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4年10月20日,一个平常的日子。
这天晚上,大多数下班回到家的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职工像往常一样,一边吃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7点15分左右,屏幕上出现了一位戴草帽,站在田野边手指远方的老人,此时的画外音是:今年81岁的陈国南有一手绝活,用嘴一尝,就能判断出水质的好坏;凭一个指南针,仅用十几分钟就能选定打井的位置。上世纪50年代,陈国南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学习勘探,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又调到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工作……
一听老人是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的职工,好多人立刻睁大了眼睛、伸直了脖子、竖起了耳朵,有的干脆凑到电视机前仔细听。
原来这是中央电视台新开设的“走基层——我眼中的乡贤”栏目。今天电视上出现的主人公,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的年轻职工大多不认识,但听到“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这几个字,大家心里还是暖暖的。
有一个人,一听到“陈国南”三个字,心里一惊,越往下听越亲切。他猛地一拍大腿站起来说道:“老校友陈国南真不简单。老了,还在为国家做贡献,为地质人争光。”
说话这人正是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的高级工程师肖霏岳。看完这段新闻,他第一时间给院领导打电话,声音颤抖地问:“看新闻联播了吗,看到陈国南了吗?”
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挂断电话,跑进卧室,拉开写字台的抽屉,找到通讯录,看着老相片喃喃道:“一眨眼,都50多年了,50多年了……”
当晚,中央电视台报道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老职工在广西找水的消息不胫而走。大家三三两两地聚集到单位宿舍的大院里,诉说着内心的激动,打听着陈国南的从前。年轻人还发微信到朋友圈,引来很多人点赞。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院长宋印胜、党委书记关荣斌更是兴奋不已。
10月22日早上8点多,受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党委指派,我们一行两人从山东出发踏上了前往广西玉林的寻访路。当我们乘火车换汽车一路辗转来到玉林市福绵区成均镇岭肚村时,远远地就看到暮秋的微风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村口张望,瘦削的脸上满是喜悦。于是,我们怀着敬仰之心走近陈国南,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倾听、去捕捉、去感悟一位耄耋老人不一样的人生情怀,以及他身上熠熠闪光的高尚思想与高贵精神。
热情好客 和蔼可亲
站在我们面前笑吟吟的陈国南,眼不花、耳不聋,身体瘦小但还算硬朗,头发稀疏但白发不多,一双不大的眼睛透着灵气。他上身穿了一件六五式军装,下身穿的是灰色的的确良裤子,光脚穿着刚洗干净的军用鞋。陈老的侄子陈锋说:“这是我叔的正装,不管来多大的领导,他都是这身装束。”
来到陈老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家院里,刚买的葡萄、苹果等新鲜水果摆了一大桌。院外屋内或站或坐围了30多位淳朴谦和的亲朋好友,就连成均镇政府副镇长陈冰、岭肚村村支书王甲绍也闻讯赶来了。
陈老一一介绍着来客的姓名,亲朋好友津津乐道着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善举。王甲绍说:“老人家做的好事,十里八乡都夸赞,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没等王甲绍说完,陈老搬来一个木梯子,领我们爬上了小阁楼。床上床下堆满了泛黄的书籍,一个陈旧不堪的木箱子里,放满了手写的论文和报告。陈老说:“这些都不是我的,都来自人民,我只是动手把它记录下来了。”
这时有人来请陈老帮忙去找水。“单位派人来看我了,这两天我就不出工了,我把这事记住了,以后我会去的。”陈老满脸喜色地指着我们,对那人解释道。
第二天早上,陈老的外甥姚伟智说:“昨晚,我老舅激动得一宿都没睡。他是个口是心非的人,明明说好这两天不出工,谁知今早天刚蒙蒙亮就又去给人家找水了。”不一会儿,精力充沛的陈国南戴着安全帽、骑着摩托车“突突”地赶回来了。
