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0年10月18日,寒武系古丈阶层型揭牌仪式在湖南省古丈县举行,“古丈金钉子”地层剖面正式成为国际标准,它填补了全球年代地层表寒武系第3统第7阶的空白,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深远的科学意义。
据地质学家介绍,记录地质年代的全球地层年表如同年、月、日一样,依次分为宙、代、系、统、阶5个层次。为了让全球地质学家有“共同语言”,国际地科联从所有地层剖面中选择研究水平最高、发育最完整的剖面作为划分全球各时代地层的标准,国际上将其称为“金钉子”。古丈县的“金钉子”是寒武系第7阶底界“金钉子”,距今约5.03亿年。专家在一套完整的灰岩地层中发现了只有8毫米大、宛如一颗花生米的“球接子三叶虫”化石,这是球接子三叶虫化石首次在这个层位出现,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经过国际地科联批准,专家以当地地名命名这一层型剖面为“古丈阶”,这是第6个以我国地名命名的全球标准地层单位,也是我国在49亿年地球史上钉下的10枚“金钉子”之一,是湖南省的第2枚“金钉子”。
从本期开始,地学版将连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理事龙回仁的作品《秘境解码》,与读者共同探寻“古丈金钉子”的奥秘——
(一)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用《见与不见》中这几句著名的诗句来形容“古丈金钉子”的那些名叫“光滑光尾球接子”的三叶虫化石,应该是最恰当不过了。
是的,那些几亿年前就存在于此的三叶虫化石就是这么个态度——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就在你们人来车往的交通要道边,就在你们人类生息繁衍的热土之下,就看你们谁有火眼金睛,方能把我指认出来。
地处湖南湘西的古丈县境内,除了这种三叶虫化石以外,还有很多其它古生物化石。在县城的很多石板铺就的地面上,几乎随处可见这些动物化石,尤以鹦鹉螺化石居多。也许作为古丈人,这里的居民对这些司空见惯的化石并不以为奇,但对于我们这些专程来采访三叶虫化石的人来说,就感到有一些神奇了。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古丈的这个“古”字是不是因了这些远古的化石而取的县名呢?资料告诉我们,古丈县是因治城设古丈坪(今古阳镇)而得名的,但为什么叫“古丈坪”和“古阳镇”呢?为什么如此多的名字中,都离不开一个“古”字呢?
有资料显示,“其县建制始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建古丈坪厅。”古丈坪原为古仗坪。《古丈坪厅志》记述道:“译其命名之意,古则居今追昔之辞,仗则两军对敌之号,坪则王道平平,履道坦坦之谓也。……后仗作丈,取均田丈地意。”如果在180多年前这里未曾发现过化石,那么古丈的先民们这么热衷于一个“古”字,是不是冥冥之中造物主早已给他们某种暗示呢?
这么想是有原因的。在湘西,包括古丈,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霓虹灯或巨幅彩绘广告上写有4个大字:湘西秘境!它的神秘究竟在哪儿呢?在我所看到的史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西的毒蛇猛兽都能听从人的指挥和调遣。
故事说,在山大林密、洞深涧险的湘西,乃毒虫猛兽滋生繁衍之境,旧时死于毒蛇猛兽侵害者甚众。为了免于毒蛇猛兽的伤害,在山中生产劳动的湘西人发明了一种锁蛇术与禁山令。只要念了禁山令,山中的猛兽就会被禁锢起来,不再逞凶肆虐、伤害人命。使用锁蛇术,就能将山中的毒蛇藏匿起来,不让其横行山野。当人们完成一天的劳作要从山里回家时,就念开山令或解锁令,让毒蛇猛兽们恢复自由。有个真实的故事,1962年的一天,一个名叫周顺发的猎手带了20多人进山打猎,到了山里后他们发现了猎物的踪迹,便举行开山仪式。可开山仪式举行到一半突然天昏地暗、乌云密布,平时骁勇的猎犬也不敢前行侦查。随后,这20多人在大山里转悠了3天,连个野兽毛也没看见。带队的周顺发终于明白了,一定是有人念了禁山令,而且此人的法力一定在自己之上。回家一打听,原来是一位烧瓦的师傅念的,是他为了烧瓦而把野兽们禁锢起来,无意中让周顺发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出自一本由湘西自治州委宣传部组织编写、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何泽中作序、2011年出版的《湘西读本》中。无论从编写者的部门、作序人的身份,还是出版社的正统,都说明了这是一本很严肃、很正规的介绍湘西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书,决不是那种猎奇、无中生有,甚至充满迷信色彩的非法出版物。上述内容出现在书中《湘西神秘文化》一章的《绝世神功》里,而不是放在前两节的《楚巫遗风》和《奇诡之傩》中。也就是说,这不是神话传说,而是确有其事。因此,我们对这种神奇的现象只能深信不疑。
无独有偶,湖南作家韩少功在他1996年出版的《马桥词典》中也有类似描述。书中描写,山里人如果在路上遇到毒蛇来袭,就大呼“红娘子”3个字。蛇听了就发呆,人们就有足够的时间夺路逃跑了。
我想,这样的神奇到底是因了湘西人的法力高强,还是因了湘西的蛇兽们善通人性呢?
另一个更加神奇之处就是湘西的“金钉子”了。在湘西,不仅活着的动物可以听从人类的“调遣”,就连深藏在几亿年前的岩石中的动物化石也能听从人的“调遣”,进而步入世界地学之林。
截至目前,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共发现65枚“金钉子”,我国就有10枚。其中,有2枚在湘西,一枚在古丈县境内,一枚在花垣县境内。这2枚“金钉子”的发现者是一群长期工作生活在湘西的地质队员。在这群地质队员中有一位国际知名教授,他曾在湖南工作过10年,曾无数次踏上过湘西的山山水水。这位在湖湘大地上工作生活过的教授叫彭善池,在我国发现的10枚“金钉子”中,他参与发现的有3枚,而其中2枚就在湘西。
是不是因为这些人吸纳了湘西山水的灵气,才有了如此伟大的发现呢?是不是这2枚“金钉子”的发现也有着天人合一、物我相谐的某种机缘呢?
当我们和中央电视台摄制组的记者一同来到湘西探访这2枚“金钉子”并采访它的发现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地层古生物学家彭善池教授时,我们难免会这样浮想联翩。(未完待续)□
“古丈金钉子”纪念碑。
“古丈金钉子”科普广场上的“光滑光尾球接子”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