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刘烜
参与讨论嘉宾:
衷存堤: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周强 杨涛 : 河南省地矿局
马瑛:青海地矿局第五地质勘查院化探分院
吴星华 : 安徽省地矿局
黄强 王磊 : 广西地矿局
张瑞利 :福建省地矿局
高晶 :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张钟华 安泉:贵州地矿117地质大队
詹国年:江西省地矿局九一六大队
编者语:
农业地质调查,被誉为“土地基因普查”,是一项多目标、多要素、多介质、多学科融合的区域性、基础性、探索性的科学调查。同时,也是一项国情与地力的基础调查,更是一项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工作。这项宏伟的调查工程在世界尚属首次,它以摸清土地质量家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主要目的。其基本任务是基本查明主要农业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背景,评价农作物产地和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为农业规划、结构调整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供基础数据。该项工作的成果将成为国家及区域农业长远规划和结构调整的科学依据。
加强农业地质调查工作,是珍惜保护土地,对每一寸土地进行合理、有效应用的最好诠释和注解,也是地质工作者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开展的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
今天,焦点/众议版特别推出“农业地质”讨论话题,与各省地勘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分享各地农业地质调查工作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同时,我们也通过讨论去发现和寻找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并向相关职能部门建言献策,从而更好地为地方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Q1: 请嘉宾们谈一谈对于开展农业地质调查工作重要性的理解。
詹国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均在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计划,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加快推动农村全面进步;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水污染集中治理攻坚,编制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农业的升级发展,离不开地质工作的支撑。作为先行、基础的地质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既涉及经济发展方面,又涉及民生保障方面。地勘单位在农业地质、乡村规划地质调查、乡村旅游地质、土地整治、水工环地质(地热、供水)、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等方面可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乡村振兴出力。通过开展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推进土地整治和土壤改良,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助力地方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特色农产品。
Q2: 地勘单位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发展要求,充分拓展业务领域,更好地服务地方农业地质工作,助推农业经济升级发展呢?
高晶:我认为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做好生态与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等各类地质项目的承揽工作,将能否滚动立项作为有效运行野外项目的核心任务;二是运用好基础数据全、覆盖面广、资料翔实等优势,开展综合研究,用现代找矿思维和先进技术方法,以现有找矿靶区(基地)为依托,建立系统分类的项目库,更好地服务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环境地质等。三是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邀请相关行业领军人才参与项目,以干代培,尽快补足短板,储备专业技术人才,让技术人员在不断学习中增长见识和才干。
Q3: 在实际开展工作中,各地勘单位是如何因地制宜为地方农业经济服务的,农业地质工作中又取得了哪些较为突出的成果?
周强 杨涛:河南省地矿局开展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已有10余年时间。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该局已实现在河南省平原和低山区1∶25万土地质量调查全覆盖,共完成平原及丘陵区(包含黄淮海平原经济区及河南省粮食主产区)调查面积11万平方千米,调查耕地1.09亿亩;查明河南省97.17%的耕地为绿色土地,确认了“中原粮仓”是安全粮仓、绿色粮仓;查明河南省耕地资源“家底”总体良好,为保障粮食安全、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我局还向河南省政府提交《河南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6年)》,建立河南省农业地质数据库信息系统和生态地球化学预警系统,为农业、自然资源、环保等政府部门提供多目标信息服务。
在助力净土行动方面,河南省地矿局牵头实施了河南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进度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首创性地解决了农产品制样过程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得到生态环境部、国家详查办的肯定;组织开展了河南省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开展了30多个县市(区)的污染源调查工作,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马瑛:青海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已开展了15年,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基础调查方面,目前已完成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面积31900平方千米,先后发现海东、拉脊山、门源等富硒土壤8220平方千米,足锗、富锗土壤3000平方千米,在拉脊山、甘河滩等地区发现轻度-重度污染土壤面积584平方千米。在农业地质方面,针对调查发现的有益元素异常和重要农耕区,陆续开展了海东富硒、黄河谷地富锗、柴达木绿洲农业、门源等地区的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工作。随着富硒特色农业的发展,我院陆续开展了富硒与健康研究、富硒土壤可持续利用等专题研究,建立了富硒种植示范基地,开展了富硒土壤衰减模式研究,同时还积极争取富硒产品溯源系统和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项目。此外,我院还开展了青海省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土壤碳储量实测计算等工作。
