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
浙江省的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普陀山面积只有12.5平方公里,呈狭长形,山势低缓蜿蜒,四面洪波起伏,宛如在海面上戏水的蛟龙。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佛寺林立,景色清丽,素有“海上仙山”之誉。
山在虚无缥缈间
舟山群岛像撒向海面的一把瑰丽的宝石,错落有致,百态千姿。当轮船驶过我国的第四大岛——舟山本岛以后,东面的海天交会处朦胧地显出一抹青山,在茫茫无际的水面上飘浮升沉。稍近,绿树巉岩,琳宫梵宇,在海雾缭绕之中时隐时现,让人仿佛置身于白居易诗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意境。
普陀山以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奇妙的自然景色,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和神奇的传说。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人受“蓬莱求仙”传说的影响,到这里来寻觅仙境。相传王莽称帝时,九江郡寿春人梅福因不满朝政,弃官来此炼丹修道,并采药为山民治病。为了纪念这位早期的开拓者,在唐代以前,这座荒凉小岛被命名为“梅岑山”。至今,这里还设有梅福禅院,并有炼丹洞、炼丹井等遗迹。
“不肯去观音”
普陀山四周有20多处伸向海面的岬角,曲折多姿。东海的一处岬角上,有一座“不肯去观音院”。这个奇特的名称里,包含着一个中日佛教友好交流的故事,也是普陀山成为佛教名山的开端。唐朝时,我国佛教兴盛,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慧锷第三次来唐,在五台山迎奉了一尊观音佛像,从明州(今宁波)下海回国。经过普陀海面时,风浪突起,船不能行。他认为是观音“显灵”,不愿东去日本,便在普陀山靠岸,留下佛像,由当地一位张姓居民供奉。人们便称这尊佛像为“不肯去观音”,这座房屋为“不肯去观音院”。
宋代以后,“不肯去观音”的名声传扬开来,朝廷下令建寺,把观音当作主佛供奉。因为佛经中有观音居于“普陀洛伽”之说,这座海岛便被称为普陀山,梅岑山仅指梅福炼丹之处了。普陀本岛的东南海中,还有一座面积仅0.7平方公里的小岛,被称为洛伽山。从此,这两座风光旖旎的大小岛屿,佛香氤氲,梵音袅袅,成为海内外佛教信徒朝拜观音的圣地。
“仙境”沉浮历沧桑
普陀山曾有大小寺院200余处,人们称它“山逢曲处皆藏寺”。其中,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都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名刹。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代,虽屡经兴废,至今尚有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背倚造型奇特的灵鹫峰,前临清波微泛的莲花池,融清幽与雄伟于一体。
千百年来,这座“海上仙山”并非“仙凡阻隔”,同样经历着人世沧桑,天灾、兵祸、外侮,对普陀山造成了多次破坏,但都得到及时修复。据《山志》记载,宋、元、明、清等朝代共有13个帝王、19个皇后和亲王,曾经赐金、赐田、赐物,或派人进香,或督修庙宇。普济寺内过去有一副楹联:“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印证了兴废史实。“文化大革命”时期,普陀山又遭到了一场浩劫,一天之内,岛上的12000多尊佛像几乎全部被毁,幸存的只有一座观音像,是由一个和尚偷偷藏起来的。近几年来,重新落实了宗教政策,主要寺院陆续修复,200多名僧尼虔诚地过着暮鼓晨钟的生活。
“夫妻树”及其它
普陀山的树木荫天蔽日,有不少是珍贵的奇树,“普陀鹅耳枥”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的树枝成双成对地生长,极有规则,被当地群众称为“夫妻树”。只是它雌雄同株,花期又不同,极难自然繁殖。据说全国仅此一株,可见其珍贵了。目前科技人员正采取人工繁殖的办法,帮助它延续后代。
由于古代地壳变动和海水长期冲刷,岛上还形成了许多奇特的岩洞。潮音古洞相传是“不肯去观音”登岸之处,洞口东临大海,崖壁陡峭,洞内怪石嶙峋,深不可测,海潮奔袭,吼声如雷,令人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