为民服务 心甘情愿
毛泽东曾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而陈国南就是一辈子都做好事的人。他从小就乐于助人,以帮助他人为幸福。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他的同学高明华因为父亲去世早,家里农活都压在高明华的肩膀上。一到假期,陈国南就会跑到他家帮工,挑担、插秧、耕田,粗活、细活都抢着干,一直忙到开学。
1985年盛夏的一天,村民王飞家的水井受到污染无法饮用,想打一口新井,得知陈国南是学地质的,他便心急火燎地来到陈国南家里。陈国南对王飞说:“你回家等着吧,我先四周看看。”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急匆匆地带上指南针,在村子外围转悠了大半天,然后大汗淋漓地回到王飞家里,指着屋外的一片地说:“你就在这里挖井吧,20米保准有水。”结果王飞真在20米深处挖出了水,由此陈国南声名鹊起。此后,岭肚村除了几口老井外,95%以上的井都是他“一手操办”的。一传十,十传百,陈国南能找水的消息犹如长了翅膀似的飞进千家万户。为了确保找水定井的成功率,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登高望远,看地表露头、岩石构造等情况。
人工挖井初始,他都会实地去指导,尤其是对有可能出现问题的水井,他更是全天蹲守在现场,一出现问题马上解决。用钻机钻井后,他还把每个钻井钻探的土质、岩芯等情况装进脑子里。近30年来,不管是人工挖井,还是钻机打井,经他定的井位成井率达98%以上,几乎是百发百中,简直神了。
没来广西玉林市之前,就听闻陈国南找水从不用仪器,只要环顾一下四周的环境,嚼一下身旁的泥土,便知地下是否有水。
若不是亲眼看到,还真难相信。采访那天,笔者跟随陈国南来到江心村一户人家,我们目睹了他超乎寻常的“神技”。在田地,陈国南看看不远处的山脉,又围着地垅走了几圈,拿出指南针定了一下方位,顺手抓了一把泥土塞进嘴里,咀嚼片刻说:“你就在东北角的地块打井吧。”半个月后,我们接到了找到水的报喜短信。
据了解,近30年来,陈国南跋山涉水,足迹踏遍了广东、云南、贵州等大半个中国,先后找水定井6万多口,穿破的布鞋不计其数,最多的一天,他乐此不彼地找了52口井。
志向高远 我心依旧
周而复始地义务找水,有人说他是傻子,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是怪人,有人嘲讽他不食人间烟火,也有人赞誉他为“活雷锋”、“水师”、“水神”、“井探”。无论人们对他如何评头论足,他都始终恪守为人民服务的信条,不管在什么样的境遇下,他每天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一轮崭新的太阳。
这些年,为了找水造福一方,他风里来雨里去,不知翻越了多少崇山峻岭,跨过了多少沟涧田壑。凭着大半辈子积累的丰富经验,他练就了一双入地三尺的“火眼金睛”;这些年,为了找水惠及民众,他发扬地矿人的“四特别”精神,每天起早贪黑却无怨无悔;这些年,为了找水滋润干涸的土地,他曾在偏远地区一呆就是几个月;这些年,他经历了搭载别人的摩托车去找水,因突遇交通事故,差点把老命搭进去的险境……常年的劳累奔波,他右脚的食指与大拇指无形中重叠在了一起而无法复原,腿上也结满了血痂。与陈老共事多年的打井组组长胡旭感触颇深地说:“钻井过程中不管钻机遇到多棘手的问题,只要跟陈老一说,他都会欣然前往、毫不含糊。别说给钱了,留他吃顿饭都不肯,有一回他终于答应了我们的邀请,结果还是AA。”
多年来,无论是建村委、盖学校,还是捐助贫困户、特困生,他每月除了留出300元基本生活费外,其余的退休工资全部无偿捐献。他前前后后资助学生近40名,金额达30多万元。陈国南有记录日常生活的习惯,他的每一笔捐助都会留下一张清单,到如今已有厚厚的一沓。
大隐人生 向善而行
在老百姓眼里,陈国南是一个嫉恶如仇、乐善好施、德高望重的“散财老农”;在弟妹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心胸宽广、廉洁奉公、高风亮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哥。成均镇党委副书记庞升进提起陈老这些年的工作成绩由衷称赞道:“他非常热心地为周边群众服务,而且从不向群众收一分钱,十里八乡都感激他。”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红豆社区”论坛上,很多网民发帖感谢陈国南。有网民赞叹说:“跟某些人高调做好事相比,陈国南做好事从来不为名利,虽然看起来有些‘傻’,却是他的真本色,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这样的‘傻子’了。”还有网友说:“陈国南一心一意地为我们老百姓服务,功德无量。祝福他一生平安。”
临行的那天,陈国南的亲人陈绵林握着我们的手说:“他还有很多故事,再来时,我一定好好跟你们说。”□
陈国南简陋的工作室
陈国南在找水现场
陈国南的手写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