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被喻为城市的灵魂,是现代城市最为重要的文化设施和科普基地。在我国,如何让博物馆融入公众的文化生活,是业界一直在探讨的课题。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博物馆之一,是湖南惟一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拥有最珍贵的馆藏、现代化的展览设施和雄厚的科研力量。近年来,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推出不少新方法、新手段,来主动迎合新一代观众的特点,不断改进科普方式,让博物馆“活”起来,让它永葆青春活力。
2014年12月23日,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在考察过程中,充分肯定了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在建设、布展、陈列、馆藏和科普宣传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对博物馆依托自身优势,联合社会力量办展览表示赞赏。
指尖上的移动博物馆
博物馆微信官方服务号,被称为“指尖上的移动博物馆”,打通了科普与观众的“最后一公里”。
2014年11月1日,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官方微信服务号正式开通,这是在新媒体时代大众科普紧跟时代潮流的创新举措。
微信服务号的粉丝已从推出第一期时的几十个人增加到目前的1600多人,同时配合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大型科普活动4次,包括已经圆满完成的“国土资源科普车友总动员”、“六一儿童节星际旅行”和正在实施的“走近恐龙世界”、“微路客”活动。地质博物馆通过微信服务号进行微信图文消息推广、微信朋友圈点赞等多种形式进行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14年底,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设计了“微路客”征图活动,活动参与方式为广大微路客们将自己在野外旅途中发现的独特地质地貌景观、矿物、化石等地质遗迹用手机拍摄并发送到微信服务平台,活动截止后由专家分类评奖。此活动倡导的是一种“微路客”精神,即所有的群众都可以用微小的个人力量发现地质环境之美,探索地质环境的价值,在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中承担最重要环节!
“微信公众平台的搭建,使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到公众对科普教育的真正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设计和策划博物馆的科普教育活动,使活动更具特色,更能贴近公众生活。”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胡能勇说。
体验中的地质世界
“原来湖南就是恐龙和大象的故乡。”今年6月1日,在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举行的一次活动中,孩子们惊呼道。
现在的孩子是玩着电脑和手机长大的一代。面对这些新的观众,博物馆面临新的考验。零距离体验模式能为博物馆与孩子们实现更加亲密的对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博物馆与学校、社区文化中心等教育机构建立馆校结合的学习网络,将成为时代趋势。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在与各大中小学校建立参观联系的同时,及时发现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与学校教学需求的互补性,经过多次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修改完成了地质博物馆系列科普活动——“走近恐龙世界”。
活动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安排,同时也能吸引家长们的积极参与。“走近恐龙世界”活动推出以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自2014年12月份到2015年5月,该馆共开展了33场“走近恐龙世界”亲子科普活动,接待了1048位4岁至12岁的小朋友参加。
在此基础上,博物馆一方面征集参观过活动的学生、家长的意见,另一方面联合社会团体力量,及时设计了“星际旅行”系列科普活动。该活动于“六一”儿童节期间首次宣传招募,用3天的时间为孩子们奉上充满梦幻和神秘色彩的儿童节礼物——系列科普教育活动之“星际旅行”。
此次开展的“六一”特辑活动是系列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传播了天文自然科普知识,提高了小朋友们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热情。
专业的科普殿堂
地学科普是一项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作,这缘于地学知识本身的专业性和科普方式的专业性。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在常规科普活动之外,还邀请国内知名古生物学者邢立达举办了《养只恐龙做宠物》主题讲座,该馆青年专家俞天石将《爱地球、看我的》、《陨石与撞击坑》等科普教育讲座送到湖南省地质中学、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等学校,参加人数近千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2015年5月8日,湖南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在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来自全省科普基地、学校、企业等单位的20名优秀科普讲解员参加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的欧丹、尹伊婷分别获得三等奖、优胜奖。
“国土资源科普宣传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作,我们每一个科普方式的创新,每一次科普活动的设计,对每一位公众细心的回访,都深藏着科普工作者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对社会公众的责任。我们将总结成功经验,改进工作不足,提高服务质量,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思路、方案、举措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符合科普规律,把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这扇国土资源科普窗口开得更宽更大更有气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胡能勇表示。□
走近恐龙世界活动
科普讲解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