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近年全球矿业活动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广西地矿局咬定地勘主业不放松,抓住战略机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需要什么地质技术就提供什么服务,深挖“大地质”潜力,拓展服务土地地质、海洋地质、生态地质、民生地质等领域。
2017年,广西地矿局实现总收入33.81亿元,同比增长11.56%,超额完成年度收入增长4%的目标任务。其中,全局财政资金收入8.31亿元,同比增长19.29%;项目收入28.58亿元,同比增长11.4%;实现利润6246万元,完成任务的116.95%。对此,广西地矿局局长唐善茂表示:“全局总收入、财政资金收入、项目收入及利润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有关经济指标为2013年以来最好!”
回望2017年,广西地矿人勇于创新、克难攻坚,在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可靠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的同时,全局经济“稳”的基调在显现,“质”的后劲在提高,“升”的势头在增强。
咬定主业 实现找矿突破
作为广西找矿的生力军,广西地矿局咬定地勘主业不放松,在找矿的道路上谋突破。
在岑溪市龙湾矿区,广西二七一地质队队长周艺有谈到深部找矿,感触颇深。
“去年,我们研究国内外同类矿田矿床的成矿规律和特点,对具体靶位和钻探验证点位精准定位,并圈定了与铅锌矿共生铜矿体和硫铁矿矿体。”周艺有说,矿体沿倾向推深了300多米,这一突破将使该区域的深部找矿产生巨大的潜力。
广西地矿局在狠抓地勘主业的同时,面向市场拓展地质服务,推动地勘经济稳增长。图为施工人员奋战在地质灾害治理现场。
据了解,2017年,在总投入资金同比下降3.2%的情况下,广西地矿局仍投入2.1亿多元,实施各类基础地质、矿产勘查项目570项——
传统找矿硕果累累。探明经评审备案的矿产地有7处,其中大中型4处:博白县油麻坡钨钼矿勘探(大型),博白县元陂岭矿区高岭土矿详查(大型),合浦县白沙矿区良港矿段膨润土矿详查(中型),扶绥县岜土岭矿区铝土矿普查-详查(中型),超额完成年度新评审备案矿产地3~4处的目标。
战略性新兴矿种找矿成效初显。新发现晶质石墨矿(化)点5处,圈定矿(化)体9个;萤石矿点1处。
核地质工作稳中有进。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实施铀矿勘查项目共8项;落实经费3745.18万元,军工铀矿地质勘探“十二五”退役整治二期工程(广西地区)顺利推进。
统计报表显示,广西地矿局2017年新提交钨9.79万吨,铅锌13.07万吨,金4551.4千克,铜2.7万吨,铝土矿1516.1万吨,稀土89.7万吨,高岭土739万吨,膨润土851.9万吨,建筑用辉绿岩2435.86万立方米,制灰用石灰岩6万多吨,制碱用石灰岩7600万吨等一批矿产资源/储量。
“自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广西银、铜、镍、稀土、高岭土、水泥用灰岩6种矿产已提前完成10年找矿目标,其他主要矿种完成了5年目标任务。”广西地矿局领导话里充满了成就感。
瞄准重点 优化经济结构
面对近年全球矿业活动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广西地矿局不等不靠,充分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广西“双核驱动”战略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新机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广西地矿建设集团总经理厦红刚介绍,该公司2017年同具有优质土地资源的国有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南宁五象新区“DK国际”项目,盘活不良资产,拓展特色业务,公司全年实现总收入8.5亿元,比上年增长24.1%。
“去年,我们公司还通过竞标,中标3.47亿元南宁市凤岭北路至翠竹路南段素填土不良地质边坡应急治理项目。”厦红刚说。
据了解,广西地矿局所属各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拓市场厉兵秣马,各显神通成效显著。
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利用政府网招标信息,用实力参与公开竞标,共签订项目合同216个,总金额达9058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1.18%、75.43%。
广西二七二地质队通过能力建设,成为广西第一且惟一一家拥有测绘航空摄影甲级资质的单位,同时发布实施国内首部盾构法隧道管片壁后注浆质量地质雷达法检测技术规范(广西地方标准),赢得业务纷至沓来。
广西地矿投资集团在中国-东盟矿业展推进遇到瓶颈时敢于担当,协助圆满完成任务,被指定为2018年展会承办单位。
广西华地工贸集团利用成功试制出XX-2000Z新型金刚石选形机这一卖点,出口破碎机344台,打响了广西破碎机品牌。
广西第四地质队则利用矿业低迷时机挺进探矿权市场,新获取一批有质量的探矿权,积累了发展后劲。
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大力开拓区外、国外市场,仅区外项目去年就实现产值3000万元。
2017年,广西地矿局瞄准重点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明显:社会资金地勘业收入同比增长18.94%,制造业收入同比增长6.17%,其他产业收入同比增长54.82%。
拓展服务 深挖“大地质”潜力
2017年,地矿行业短板突出:矿业形势走低、地勘主业开工不足。
如何迎接挑战,确保经济稳增长?广西地矿局思路明确:市场需要什么地质技术就提供什么服务。
思路决定出路。为此,广西地矿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挖“大地质”潜力,拓展服务土地地质、海洋地质、生态地质、民生地质等领域。
经过1年的努力,广西地矿地质延伸产业全面开花,亮点纷呈。
——落实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项目经费1亿元,23个子项目野外验收结果综合评定优秀率达91.3%,新发现富硒、富锗土壤分别为1.58万平方千米、1.04万平方千米,为广西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精准扶贫找水打井项目全面完成任务,累计成井187口,解决了9.98万饮水不安全群众的水源问题。
——投资290万元,完成北海市涠洲岛地质生态环境调查、廉州湾海洋地质环境初步调查;防城-钦州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通过野外验收。
——投入160万元,以巴马瑶族自治县、河池六甲地质公园为试点,开展旅游地质资源调查与评价示范工作,为全面推进广西旅游地质调查评价打下基础。
——落实8993万元,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在3.7万个点位采集各类样品5.4万件,完成2017-2018年布设总点位数(占全国总调查点位近1/10)的70.14%。质量、进度管理得到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项目办公室的肯定。