黄强 王磊:2012年4月5日,广西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对广西地矿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下称农业地质)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建议地勘部门加强与农业部门配合,加强我区地球化学调研成果的转化工作。这既是推动我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大举措,也是地勘单位经济增长新的工作着力点和增长点。农业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之联系。”由此拉开了广西农业地质的序幕。
为贯彻落实广西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地质服务“三农”重要指示精神,“十二五”期间,广西国土资源厅、广西农业厅、广西地矿局联合下发了《广西农业地质服务“三农”工作方案》,在全区21个县(市、区)开展1∶5万农业地质工作;“十三五”期间,继续在全区63个县(市、区)开展1∶5万农业地质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评价及正在开展评价的共计83个县(市、区),占全区县级行政区总数的74.77%,评价总面积8.81万平方千米,占广西总面积的37%。
虽然广西农业地质工作起步晚,但规模大、推进快,是全国迄今为止1∶5万尺度调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一个省。目前开展的调查评价工作也是广西目前组织最系统、分析元素最多、调查精度最高、执行标准最严的一次专业调查,项目最终将获取海量权威可靠的第一手调查数据资料。
张瑞利:福建省地矿局近20年来坚持以农业地质工作服务“三农”工作,近年来一直将农业地质工作列为全局重点地质工作任务进行部署和推进。从2017年起更是把实施农业地质服务工程,作为该局服务福建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地质服务工程”之一。
在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原福建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等部门的支持下,福建省地矿局从本世纪初开始组织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合作开展的1∶25万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这项地质调查在2016年实现覆盖全省陆域后,不久前由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编制成《福建省生态地球化学编图与重点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成果报告》,并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组织的评审。福建省1∶25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首次系统获得了整装性的福建省陆域土壤、浅海-滩涂区沉积物的52种元素及有机质、pH共54项指标的高精度、高质量数据近220万个,建立了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数据库,提交了福建省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养分丰缺、硒锌特色资源禀赋、放射性分布状况及有机碳密度分布、地球化学空间分布、地球化学异常分布、富硒土地资源分布等系列评价成果图等成果。此外,按照《福建省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方案(2016-2020年)》部署,福建省地矿局承担了34个县的1∶5万农业地质工作,已有21个县农业地质调查评价成果报告通过评审;由该局自有地勘费投入资金开展的10个县(市、区)26个乡镇1∶1万农业地质工作,目前已陆续通过野外验收……
吴星华:我想从安徽省地矿局多年来承担的几个影响较大的涉及农业地质工作的项目出发,谈一谈我局在农业地质方面取得的成果。
我局下属单位承担的有关农业地质的项目主要有:部省合作项目“安徽省江淮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公益性项目“皖江示范区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农业水文地质调查”、“池州市富硒土壤资源地球化学调查”,地质扶贫项目“砀山县高标准基本农田水文地质调查评价”、“砀山县酥梨产地地质背景调查评价”等。此外,还有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启动的“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2015-2020年)”项目,农业地质调查预计投入经费约2.5亿元。
其中,“安徽省江淮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是全国首批3个省份开展的农业地质调查项目之一,调查区覆盖了安徽省核心经济区江淮流域44个市县,约3.83万平方千米,是安徽大宗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安徽省地质调查院组织省内外科研院所近百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调查研究,进行了区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和整体综合评价等四个阶段的工作。该项目取得了包括土地质量与水环境质量、优质土壤资源分布与数量、生态地球化学背景、特色农作物适生环境、土壤碳储量、人居环境质量及影响因素等多目标多领域系列研究成果。
“池州市富硒土壤资源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是我局农业地质成果转化应用的代表项目。该项目是安徽省地矿局主动对接池州市政府迫切需要,由安徽省地质调查院联合安徽省地矿局324队开展的项目。目前,项目已圈定池州市富硒土壤面积约3176平方千米,占安徽省已查明富硒土壤总面积的28.30%。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富硒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将富硒资源开发融入到促进大健康、全域旅游主导产业发展之中。目前,池州市已建成万亩富硒水稻生产基地,经济效益明显。
