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林(右)在野外踏勘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四川攀西地区的巍巍群山之中,有一支充满着激情与梦想的队伍——四川省地矿局106地质队。他们唱着雄壮的《勘探队之歌》,手拿地质“三大件”——一把地质锤、一个罗盘和一只放大镜,收集自然矿样,辨识大地标签。他们先后为国家发现并探明储量矿产23种、矿产地112处,并对40种矿产进行了勘查与评价,提交了近1000份的各类地质勘查报告,荣获了国家、省级奖励21项,其中包括全国科学大会2个奖项和四川省地矿局19个奖项。
106地质队寻找和探明的近百亿吨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为攀钢的崛起和攀枝花的建市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因此,106地质队也被誉为“攀西开发先锋”和“中国钒钛之都探矿先锋队”,并两度荣获“国家功勋地质队”光荣称号,2013年,106地质队又被评为“首届中国百强地质队”。
在这支光荣的队伍里面,无数的地质队员筚路蓝褛,以启山林;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他们把青春、激情、智慧,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地质事业。在他们当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平凡却卓越,普通却叫人难忘,他就是106地质队总工程师田小林。
初生牛犊不怕虎
田小林,1987年6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参加工作26年来,他一直从事地质矿产勘查技术及管理工作,主战攀西地区,主攻钒钛磁铁矿。他在立足攀西的同时,稳扎四川,开拓疆藏,放眼全球。他负责的项目遍布四川、新疆、西藏等多个省市地区,涉及铁、锰、钒钛、铜、镍、铅锌、铂、金、银、石墨、重晶石、石灰石等10余个矿种。
参加工作之初,田小林所在的106队驻扎在攀枝花市米易县长坡基地,远离城市,条件艰苦。但在老一辈地质队员的言传身教下,他很快适应了环境,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
他每天奔波于崇山峻岭,工作在深山老林;他克服困难,认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技术。也就是在那一段时间,他从老一辈地质队员身上继承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传统,并且铭记在心,遵循至今。通过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他很快成长为地质技术骨干。他曾担任过技术负责、主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等职务,主持完成了地质勘查、矿业开发等多个项目。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上世纪90年代,地勘行业处于低谷,地勘单位面临着诸多难题:勘查项目不足,工资发放困难,人才流失严重,市场前景堪忧。地质人员纷纷下海打工,而他却信念坚定,不气馁,不抱怨,更不放弃,一如既往地做好每一项地质工作,并且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充电,掌握地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练就过硬的本领。困境中他坚信,矿产资源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地勘工作是伟大而光荣的。
时任矿勘院院长的他提出了“化整为零,分路突围”的工作思路,不等不靠,自筹经费,以市场养地质,艰难地维持着地质找矿工作。他带领矿勘院全体地质人员西进新疆,与哈密地区新疆六队以及阿克苏地区的新疆八队合作,展开了艰难的市场开拓之旅。由于经费极端紧张,他们坐硬座、吃干粮,力争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地质项目上。
在高海拔地区的冰天雪地里,他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很快就打开了工作局面,他们与新疆八队合作的铅锌矿普查项目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找矿成果,获新疆地矿局2003年度原始资料展三等奖。
在新疆站稳脚跟后,田小林又进军四川眉山地区,他从6000元的矿权申报项目入手,以科学的态度,过硬的质量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陆续占领了四川眉山、崇州、凉山、攀枝花等地区的地质市场。
开拓地质新领域的同时,他还也千方百计地留住了一支数十人的地质精英队伍,为地质找矿事业保留了骨干力量。
解读地球密码,洞察沧桑巨变,听上去多么豪情和浪漫;踏破铁鞋寻宝,跋山涉水找矿,干起来多么艰苦卓绝。越是山高路险人迹罕至,越是地质人开展工作的地方,这样的工作环境,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寂寞。田小林常年坚守在野外一线,特别是担任队领导以来,更是身先士卒,奔波在外。
“地质这个行业,工作环境差、生活艰苦、劳动强度大,又不能照顾家庭,找到大矿的概率大概只有1%。不过说也奇怪,干了这么多年,我还真没想过转行。”田小林如是说。
壮心未与年俱老
2009年,遵循国土资源部“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工作思路,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省地调院、106队承担完成的《四川省攀西地区攀枝花式岩浆型钒钛磁铁矿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报告》通过了全国潜力评价办公室的评审验收,并获优秀示范性成果。
报告中提出的攀西地区194亿吨钒钛磁铁矿资源潜力引起了中央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高度重视,由106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潜力评价成果验证。在队行政领导的带领下,田小林组织106队的地质技术人员经过精心勘查,缜密论证,提交了《四川省攀枝花市钒钛磁铁矿区兰家火山段资源潜力评价地质报告》。深部验证表明,在原勘探深度(垂深500米左右)以下较大范围内含矿层、矿体延续存在,估算334资源量1.26亿吨,TFe平均品位25.98%。从而验证了钒钛磁铁矿潜力评价的成果,正式拉开了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的序幕。
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提出伊始,总工程师田小林、副总工程师蒋先忠及老专家刘玉书、杨励行等就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从钒钛磁铁矿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再找一个攀枝花的艰难旅程中。依据潜力评价成果,编制出整装勘查总体方案,攀西钒钛磁铁矿区块研究与区块划分,大到成矿区带、成矿地质条件的研究,细到一个矿区、一个钻孔的布置,从研究室到红格、攀枝花矿区实地踏勘研究,浸透了地质专家们的辛勤汗水,展现出专家们的智慧和力量。
那些日子里,田小林头发明显白了。在整装勘查第一钻——白沙坡ZK001钻孔开钻仪式上,四川省国土资源厅领导及地矿系统的专家齐聚现场,这是动力,但更是压力和责任。12月的红格,中午骄阳似火,半夜寒风刺骨。钻机在钻进,100米未见矿、200米未见矿、400米未见矿……机台人员报出的资料揪着大家的心。地质图纸、物探成果资料堆满了房间。各岗人员全力解译,正演、反演,岩芯仔细观察编录,田小林率领他的团队始终战斗在一线。
午夜,田小林的电话响起,机台报告说钻进到449.30米,见到了钒钛磁铁矿矿层,一个回次、两个回次都是矿层,地质人员、测试人员火速到达现场,经测试,全铁品位23%~28%,ZK001钻孔累计矿层153.27米,其中,489.58米~567.13米发现单层77.55米的厚大矿层,矿石品位21.61%~40.54%,属钒钛磁铁矿一级品(Fe1),第一钻取得了圆满成功,找矿实现了突破。田小林和他的战友们又相继开展白沙坡、红格、一碗水、攀枝花等矿区的延深、沿边及新区新一轮的地质找矿工作。
田小林率领他的技术团队战斗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北矿区、南矿区、路枯、马松林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都得以充分利用,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2011年~2012年,探获新增铁矿石资源量7.5亿吨;2012年,在红格岩盆以西,田小林和他的队友实现了重大找矿发现。红格ZK11420钻孔,从800米、1000米,一直坚持到1662.26米揭穿矿体,穿越矿层厚度近1000米,为此,在此地区又有望探获一个大型矿产地。
见过五彩斑斓的矿物,乃知自然的原色;探求光怪陆离的岩石,方会辨识地球的原貌。在山川寻宝藏,这是地质人对真实和美好的追求。素朴的地质人,从事着华丽的事业,感受到的是一份普通人品尝不到的幸福与激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以田小林为代表的地质队员是新时期最美的地质人。他们把个人理想、目标、追求落实到地质找矿事业之中,并为之奉献了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