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西部,为大别山山脉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称余脉),一般指潜山县境内以其主峰天柱峰为中心的山地,有时也指其主峰。
天柱山因独特的自然景观,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新中国成立后被开发为风景名胜区。景区于2011年获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2011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天柱山山体形成演变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距今26亿年前的太古代时期。当时天柱山地区和整个大别山区一样,为晚太古的海洋优地槽发育时期。在地槽下降的过程中,该区堆积了巨厚的复理式建造(早期伴有超基性、基性岩,晚期伴有中酸性火山岩)的大别山群前身。距今20亿年的晚太古代末期的大别运动使该地区海洋优地槽普遍发生褶皱隆起,形成了丁优地脊斜山岭。由于地槽沉积物遭受区域变质及其伴生花岗岩质岩浆侵入的造山变形,造成大别山群发生中-深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陆壳改造型混合花岗岩的形成,构成该区孤岛状的变质地体,即包括本区在内的淮阳隆起。五台-吕梁地壳运动(大别运动)形成紧闭的、线型的复式褶皱,经后期至今1亿4千万年发生的燕山运动,普遍发育了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南北向的断裂活动,使褶皱受到干扰破坏而复杂化,并长期处于不同程度的上升隆起和遭受风化剥蚀的过程。直至距今200万年的第四纪晚期(喜马拉雅期)即早更新世,该区急剧上升,高达1000米以上。在上升地区形成河流侵蚀地貌,尤其是在上升急剧的山区,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形成了今日的天柱山雄伟奇特的自然景观。
从地貌特征来看,天柱山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中山。位于天柱山的腹地。由混合花岗岩组成,有多峡谷分割,属于危崖环境。组成中山的混合花岗岩,水平、垂直和斜交节理尤为发育,且组别和疏密程度多变。绝顶和山腰常年气温徘徊在0℃左右的时间最长,水在节理缝隙中,液态、固态频繁变化,从而使岩体不断碎裂、崩解,形成了各种争奇斗异的石象分布。
——低山。与中山相毗连的低山由混合花岗岩组成,南部贺家畈、吴宕一带与丘陵相连的低山则由二长片麻岩组成。石龙、天书、降丹、天蛙诸峰与中山形态相同,呈陡坡峰林。该区域也有石象分布,猪头石、混元霹雳、飞雁石、麒麟石、木鱼石、船石等巧石纷呈。
——丘陵。主要由二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组成,分布在天柱山的边缘地区,如野人寨、白水湾一带,呈南北向和北东向条状延伸。地面切割深度和密度较中山和低山地区弱,地势缓和,超伏度不大。
——盆谷。整个天柱山中散落的盆谷规模较小。龙潭河谷地为侵蚀构造,时断时续,沿龙潭河分布,最宽处仅500米左右,都由砾石层和砂层组成。因为在上升过程中,天柱山曾有数次明显的停顿,流水作用由下切而转为旁蚀作用为主,尤其在断层通过地段或节理密集地段,河流旁蚀作用较强,这样就塑造了山间盆地。
——溪涧。天柱山为长期隆起地区,整个溪涧呈放射状特征。天柱山的溪涧都属于潜水和皖河的一、二级支流,它的发育严格受断层构造和垂直节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