——完成左江等重点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凌云县岩溶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调查项目,发现偏硅酸矿泉水点6处;中标自治区环科院广西典型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等4个项目。
——涉足第三代北斗地灾监测与预警科技创新领域,成果填补了广西该领域的空白;参与基于北斗的境内外地质勘查监测空间信息服务及应用示范项目,获准立项、总经费达到1400万元。
——开展凤山鸳鸯泉及杭东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重大项目。全年完成地质灾害类项目631项,合同金额1.52亿元。
唐善茂表示,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广西地矿局将想方设法推动全局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2018年实现新提交大中型矿床2~3处,取得重要进展的矿区3~5处,全局总收入达到35.5亿元的目标。□
编后:
“大地质”思维下的新动能
对于广西地矿局2017年总收入、财政资金收入、项目收入及利润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该局局长唐善茂给出了“有关经济指标为2013年以来最好”的评价,话语中难掩喜悦与自豪。
而这份成绩单的取得当属不易,其面对的不仅是矿业形势走低、地勘主业开工不足从而导致地矿行业短板突出的小环境,还有经济社会转型、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大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深入人心。
这不仅为新时代地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也为其指明了新方向,拓展了新领域。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转换发展动力、提高质量效益正成为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新命题、新实践。
新时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性、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地质工作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获取发展新动能?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坚持需求导向,立足地勘主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挖“大地质”潜力,拓展土地地质、海洋地质、生态地质、民生地质等领域,成为不少地勘单位的探索方向与路径选择。
广西地矿确立的“大地质、大服务、大作为”工作新格局便是其一,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推动地矿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实践证明,“大地质”思维不仅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而且实现了地勘经济持续健康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增强了新时代抓好地勘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树立“大地质”思维,推进“地质+”,需要处理好地质找矿与环境地质、民生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等的关系。地质找矿是地勘单位的主业,不管如何转型,矿产地质或能源矿产地质的地位不能动摇。能源资源的安全保障是地质工作首要任务和使命担当。
一方面,从国内外来看,工业化、城镇化在世界范围内梯次推进,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对矿产资源刚性需求进一步释放,需要能源矿产和矿物原材料作为支撑,使得全球矿业仍然有望扭转下行态势而重新进入上行通道,而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大宗矿产品的消费需求仍将维持高位运行。
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整体上不是减少了,而是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能源、稀有矿产等战略性矿产需求正不断增加,这是矿业发展的利好,也是地质工作的方向。
应该看到,地质找矿是地勘单位的看家本领和核心优势,是其能够提供技术支撑的基石,是其改革发展的源泉活水。拓展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领域,都需要以此为基础。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2017年,在总投入资金同比下降3.2%的情况下,广西地矿局仍投入2.1亿多元,实施各类基础地质、矿产勘查项目570项。
树立“大地质”思维,推进“地质+”,需要转变思路,拓展业务领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地勘行业发生了深刻变化。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地质”已由单纯追求以资源保障为主的地质工作理念转为资源环境保障并重的多目标、多功能的大地质工作理念。
新时代,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等,地质工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施展舞台。城市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海洋地质等将蓬勃兴起,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有用武之地,这既是地质工作优化产业结构、拓展服务领域的重要抓手,也是地质工作为社会所认知认同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的大好机遇。
树立“大地质”思维,推进“地质+”,需要有“大服务”的意识。地质工作做好服务这篇文章,既需要准确聚焦需求导向,也需要发挥好技术优势。“发展什么产业就找什么矿、提供什么资源”,“需要什么地质技术就提供什么服务”,这样的服务理念可谓稳准狠,不仅切准了经济社会需求的脉搏,而且还能精准施以专业技术的支撑。
激流勇进,方显英雄本色。新时代,地质工作只有树立科学的“大地质”思维,推进“地质+”,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融入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