张钟华:近两年,贵州省地矿局117队从开展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入手,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其中,由我队承担实施的“贵州毕节七星关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项目,通过土地质量调查,发现富硒、富锗耕地资源比例占全区耕地面积的80%以上。特别是500亩大坝区,土壤中硒含量多数达到富硒标准。此外,在对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开展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的过程中,我队制定了当地41个乡镇(街道)级耕地质量档案,建立了耕地质量地球化学数据库,实现了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管理,为当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现代山地特色优质农产品、促进科学合理施肥及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服务贵州“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Q4: 本期嘉宾中有一位比较特殊,他叫衷存堤。他是江西省农业地质专家,二级教授,中国地质调查局、生态环境部和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入库专家,江西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下面,我们请他为大家分享江西省农业地质工作的具体情况。
衷存堤:大家好。本期话题讨论我想与在座的嘉宾们分享一下江西省地质调查院(以下简称江西省地调院)在农业地质工作方面具体开展的工作。1999年,为了攻破“绿色壁垒”,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地质环境地球化学调查。2003年7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江西省政府在南昌共同签署了《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合作协议》。这项源头性的系统调查旨在帮助当地农民认清土地的“基因”,为江西这个农业大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提供大量基础信息。江西省地调院作为一支专门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的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承接了这项任务。此后15年来,我们与江西省地矿局其他兄弟单位并肩作战,承接了一系列农业地质项目,开展了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及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通过系统分析土壤有益、有害元素等各项指标54种~66种,获得海量系统、高精度的数据。在利用土壤中各项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地质地球化学角度系统研究了土壤中有益和有害元素的迁移、转化、富集规律,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警预测研究。尤其是全面掌握江西省富硒土壤的区域分布及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推动了省内多地富硒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成功将项目调查评价成果及时转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Q5: 各单位在农业地质调查成果的转化和开发利用方面有哪些成功范例?
衷存堤:江西省农业地质调查成果的开发利用有不少成功范例。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的赣南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就是一个代表。而率先在江西省开发富硒土壤资源并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丰城市,则成功打造出“中国生态硒谷”,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高安、乐平、樟树、崇义、万安、进贤等地均有小规模开发或计划开发。下面,我介绍一下我局的成果开发利用情况:
一是在丰城市建成富硒产业核心示范区50平方千米,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7家、产学研推机构1家。截至2018年年底,经营主体累计完成投资65亿元,实现总产值70亿元,解决农民就业26000人,带动农民增收超6.7亿元。
二是进贤县于2017年3月17日举行了6个富硒农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其中,项目投资协议4个,战略合作协议2个,总投资额达51亿元。
三是截至2017年5月,赣南原中央苏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圈定富硒土地572万亩,绿色无污染土地5320万亩,支撑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35个,调整富硒农产品种植40万亩,有效提升富硒农产品价值,增收8亿元,使40万贫困群众受益。
四是樟树市店下镇依据调查成果于2010年在樟树市对富硒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富硒特色高品质茶叶示范基地,目前已栽种白茶面积800多亩、黄金芽500多亩;建设万亩富硒水稻基地,实施富硒高品质农田改造工程,将园区打造成全国富硒特色茶示范园区基地。
五是万安县发现并圈定足硒土壤面积1673平方千米、富硒土壤面积280平方千米,同时万安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万安县富硒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富硒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境内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10多个特色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六是高安市发现富硒土地资源568.9平方千米,于2009年开始进行富硒产业与富硒农产品开发。截至2011年,已建立富硒水稻、富硒油茶等农产品基地6家,开发富硒大米、富硒茶油、富硒梨等十多种富硒农产品,吸引各类投资达2000余万元,实现富硒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
……
张瑞利:福建省地矿局非常重视农业地质成果的转化应用工作,比如在1∶25万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中发现大面积(累计发现3.26万平方千米)富硒土壤后,在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该局牵线搭桥支持当地政府推进富硒土壤开发利用,并实施更大比例尺的重点富硒区调查评价,全省有10个县(区)成为首批省级富硒产业开发重点县,农业地质因精准扶贫成为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助攻”力量。此外,该局实施的“福建省特殊地质背景名特优农产品微量元素调查”项目,查明平和琯溪蜜柚、平和白芽奇兰茶、建瓯锥栗、政和白茶、武夷岩茶、浦城薏米、永泰芙蓉李、宁化河龙贡米、永安莴苣、尤溪金橘、安溪铁观音等全省名特优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产地地质背景特征,有力地支持了当地发展名优特现代农业。
Q6: 今天参与讨论的嘉宾,大部分都是农业地质调查领域的专家,在各自所在区域开展过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具有丰富是实战经验。请问各位在工作中遇到过哪些难题,对于主管部门有哪些希望和建议呢?
