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山变形带、华北克拉通元古代构造格局与演化、鄂尔多斯地块基底组成与演化及南极地质研究等方面,胡健民勇闯难关,屡拔头筹。他的绘图之旅更是跨越了千山万水,南到中山站,北达青藏高原,用永不停歇的脚步表达自己对事业的热爱。
通过大巴山构造带及武当山地区构造变形研究,将南秦岭构造带划分为东南南秦岭和北西南秦岭。
通过构造解析与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确认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构造变形过程,揭示出燕山早中生代变形特征。
首次发现有确切证据的华北新元古代裂谷沉积——通过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构造研究,发现分布在狼山地区的原中元古代渣尔泰群时代为新元古代。狼山群是华北北缘重要的成矿带,这项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发现并确认鄂尔多斯基底古元古代变质岩和岩浆岩,确认鄂尔多斯地块基底存在古元古代活动带。
主持完成我国华北地区1∶250万活动构造图,确定了华北活动构造格架,重新厘定了新生代地层序列与地层格架,特别是建立了完整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华北板块西南缘新生代磁性地层序列,准确标定了这个区域新生代地层年代学;系统调查研究了华北地区主要活动构造带的构造特征与动力学背景和演化规律,为在华北地区开展趋于稳定性评价、地质灾害等奠定了良好的地质基础。
独立完成我国在南极内陆第一张中比例尺地质图“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1:50万地质图”,主持完成我国中山站所在拉斯曼丘陵地区1∶2.5万地质图;首次在南极普里兹构造带发现高压镁铁质麻粒岩,对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地质构造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主碰撞之后530~510Ma大规模伸展拆离构造;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开展冰下地质研究,证实格罗夫山地区发现的高压镁铁质麻粒岩物源区位于普里兹构造带,进一步证实泛非期普里兹构造带为碰撞造山带。
在成果转化应用方面,“1∶5万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已经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发布,用于指导我国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实施。
作为工程首席专家,组织实施我国不同类型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工作,探索区调填图新方式,促进高分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快速分析测试技术综合技术方法组合在特殊地质地貌区的应用。目前,试点填图工作正在进行中,浅覆盖区、平原区及高山峡谷区填图工作指南将于2015年底形成初稿。“特殊地质地貌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试行)已运用于正在进行的“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试点”各填图子项目工作。
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完成“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指南”、“城市地质调查技术要求”。该技术要求是今后全国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立项、实施、成果形成与成果发布的基本技术准则,对推动我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和城市群地质调查工作的规范化进行起到重要作用。主持完成的“城市地质调查钻探工作细则”已通过地质调查局评审验收。该细则是今后我国城市、城市群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所实施的钻探工作的技术依据和标准。
以“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指南”、“城市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为主要成果的地质调查项目“城市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研究及成果集成”于2014年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2等;“城市地质调查”于2013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中国地质调查成果1等奖。
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华北克拉通及华北板块构造演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团队,主要包括:以国家973项目“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多期裂解及其成矿专属性”为基础构建起的研究团队,以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计划项目“我国主要活动构造带构造特征与地质地貌演化研究”及工作项目“主要活动构造带关键地段区域地质专项调查”项目为依托建立的华北新构造-活动构造研究团队。培养研究人员6人、博士后2人、博士6人,其中一人获得程裕琪奖,获得自然基金资助项目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