张新明:发展地学旅游推动矿城转型

——黄石市副市长张新明谈黄石举行首届全国地学旅游大会

来源:中国矿业报 发布时间:2016-12-06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1届年会日前在福建福安市举行。会议确定第一届中国地学旅游大会于2017年9月27日至28日在湖北黄石举行。

在本届年会上,黄石市政府组团参会,学习探索地学旅游的宝贵经验,推介明年9月将在黄石举办的首届中国地学旅游大会,并与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华夏(湖南)矿物宝石展览有限公司的代表,共同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商定首届中国地学旅游大会的筹备工作。

为什么首届中国地学旅游大会“花落黄石”?黄石又将如何承办好这次大会,并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快转型发展?中国矿业报记者日前专访了黄石市副市长张新明。

中国矿业报:黄石市有什么地学资源优势,得以承办全国首届地学旅游大会?

张新明:黄石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总面积4600平方公里,总人口260多万;拥有3000多年的冶炼史,100多年的开放史,60多年的建市史;素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观赏石之城”的美誉。

黄石是中国矿业的摇篮,具有厚重、富集、独特的地质旅游资源。

之所以说“厚重”,因为黄石拥有3000多年的矿冶文明。黄石,既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石大兴炉冶,黄石的矿冶文明源远流长,千年炉火生生不息。新中国成立后,黄石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共和国的“工业粮仓”,湖北最早的铁路、最早的水泥厂、最早的电厂、最早的煤矿、最早的股票都诞生于黄石。目前,黄石仍然以年产20吨黄金、300吨白银、100万吨铜著称,拥有5家百年老字号企业,有色金属发展成为千亿元产业,新冶钢产品成功应用于“神舟”飞船和“嫦娥”工程,东贝压缩机销量稳居世界第二。

之所以说“富集”,因为黄石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美誉。黄石地下蕴藏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达78种之多,金矿储量位居全省第一,银矿储量占湖北省的一半,铜矿储量占湖北省的95%,硅灰石储量高居世界第一。黄石的矿物晶体、奇石、宝玉石资源闻名于世,被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德国森根堡自然博物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收藏,是世界著名矿藏及矿物产地、世界最大的孔雀石集散地,拥有中国四大矿物晶体交易中心。

之所以说“独特”,因为黄石的“四大”工业遗址是中国唯一、世界罕见。全境呈群落式分布地质遗迹与矿山遗址2000多处,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工业遗址,是目前我国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工业遗产。其中,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一座从商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汉代开采和冶炼铜矿的遗址,是迄今我国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1982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冶铁矿露采遗址,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是全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也是第三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华新水泥遗址,华新水泥公司前身为华记水泥厂,于1907年由慈禧太后御批兴建,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源华煤矿遗址,最早成立于1909年,经过100多年的开采,目前井口、井筒、运输铁路等生产遗迹保存完整,是展现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一处宝贵遗址。

中国矿业报:这几年来,黄石在发展地学旅游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新明:近年来,黄石以发展地学旅游为重点,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推进地学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中国最美工业旅游城市,城市功能和形态得到全面提升。在地学旅游发展上,我们主要抓了“四个融合”:

一是推进申遗与保护融合。我市编制完成了《黄石市工业遗产片区保护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特别是今年9月,出台了湖北省地级市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黄石市工业遗址保护条例》,对工业遗产进行全方位的法律保护;实施工业遗产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全面修缮遗址场馆;积极推动申遗工作,黄石矿冶工业遗产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铜绿山遗址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二是推进矿博与园博融合。今年以来,我们以承办湖北省首届园博会、矿博会为契机,投资13.5亿元,建成黄石园博园、矿博园,两园相对而坐、熠熠生辉。其中,园博园占地2100余亩,建成展园45个;矿博园占地100多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包括地质博物馆、奇石文化博览园、宝石鉴定中心等,展出孔雀石、湖北石、黄石玉、红硅钙锰矿石等矿石珍品,向世界展示了“矿晶之都”、“中国地学名城”的独特魅力。

三是推进“商旅文”融合。我市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组建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推动工业旅游与生态游、观光游、文化活动等相结合,构建“商旅文”融合发展新模式;建成了华中矿产品交易中心等综合运营平台,形成了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劲牌工业游等系列“商旅文”融合发展品牌。

四是推进旅游与科普的结合。我市以打造“中国科普胜地、世界地矿名城”为契机,加快编制地矿科普工作规划,成功举办两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三届矿冶文化论坛、首届地矿科普展地学科普高峰论坛,建成科技馆、黄石博物馆、地质科普馆、湖北地质黄石博物馆等系列场馆,举办各类地矿科普、地学科普活动70余场,逐步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地矿、地学旅游目的地。

中国矿业报:地学旅游的发展壮大,为黄石市带来了哪些变化?

张新明:通过发展地学旅游,黄石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态发生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形态由“工矿城市”向“旅游城市”转变。通过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发展地学旅游等系列举措,我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园博园、矿博园成为湖北旅游新热点,今年仅“十一”期间接待游客31.7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200多万元;预计全年接待游客1788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15亿元。

二是城市经济由“工业独大”向“服务业发力”转变。通过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突破,2015年收入占GDP比重较“十一五”末提高5.6个百分点。特别是华中矿产品交易中心,最高日交易额突破58亿元,年底前有望实现交易额2000亿元,成为立足华中、面向全国的矿产定价中心、贸易中心、资讯中心。

三是城市形象由“光灰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变。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发展生态旅游、地学旅游,我市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中心城市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天数连续7年达310天以上,黄石城市森林覆盖率达36.1%,彻底甩掉了“光灰城市”的帽子。

中国矿业报:全国首届地学旅游大会在黄石的召开,对黄石地学旅游及城市转型发展将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黄石今后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进一步推动地学发展?

张新明:黄石将以举办全国首届地学旅游大会为契机,在更高层次、更好水平上推动地学旅游发展。我们借此次会议为东风,围绕打造“中国科普胜地、世界地矿名城”的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办好“两个大会”,擦亮“地矿名城”名片。首届中国地学旅游大会将于2017年9月27日至28日在黄石举行,同期举行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博览会。为此,我市成立了“两个大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目标化、项目化、具体化、时限化的思路,举全市之力加以推进,力争把“两个大会”办成一届精彩纷呈、令人难忘的盛会。

二是完善“两园两馆”功能,筑牢地学旅游业发展平台。加快完善国家矿山公园、矿博园、地质博物馆、黄石市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功能,深入挖掘矿冶文化,展示矿物晶体,普及地矿科学,使之成为“博采广收、综汇万物”的地学旅游、地矿科普胜地。

三是以“四大工业遗址”开发保护为核心,加快形成全域地学生态旅游圈。将“四大工业遗址”开发保护作为全域工业旅游、生态旅游的引爆点,按照“商旅文”融合发展的思路,全面谋划和建设2条至3条地学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形成全域地学生态旅游圈,让广大游客在黄石真正体验到3000多年的工业“乡愁”。同时,加大工业遗址保护力度,以《条例》的形式固化工业遗产保护成果,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四是创新旅游开发机制,为地学旅游业大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汇集旅游、地矿、会展专业人才,组建地矿科普产业机构,成立会展局和黄石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统筹推进全市地学旅游业发展。整合全市地质遗迹、矿冶遗迹资源,编制全域地学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设立旅游发展产业基金,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全力推动地学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