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郑重推出长篇报告文学《探秘第三极——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纪事》,以此记录和反映我国地质工作者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呈现的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创新热忱,难苦奋斗、挑战极限的奉献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青藏高原是中外地质学家的研究圣地。我国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又称“青藏专项”)始于1999年,是世纪之交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重大布局,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家级重大活动,旨在填补我国区域地质调查空白区,摸清我国矿产资源家底,查明大地构造构架,全面提升我国地学研究水平,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青藏专项”历时12年,国家累计投入18亿元以上,全国25个省(区)、百余家单位、数万名地质工作者奋战在雪域高原,拉网式徒步穿越了昆仑山-羌塘-喜马拉雅,获得海量基础数据和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科学发现,厘定了全新的青藏高原地层、岩浆岩、构造格架,填补了诸多青藏高原地质调查空白,建立了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论”和“陆缘增生-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研发了一系列适合高寒缺氧环境的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关键技术,促进了找矿重大突破,发现了3条巨型成矿带,7个超大型、25个大型矿床,大幅增加了我国大宗矿产的资源储量,为西藏建立国家级矿产资源开发与储备基地,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决策依据,为青藏高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减灾防灾、绿色发展提供宝贵的基础数据。项目成果荣获了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古往今来,为英雄树碑立传,以历史镜鉴后世,既为中华民族之优良传统,也是世界通行之惯例。为启迪更多地质工作者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李四光精神”和地质行业“三光荣”精神,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了《探秘第三极》编委会和编委会办公室,并邀请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张亚明担纲执笔。在编委会的组织领导下,作家张亚明不辞劳苦奔波采访,精益求精字斟句酌,历经数载数易其稿,现在该书终于付梓出版。经作者同意,本报在本版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历史学家说:“天安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风云变幻的晴雨表,是民族情感跌宕起伏的温度计。”
文学家说:“天安门及其广场是有灵魂的。那是民族的灵魂,是和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炎黄子孙休戚相关的灵魂。”
2012年2月14日。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共和国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首都的天空格外湛蓝,太阳格外娇艳,“神州第一街”车水马龙,天安门广场游人如潮。红墙、黄瓦、狮子、华表、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沧桑岁月的年轮,民族智慧的印迹,都烙刻在世无其匹的广场之上。
这一天,广场西侧巍峨矗立的人民大会堂,春阳朗照,金碧辉煌。
这座风云际会的历史舞台,见证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崛起,留下了幽深的历史烟云,见证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明衍进,也给世人留下了神秘的遐想空间。
一大早,世界最大的广场上轰响起中华复兴的铿锵脚步声,一个个来自不同领域的科技精英,迈着矫健的步履踏上了耀眼的红地毯。
统计显示,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从2000年的2500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57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自2001年始,每年春天,这里都有一场汇聚我国科技工作者最高成就与至上荣耀的盛宴,那就是每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科技奖每年评选一次,分五大类:最高科技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其中最高科技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主要是奖励个人,其余三类主要是奖励项目。
这是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次大检阅。科技需要“顶天”,服务于国家战略;科技也需要“立地”,服务于民生需求。每年全国科技大会表彰的重大成果,无不成为“顶天”“立地”彪炳史册的一个个精彩瞬间。
今天的大会堂格外庄严肃穆,“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标高悬,鲜艳的红旗簇拥着国徽,主席台前摆放着盛开的鲜花。
环顾会场,灿若星河的科学群像让人顿生高山仰止之感,鹤发童颜的科学巨匠,技艺精湛的技能大师,一大批朝气蓬勃的青年骨干,老一辈德高望重风范伟岸,新一代活力四射生机盎然。这些八方才俊代表着不分年龄、性别、国界的科技创新在我国遍地开花。他们无与伦比的风采,正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当然,共和国的地质科技工作者不能缺席,不论是高级专家,还是高技能人才,一个个亢奋的脸上堆满了笑容,眼里溢满了激动的泪花。是啊,浸润着他们热血汗水的地质成果,不仅受到了国人的检验,今天还要接受众多中央领导的相继检阅,怎能不激动?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日报》《财经时报》《科技日报》等媒体早早到来抢占有利的位置,长枪短炮武装起来的记者们已经对好了时代的焦距,一部部凝神屏息的摄影机伸长了脖子,一个个职业敏感的脸上瞪圆着眼睛。
时光的指针指向上午十时。
“现在我宣布: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表彰大会现在开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洪亮的声音撞击着人民大会堂的四壁,回响在3300名科技界代表的心中。
这次奖励大会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其中36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8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硕果勾勒出中国科技的成长轨迹——科研成果更加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产学研一体化更加紧密,民生需求得到满足,市场化更加贴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雄壮的国歌声响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为获奖代表颁奖。
这一刻,最为瞩目的是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以国家名义对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授予的最高荣誉奖励,由国家主席签署并亲自为获奖者颁发证书。
今年的科技最高奖花落谁手?
当两位白发苍苍、手拄拐杖的科学家走上主席台,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红色奖励证书时,科技腾飞与民族复兴的梦想顿时在如潮的掌声中交叠对接。
这两位老人,一位是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一位是创造性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积极推进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
望着这两位令人仰视的科学巨匠,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不由得两眼湿润了——这是中国地质人的骄傲啊,自己有幸代表中国地质人与谢家麟、吴良镛两位科学巨匠一同接受共和国的最高褒奖,怎能不心潮逐浪!
“现在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奖代表张洪涛上台领奖!”
“哗……”热烈的掌声惊醒了沉思中的张洪涛。这掌声,有祝贺,也有欢庆,更多的则是信任和期望!
“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重大专项,既有战略意义的“顶天”之举,又有民生意义的“立地”之气,成为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74个授奖项目里唯一的特等奖!
所谓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唯一”,则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雄浑的旋律响起来,激越豪迈、铿锵激昂,整个人民大会堂音乐在飞,乐曲在响。每一个人的胸中那股热情又一次被歌声点燃了,豪迈的旋律,铿锵的音符,释放着复兴中华的英雄气概!
张洪涛健步走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中心,双手接过了共和国的最高褒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证书。
镁光灯此起彼伏,摄像机镜头闪烁。
幸福和激动潮水般充溢在张洪涛的脸上。这是对中国地质人发扬“三光荣”精神、青藏精神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地学领域科技创新的褒扬!这是给中国地质人的崇高荣誉,也是国家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激励。
张洪涛双手捧着证书走下领奖台,他那浓眉下的双目掠过一个个与会代表,双眼似乎又湿润了,脑海中浮现出蓝天白云下相伴而行的好弟兄,浮现出旺秋、洛桑、多吉等藏族师友……这个特等奖来之不易啊!300多名地质工作者立功受奖,受奖人背后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地质人,其卓越功勋如巍巍青山,矗立雪域高原;其精神与日月同辉,永远昭示后人啊。
他似乎又看到了青藏高原那圣洁纯净的皑皑白雪,巍巍珠峰,又看到了无论是云遮雾罩的山峦峭壁,还是那高寒缺氧的冰雪世界,总有一条条迎风劲舞的“红飘带”——那是生命的火焰,那是逶迤的战旗,那是青藏高原最美丽的风景,黝黑的皮肤,皲裂的嘴唇,坚毅的目光,身着红色地质工作服,攀援蠕动在峭壁悬崖;那一簇簇的“中国红”犹如跳动的火焰,构成了最耀眼、最经典的中国元素,涂抹成中国当代文明史上新的文化图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