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根据地——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魏铁军 发布时间:2015-09-30

■基本情况

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是以沙漠地质遗迹为主体,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其总面积630.37平方千米,位于内蒙古最西部,以沙漠、戈壁为主体,融合沙漠胡杨林、神秘的古文明和民族宗教文化景观,共同构成了地质公园独一无二的沙漠秘境特色。

阿拉善自2005年9月成功申报为国家地质公园以来,组建了盟旗管理机构,采取有力措施,先后完成了地质公园主(副)碑、博物馆、陈列馆、标识系统、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了科研、科普教育基地,出版了科普读物,于2007年9月成功揭碑开园。

为进一步发挥阿拉善沙漠地质遗迹的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007年12月,阿拉善盟行署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开展申报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工作。经多方努力,200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五批世界地质公园推荐评审会上,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荣获本年度惟一晋升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格,并在2008年11月正式接受国内专家组的实地考察,2009年6月23日,正式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工作。2009年8月22日,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成为我国第22个世界地质公园,同时也成为全球惟一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

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丰富,根据地质遗迹的成因类型、地理分布特点以及保存方式,把公园划分为3个园区,分别是:腾格里园区、巴丹吉林园区和居延海园区,每个园区内地质遗迹的内容和突出的重点各不相同。

公园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创造和打破了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其中,腾格里沙漠是中国拥有湖泊数量最多的沙漠;中国第二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鸣沙区,以及世界最高沙山;被誉为“活化石”的胡杨林为公园撑起一片绿色;“沙漠明珠”居延海则闪着熠熠的光芒,让人魂牵梦萦。

■特色景点

月亮湖。景区面积约3 平方千米,是一个秀丽的淡水湖泊。东望其状如新月,西瞰似中国版图,属古代湖泊因长期干旱而被分割的时令湖之一,因长期受地下承压水的维持而不干涸。湖水凝碧,苇丛含烟,各种鱼类翔游浅底,珍禽异鸟翩然湖上,是度假旅游的胜地。

敖伦布拉格峡谷。是流水作用兼有风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地貌,景区内发育十大峡谷,总体由西向东展布。峡谷蜿蜒曲折,两壁陡峭,风蚀龛和各种风蚀地貌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骆驼瀑飞流直下,砂岩石柱挺拔矗立,雄伟壮观,是研究我国干旱区丹霞地貌成因和演化的典型地区。

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4.71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以“奇峰、鸣沙、秀湖、神泉、古庙”五绝著称。最高沙峰为必鲁图峰,海拔1609米,相对高度500米,是世界沙山的最高峰,号称“沙漠珠穆朗玛”。巴丹吉林沙漠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鸣沙区,被誉为“世界鸣沙王国”。沙漠中已探明的湖泊有144个,在众多湖泊中,印德日图泉最为神奇,不足3平方米的暗礁上有108个泉眼,被誉为“神泉”。

■沟通交流

今年7月,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与黄山世界地质公园正式缔结为姊妹公园,为进一步加强地质遗迹保护经验交流、科普教育、地质科学研究及成果应用、地质知识传播、地质公园展览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地质公园充分发挥科普功能,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公园内先后建成“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等诸多科研、科普、教学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取得了“鸣沙研究”、“高大沙山成因研究”等多项科研成果,并转化为科普教材、科普读物,为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丰富地质科学内涵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推动地学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

月亮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