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直白表象显得坚硬冰冷,感受意象则是刚毅稳重。如果没有赋予它另一个生命,那么依旧只是平凡无奇、俯拾皆是的石头,若不是随地让人践踏,就是隐没在城建水泥丛林,从此功表万世。
石头,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物体名词,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在亿万年前形成,只因无处不在、随处可见,而未像其他稀有矿物那样受人们珍视。但进入人类生活的最早矿物却是石头,最早人类为了生存,就已懂得利用敲打、研磨石头当做狩猎武器和生活炊煮器皿。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科学日益精进,似乎石头除了广泛应用在工程建设、战事攻防、园林造景、公共艺术外,已不再有其他可用之途。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为了利益有了争夺,历朝历代为了疆土有了杀戮。在战乱不安、政局动荡的年代,人们但求生存温饱,何图他想。然而随着朝代更迭,也不尽然全盘皆墨、民不聊生,总有太平盛世之治。1000 多年前,始自唐宋时期。当时国力强盛、声威远播,人民耕牧放养、安居乐业,社会一片繁荣景象。宫廷达官或社会显要歌舞升平、酒足饭饱之余,珠宝玉器、字画古董已无法满足其收藏兴趣。
于是有了《太湖石记》,唐代白居易于会昌三年(843年) 所作,是我国赏石文化史上第一篇,全面阐述了太湖石的收藏、鉴定方法和理论,第一次分出了赏石的品级。当时,白居易常与告老还乡的一代名相牛僧孺一道赏石、咏石,从旁反映出唐代赏石文化的发达。
及至宋代,赏石、玩石已蔚然成风,如米芾拜石、东坡咏石,以及欧阳修、王安石等名士都积极投身品评赏石的活动,阐释了文人墨客钟情于石头有别于一般的清雅逸趣。宋代杜绾所著《云林石谱》,是我国第一部赏石专书。
明代林有麟所著《素园石谱》一书,收集了 102种 ( 类 )、249 幅大小石画,被公认为传世最早、篇幅最宏的一本画石谱录。
如此,开启了赏石文化之路,为天地万物所赐的石头再造了不可雕琢之美,谱下了另一个层面的艺术扉页。
《易经》是华夏 5000 年文化与智慧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自古以来,风水之学便传承了《易经》,且沿用至今。这其中,石头也充当了镇宅辟邪的角色。
古时,为求国泰民安、磐基永固,历朝皇宫动土有奠基石;为求门户平安,邪恶不侵,民间普有以石立碑镌刻“石敢当”。到了现代,尤其是近几十年,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富裕,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便开始寻找可以寄托精神的依靠。于是,石头除了镇宅辟邪的功用外,更成为现代人沉淀心灵的观赏品。
这一二十年来,经过不计其数的展演推广,各地赏石活动如火如荼、持续热潮。虽然都是赏玩石头,对于称谓却各有不同,我国大部分地区石友称其为奇石、观赏石,韩国石友称其为寿石,日本石友称其为水石,甚或欧美各国的称谓也不一而同。然而万流归宗,都将古老的文化发扬光大,令人欣慰。如今赏石族群已是枝繁叶茂、遍地开花,各地立案协会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成了另一支艺术大军,颇有盛世收藏之势。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只是各有不同。没有人愿意庸庸碌碌终其一生,转换心境的良方,唯有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是为不二法门。因为多一个爱好就多了一份充实。或许在机缘巧合下,偶然发现赏石之美,便开始走上喜欢石头的不归路。生活品位因为石头有了发酵,为原本的收藏增添一份乐趣。藉打理、把玩的过程,与石对话、交流心灵,一石一世界,寸石展千里,以小见大,放大视野,偶有奇想,不亦快哉!相较于珍稀盆栽须悉心照护,古董字画又得注意温控,玩石则毋庸忐忑,简单随意得多。因为沉浸在自己快乐的世界,身体变得硬朗,出行不再牵挂,真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喜欢、因为执着,一旦决定了方向, 无怨无悔。选择喜爱、喜爱所选,从此八方自在,四海豁达。
玩赏任何一种收藏品,都有一门深奥的学问。有的深不可测,有的简单易学,端看个人的悟性与付出而定。若依赏石文化论之,类比大地万物,说它是大自然的缩景艺术,或许更为贴切。以下浅而明述,也许可以快易入门,一窥赏石深邃迷人,或体会表情莞尔、会心一笑,或领略山川壮丽、叹为观止,感受身在其中、物我两忘的情境。
赏石从早期米芾相石四诀,即瘦、皱、漏、透的鉴赏方式,江南园林四大名石 (《冠云峰》《绉云峰》《玉玲珑》《瑞云峰》),更是相应四诀理论的经典验证,流传至今,依然远近闻名。随着时代潮流演进,走进厅堂的赏石,本着基础的理学,对形、质、色三要素有了基本要求。形态是主题表征,能够表达整体精神,方有玩味。质地代表外在肌理,过于坚硬则无形,或松软则肌差。颜色关乎视觉效果,早期好黑,感觉沉稳,近年地域共融,偏爱色彩鲜明华丽。所以形、质、色亦可以用点、线、面、肌的理论相互得到验证。
有了入门基础概念,石种、类别、成因等关键因素是必修课程。而岩石结构成因部分,隶属于地质矿物科系所学范围,过于深入的专业知识,非一年半载可以通透熟悉,我们粗浅知道属于何种母岩(如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等 ) 形成即可,一般把玩收藏以摩氏硬度6至7度之间为佳,质地太过坚硬,石形主体难有变化,过于疲软则石肌粗糙,缺乏收藏价值。
综上几点简单阐述了赏石,至于进一步艺术层面的欣赏,攸关赏石综合技能深浅,如石名、布局、演出等美化氛围,则待有了基础后,再循序渐进、逐步学习。赏石知识领域,非一蹴可几,石头一体六面,讲究累实饱满,选择合理角度,如何取得协调,如何结合艺术等等,都是一门学习课题,唯有多看、多问、多想、多听,身体力行,用心学习,方能增进学术、提高赏石涵养。
笔者多年来为了精进赏石水平,大江南北海内外各地游走,以石会友多方请益。用细微的观察力,组织整合去芜存菁,以期拓宽视野和阅历,方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