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来源
如果追溯历史,大概在4亿年前,北京房山地区原是一片汪洋,在海底沉积了大量的碳酸盐类物质,后因地壳运动,使海底抬升为陆地。而到了约距今7千万年前,华北发生了造山运动,地壳发生了抬升,而这个抬升过程是间歇性的,也正因为这种间歇性的抬升过程,形成了石花洞由上至下的多层溶洞结构。
这种多层结构的溶洞最早形成的是顶层。当时,洞顶层就相当于地下水位的水准面,在这里有地下水溶蚀、搬运,把洞穴物质带走,洞穴形成后,出现了地壳上升,该层溶洞随地壳上升而地下水位则相对下降;其后,当地壳稳定下来时,地下水又在新的岩层部位进行溶蚀搬运,便形成了第二层溶洞。这样,地壳多次上升,便形成了多层洞穴,也就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景象了。
有关传说
明代正统十一年,高僧圆广和尚云游时,从大花岭下到小花岭,又沿着上茶棚的三叉口徒步来到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中(即现今的南车营村址),感到有些劳累,便俯卧在山涧溪水潺潺的岩石上闭目养神,一会儿竟然睡着了。突然,一阵凉风惊醒了他,他抬头望去,看见到山沟的北侧平整的大块岩石处有一凹陷,走进一看,发现一道石缝,把脸贴在上面可以感受到凉凉的气流轻轻拂过。为了一探究竟,他从农舍借来铁锹开始挖掘石头,很快一个大洞穴呈现在他眼前,里面奇形怪状的钟乳石震撼了他。后来,他请人在洞口外面的山上凿了“潜真洞”三字。
石花洞内供奉着一尊地藏王菩萨像,佛像底座上有石刻说明。圆广高僧在此定居修炼了10年之后,筹资在洞口外的石崖上雕刻了9尊佛像,连同洞内的地藏王菩萨佛像,正好10尊。故石花洞亦被称为“十佛洞”。
整体概况
石花洞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南车营村,距离城区45千米,洞中常年恒温13℃,四季如春。
石花洞洞体为多层多支的层楼式结构,洞穴呈东西走向;洞体已经探明上下七层,一至六层为溶洞景观,七层为地下暗河;现在已经对外开放一层到四层,全程2500米;洞中有石花、石柱、石盾、石幔、石钟乳等精美壮观的特色景观。
十大奇观
瑶池石莲——月奶石:位于第一层第二大厅内,其就像一个漂亮的莲花池,上面盛开着朵朵“莲花”。它的特点是外表坚硬,但内部柔软。1982年月奶石被发现,经专家测定它们已经生长了3万4千年。
银旗漫卷——石旗:位于第二层西支洞的最高处,洞顶上垂下了奇形怪状的石钟乳、石剑、石旗,洁白如玉,又取名为“白玉天蓬”。其高2.18米,宽1.1米,由洞顶滴水、片状流水协同作用沉积形成。据介绍,这是洞中第二大奇观和第二个全国之最。
腾流瀑布——石瀑布:位于石花洞第二层西支洞最深处,是由流水沉积形成的。它是由含有碳酸钙的上部流水沿着洞壁裂隙向下腾泻,在腾泻过程中,水中的碳酸钙逐渐随水流沉积,形成了高10米、宽20多米的石瀑布,其是石花洞内最大的石瀑布。
火炬倒悬——石钟乳:位于石花洞第二层的中心大厅,巨大的石钟乳从洞顶垂下像是一把倒悬的火炬在熊熊燃烧。巨大的石钟乳高18米、宽3米,由洞顶向下生长,是洞内最大的石钟乳。据介绍,在1970年,还没有人工开出一至二层的通道时,测绘队员们就是从该石钟乳上面的洞口进入第二层的。
龙宫竖琴——石幔:位于第二层底部,是一组气势恢宏的石幔群。这些石幔是由滴水、线状流水、片状流水依洞壁沉积形成的。石幔高10米、宽18米,由540多片石幔组成,像一个大型的舞台帷幕还没有拉开,而且前边还站着一位报幕员。
擎天鸳鸯柱——石柱:位于石花洞的第二层与第三层的交界处。两根粗细均匀的大石柱,好像在支撑着整个大厅。石柱是由石笋和石钟乳相连形成的,高达12.6米,是洞中最高的两根石柱,被称为擎天鸳鸯柱。
龙女绣花台——石盾:位于第三层入口处,是洞中最大的石盾。石盾是由洞壁裂隙承压水沉积形成的,看上去好像是一个面,其实是两个面贴在一起组成的,有点像汉堡,中间“夹肉”的地方是水流的地方,由于水是从上往下流,所以又长出了石幔。
火树银花——石花:位于第四层出口,一簇簇的石花是由洞壁的渗透水、毛细水协同作用沉积形成的。石花分布在长30米、宽3米多的范围内,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石花景观。
池中晶花——云盆:位于第四层的中部,犹如一个巨大的脸盆。该云盆是由滴水、飞溅水、停滞水共同作用沉积形成的。在水面上漂浮着薄薄的冰片状产物,被称之为“水钙膜或穴筏”。在水位线以下,有结晶成各种形态的方解石晶簇和水下石葡萄,如穴珠、穴饼、池中晶花。
菠萝宝灯——石笋:位于石花洞的出口处,是一个滴水沉积形成的石笋,在石笋的顶部有3个不同的滴水点。其中有一个水中杂质少的,晶莹透明;还有一个杂质多的,不透明;另外一个是半透明的,从而出现了一石三生物、物物皆不同的美妙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