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汀乐谈——电影配乐交响化的魅力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海汀 发布时间:2015-09-21

上周六尝鲜去看了正在热映的美国大片IMAX版《碟中谍5》。说实在的,影片情节一点没吸引我。故事性、悬念、紧张刺激程度都要逊于前几部,而且不怎么烧脑,漏掉一些台词也没关系,很容易看得懂。但有一点却惊艳了我——音乐。

电影一开始,那招牌式的、脍炙人口的主题音乐便强势推出,观众的神经被瞬间调动。这有点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那开门主题。一听就知道这是庞大的管弦乐队演奏,加上影院环绕声场的完美再现,那宏大与紧张的气势扑面而来。全剧从头至尾都以管弦乐为主,炫酷的音乐完全配合了影片的跌宕起伏。随着剧情发展,音乐的形态、节奏、强度等都不断变化。比如,电影中男女主人公将去摩洛哥时,主题音乐隐约再现,长笛和三脚铁的特殊音色勾起观众的好奇心。这段音乐起先使观众感受一种未知,很快又转为惊奇。这种感觉真是美妙。

如果抛开剧情,《碟中谍5》的音乐已不失为一部完整的交响乐。虽然没有严格的分出独立乐章,但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也有“快板”(紧张刺激处),有“慢板”(浪漫抒情处),而且主题音乐以各种乐器演奏,并以各种节奏和形式经常重复。这符合交响音乐的特征。

《碟中谍》系列电影配乐的交响化是一集一集演化而来的。在《碟中谍1》中,作曲家就以管弦乐的手法进行编曲了。但其音乐基础来源于布鲁斯和爵士乐。用类似于管弦乐这样的大型配置来演奏爵士乐实在是一种创新。节奏上运用了大量的切分声,大拨贝司的急速连奏增强了影片的紧张刺激效果。而且对乐器的运用也有创新,比如加上弱音器,使本来小号非常洪亮的音色变得有一点发扁。再配上一些不谐和的和弦,形成了整个影片配乐的色彩——悬疑、紧张而神秘。

在《碟中谍2》的配乐中,作曲家引进了另外一种音乐手法:重型摇滚,并且在其中加入了电子循环音色。电影主题与音乐主题都紧扣未来,因此,配乐主要通过运用充满科技感的流行电子音乐来描述未来。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部中,管弦乐的分量有所减少。

在《碟中谍3》中,新生代的作曲家麦克·吉亚奇诺使用了好莱坞乐团112人编制的大型管弦乐团来进行非常激烈的配乐,加之大量运用出奇夸张的打击乐,使整个音乐的音响和节奏非常强劲。夸张的鼓,炫目的铜管乐,各种各样尖锐音色的乐器演奏出大量不谐和的音程。弦乐部分的编曲非常华丽,急促的连奏,快速的上行音阶,将那著名的主题旋律巧妙地隐藏在低声部中,并在非常强大的音响中时隐时现。如此花哨的音乐表演,交响化的倾向已非常明显。

而《碟中谍4》的配乐在大量使用管弦乐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民族性。由于剧情中主人公到过三个国度,这样,每到一个地方,便出现当地的民族特色音乐。到俄罗斯时,气势磅礴的合唱音乐烘托出克里姆林宫的宏伟与神圣;到迪拜时,呈现出来的是复杂多变的阿拉伯音乐,只有管弦乐才能演奏的大量变化音完全超出了西洋音乐七声音节的范畴,在音乐中展现的是一个栩栩如生的阿拉伯世界。而主人公在印度时,线性的,旋律性很强的印度音乐伴着歌舞出现。大量的装饰音让观众感受了印度民族音乐的华丽。可以说,《碟中谍4》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民族特色音乐的交响盛宴。

纵览下来,虽然五部《碟中谍》的音乐各自有不同的特点,但交响化的特征却越来越明显。而且第五部已堪称完美的交响乐大作。

我在《谁杀了古典音乐》一文中写道,人们只能在商业性的影视剧配乐中找到古典音乐的蛛丝马迹。而对于像《碟中谍》系列、《007》系列、《侏罗纪公园》系列等大片来说,“蛛丝马迹”似乎说轻了,因为在这些影片中,以大型管弦乐队来演奏交响效果的配乐已成主要手法。只可惜,这些精彩的音乐,离开电影后似乎就会失去其整体性的生命力,只能以拆解了的片段得以流传。古典音乐虽然还存在,但却已沦为商业的服务工具,不知该是喜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