衷存堤:富硒产业是一个富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健康产业,是当前乃至今后现代农业向高端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天然富硒农产品,就是抢占特色农产品制高点。江西有着丰富的硒土资源,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有利于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因此,我建议:一是在已发现的富硒土壤资源分布区,安排江西省财政专项资金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进一步对富硒土地资源的分布特征、环境质量现状、硒元素含量变化、硒有效态特征、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农作物硒含量特征等开展调查评价。在此基础上,借鉴丰城市“中国生态硒谷”开发模式,尽早将这一特色土壤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江西省发展富硒现代农业提供详细的科学依据。
二是由江西省政府牵头,成立江西省富硒特色农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制定全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以“中国生态硒谷”为基础,建设富硒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完善市场监管机制。
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发挥各地区富硒土壤资源优势,有步骤地综合开发富硒农产品,兼顾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多层次开发不同档次、不同硒含量的农产品。同时,注意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富硒土壤资源,可持续发展,推进地方经济发展,成为经济支柱产业。
四是建议打破行政区划界线,整合区域资源,创建富硒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富硒土壤是宝贵的资源,建议以富硒土地资源为条件、以丰城中国生态硒谷的富硒产业示范体系为基础、以富硒农业生产基地为纽带,整合区域资源与产业要素,创建一个跨越行政区地界的富硒产业农业园区,设立县(处)级的园区富硒产业管理协调机构,发挥富硒土壤特色资源优势,带动区域农民尽快奔上致富路。
五是进一步加强政府管控力度,引导企业有序合理开发,避免市场产品同质化无序竞争,创建江西高端富硒农产品品牌,建立各具地方特色的富硒农业产业园区。
马瑛:结合实际工作,我有两点建议:一是加强“一站式”服务。培养和引进延伸专业领域的人才,建立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优势,提供从调查研究到解决方案的“一站式”服务,找到农业地质、环境质量调查等工作的出口和出路,拓展和延伸服务领域。
二是挖掘地方工作特色。青海省耕地面积仅有882万亩,前期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针对耕地区开展,工作方法、研究成果也多与耕地、农业有关。虽然涉及到一部分草原区,但对于工作目的、方法、成果等研究还不够,导致草原区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迟迟不能开展。
青海作为全国“四大牧区”之一,草场资源丰富,需要加强草原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相关方法技术和成果的相关研究,积极推进草原区工作的开展。
张钟华 安泉:我有三点建议:一是希望主管部门及时与省级人民政府汇报贵州省耕地调查取得的成果,并进行广泛宣传,提高村民科学种植的意识。涉及环境元素超标的耕地需进一步开展工作,提出处置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能。二是希望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制定不同农产品的富硒、富锗以及富锌等元素标准(好多农产品国家没有统一标准)。三是强化科学研究,早日实现耕调成果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例如,通过立项加强研究不同地区土壤中总硒与有效硒的关系,硒的赋存形态,结合土壤与富硒农产品调查评价成果,建立生产模型,指导不同地区富硒产业的生产区划等。
主持人:感谢嘉宾们参与今天的话题讨论。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性、先行性的地质工作,如何一如既往地为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如何在“三农”工作中发挥好地质专业的特长和优势,如何在农业地质工作中精准服务、最终实现成果高效转化,相信在今天的话题讨论中,嘉宾们已给出了答案。
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间,做好“三农”工作对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期待各地勘单位在开展农业地质工作中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取得更大的成果。
本期话题讨论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