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灭绝后地球哺乳动物出现进化大爆发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彬 彬 发布时间:2016-07-15

据外媒报道,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古生物学家近期将白垩纪早期哺乳动物化石与后来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分析,并对比了哺乳动物进化前后的变化。最终发现,自恐龙灭绝以后地球上哺乳动物的进化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物种进化速度要3倍于恐龙灭绝之前,在短短的1000万年内各哺乳动物物种已填补了因恐龙灭绝而留下的缺口。

1. 6500万年前恐龙从地球上灭绝

许多早期哺乳动物在强大的恐龙面前曾经只是一个卑微的可怜虫,为了避免成为恐龙的美味大餐,它们不得不缩成一个个“毛毛球”,瑟瑟发抖地躲在阴暗的角落里,这一情形持续了长达1.5亿年之久。但是,随着大约6500万年前恐龙从地球上灭绝,这些哺乳动物的祖先似乎找到了生存的自信。

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古生物学家们发现,在白垩纪晚期小行星撞击事件引发地球物种大灭绝之前,地球上胎盘哺乳动物的进化速度一直保持稳定。但是,在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的物种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而且迅速填补了因恐龙灭绝而留下的缺口。如今,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胎盘哺乳动物物种接近5000种。

研究团队成员、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古生物学家托马斯-哈利迪博士认为:“我们的祖先,早期胎盘哺乳动物的进化要得益于恐龙的灭绝以及其它哺乳动物生存竞争压力的减小。因为生存压力一旦减小,胎盘哺乳动物就会快速进化成为新的物种。”他特别指出,一种劳亚兽总目的物种体型增速非常快,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增加,从而最终进化成许多现代哺乳动物物种,如蝙蝠、猫科动物、犀牛、鲸、奶牛、鳞甲目动物、刺猬等。

2. 早期哺乳动物受益于恐龙灭绝

研究人员分析了从白垩纪早期到现代的哺乳动物化石——许多种早期哺乳动物早已灭绝,只留下如今的胎盘类哺乳动物、有袋目哺乳动物以及卵生哺乳动物等。科学家们测量了904种胎盘哺乳动物的骨骼和牙齿化石,并分析了它们的细微变化,然后再绘制出生命之树上不同物种的解剖学差异,从而估算出早期胎盘哺乳动物的平均进化速度,并与恐龙灭绝前后的平均进化速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他们发现,在恐龙灭绝之前的大约300万年前所有胎盘哺乳动物的早期祖先都还存在于地球之上。

研究团队主要负责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古生物学家安雅利-高斯瓦米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此前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质疑,因为他们忽略了最后一次物种大灭绝前后胎盘哺乳动物的化石。通过严密的分析,我们成功地绘制出早期胎盘哺乳动物的进化路线,并依时间顺序重塑其变化过程。尽管不同物种进化速度不同,但我们能够明显发现,在恐龙灭绝之后各物种进化突然爆发。这表明,我们的祖先受益于恐龙的灭绝。恐龙灭绝对我们祖先的进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对我们现代世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成员、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古生物学家保罗-厄普丘奇认为,这一研究成果也有助于发现我们的早期祖先是如何向全世界扩散的。“我们的数据足以帮助我们绘制出更为清晰的进化历史图表。”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被刊登在《皇家学会学报B》上。

3. 哺乳动物物种恢复速度快

关于这次恐龙灭绝事件,至今仍有不同的说法,从小行星撞击说到超级火山爆发说等。最近的研究表明,恐龙灭绝的诱因可能是多种灾难的联合体。当时的地球可谓多灾多难,小行星撞击的同时也会造成火山爆发和地壳震动。此外,地球表面已经覆盖了厚厚的尘埃,经过许多年地球植被都无法恢复元气,这对食物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近,有研究人员声称,他们在印度境内发现了远古火山留下的系列痕迹,即“德干岩群”。在小行星撞击事件后,该地区火山活动明显活跃,爆发频率提高1倍。火山喷发出大量的含有硫磺的气体和尘埃,让整个地球成为不毛之地。此外,撞击事件和火山活动还会造成严重的气候变化。

在大约6500万年前,造成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事件也导致90%以上的哺乳动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进化生物学》期刊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认为,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导致大约93%的物种灭绝。科学家们分析了从小行星撞击之前的大约200万年到撞击事件之后的30万年间的化石记录,分析了撞击事件对地球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并估测了哺乳动物物种恢复的速度。最终发现,哺乳动物的恢复速度确实比此前认为的速度要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