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支女子测量队来自温州

来源:温州网–温州晚报 作者:吴树敬 发布时间:2015-03-04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群十七八岁的温州姑娘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三八”女子测量队,活跃在大西北的茫茫沙漠,转战河西走廊戈壁滩上。她们栉风沐雨,冒着酷暑严寒,在极其艰苦的野外环境中经受磨练,屡创奇功,先后被团中央命名为“先锋青年突击队”以及“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1956年队员黄金洪代表全队晋京参加全国英模表彰大会,1957年,副队长陈珠英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她们的辉煌业绩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妇女杂志、人民画报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所报道,以及苏联《真理报》、《星火》杂志均作过报道,可谓非同凡响。日前,笔者走访了这支光荣队伍中的部分队员,她们回忆起当年在大西北所经历的戈壁晓月、大漠驼铃的野外勘探生涯,其经历感人肺腑……

当祖国需要的时刻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石油勘探力量十分薄弱,据有关史料记载,全国石油系统的测绘技术人员不到20名。随着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工业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而作为工业的血液——石油更显得紧需。为此,国家石油总局决定要在浙江招收有志青年,突击培训石油测绘人员。

1953年6月,温州师范学校突然接到省教育厅通知,要求动员当年应届毕业的师范生奔赴祖国大西北从事石油勘测工作。当时温州师范学校于一年前招考了350余名全地区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进行强化培训(即“三年课程,一年完成”),毕业后分配全地区教育第一线。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当同学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群情激昂,大伙儿争先恐后地报名,一致要求到最艰苦的大西北去,不少同学还写下血书,立下“报效祖国,献身石油”的誓言。

经组织挑选,200名温师同学(其中女生60人)将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他们接到批准通知书后的第三天,就匆匆地在市区安澜亭码头告别了父母亲友,在江北港头乘“木炭车”,经两天行程抵达杭州,再转火车一直向北、向西,经过三天四夜,来到了古都西安,他们在大雁塔附近的西北石油学校(现为西安石油学院),经过了8个月的专业技术培训,在基本掌握石油勘探、测绘等知识后,又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住进了宝塔山下窑洞里。白天,大家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冰天雪地里进行野外实习,在专家教授的言传身教下,他们一个个顺利通过严格的专业素质考核。

一个多月后,西北石油局副局长、瑞安籍地质专家张更在延安隆重宣布:正式接纳200名温师学子为石油战线的国家技术干部,而且将分配到新疆克拉玛依、青海柴达木盆地、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甘肃酒泉与玉门以及四川、宁夏、陕西等地。他们像一把种子,撒向大西北,分别组成了135个测量队,很多温州学子担任测量队(组)长,而且种类繁多,有天文队、三角队、地形队、重磁力队,乃至航空测量队,电能测量队等,尽管从此天各一方,相隔千山万水,但始终站在同一战线,心心相印,青鸟殷勤,相互传递捷报。

巾帼英雄倩丽风采

提起女子测量队,耄耋老人许贻铨女士热泪盈眶,感慨万千。她说,最早成立的三八测量队是1954年8月分配到玉门油矿的二十来位温师姑娘。首任队长黄萧萧,副队长陈珠英,队员有黄金洪、陈良珍、胡元春、余稚萼、杨永香、何彬彬、张美鑫、傅蕉影、李莲菱、陈美娟、陈素华、张绫子、林志雪、许贻铨、周玉梅、陈依兰、潘明珠、张秀琴、瞿智慧、侯素芳、孔祥菊等,后来队伍扩大到32人,并分为五个测量组(有地形组、图根组等)。每组5-6人,出没在荒无人烟的祁连山下,戈壁滩上,分头包干,各司其职,出色地完成石油勘探测绘任务。

当时,女测量队员的装扮也十分奇特,脚踩一公斤重大翻毛皮靴(亦称毡靴),身穿羊皮大袄,头戴靛蓝色布棉帽,有时还骑上高大的骆驼,跋涉在沙丘石岗,而大部分时间是扛着4公斤重的测量标尺,背上测量仪器,早出晚归,两头见星星,累得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尤其是沙漠气候反复无常,瞬间万变,白天高达40多摄氏度,夜间降至零下10多摄氏度。那时睡帐篷啃干粮,突然间,一阵龙卷风,把帐篷刮得无影踪,有时候不小心跌进雪窝,不能自拔,硬是被队友用绳索拉上来。

那时野外作业,断水断粮时有发生,记得在一次祁连山测量时,送粮送水的驼队因迷路而找不到女子测量队的驻地,大家用雪水咽下最后一口馍,就陷入饥渴交迫的窘境,身为测量组长的许贻铨,自告奋勇与另一位女伴连夜徒步穿越三十公里的沙丘,她俩途中实在累得迈不开双腿,就躺在沙地稍作休息,这时远处传来野狼的狂吠声,吓得两人撒腿就跑,终于发现远处大本营的帐篷,请来援兵及时解决断粮断水之危。许女士说:那时咱们才十七八岁,不知哪来的一股子劲,天不怕、地不怕、千难万险踩脚下,体力和精力几乎都处于透支极限,不少人还带病坚持工作,超负荷劳作,留下后遗症,甚至英年早逝,据统计200名温籍石油人中,有30位未到60岁而离开人间。

小姐妹夜闯雪水河

当年代表女子测量队出席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的黄金洪老人回忆说,60年前,温州女子组成的女子测量队所经历的故事实在太多,太精彩!随便提几件吧,也许对今天的小青年来说,犹如天方夜谭,难以置信。一次,她们五六个小姐妹忙碌了一整天,脸上被烈日晒脱皮,脚底磨出一串串血泡,下午四时多,正准备收工回营地,突然间,天气骤变,飞沙走石,天昏地黑,大伙儿脱下工作服,保护测绘仪器,生怕被雨淋湿损坏……当她们忙着赶路,走着走着竟走进一条狭长的深沟里,糟糕!迷路了,前面是一道十多米高的悬崖,怎么办?作为小组长的黄金洪突然想起电影里侦察兵用“叠罗汉”方式攀登的镜头,这虽是男人们的专利与举措,咱姑娘们也不妨试试。正当她蹲下身来,让伙伴们踩着自己肩膀上去时,却被身旁队友翟智慧推开,说“让我来吧,咱比你壮,人家叫我傻大姐”。于是黄金洪踩上她的肩膀,接着,侯素华又爬上黄金洪的双肩上,身材小巧的朱秀珍站在“人梯”最顶端,登上悬崖后,最后用绳索把底下的人一一吊上来,顺利地通过了第一关。

然而,悬崖的前面又是一条弯曲的羊肠小道,路面尽是小石头与未融化的积雪或冰块,人一踩上去立即摔倒,于是,大家干脆坐在石头与冰雪混杂的路面上,肩扛仪器与标杆,双手犹如船桨左右划动,身子向前划,尽管双手起泡,棉裤露出花絮,总算闯过了第二关。

讵料,前面又遇上咆哮的马营河,水不是很深,但从祁连山积雪熔化流下来的河水冰冷刺骨。此时,姑娘们眼前浮现红军长征抢夺泸定桥、飞渡金沙江的英勇镜头,于是脱下棉裤,卷起裤管,高喊着“冲啊,胜利就在前头”,她们手挽手冲过了令人一摇三晃的激流险滩,留下“夜闯马营河”的精彩故事。

是的,她们整整奔走了一整夜,于黎明时分找到了大本营,而营地的队友见她们整夜未归,也打着火把,四处寻找彻夜未眠,当看到她们平安归来,那种大难之后重相逢的场面,是何等的激动人心。

温州姑娘威震大西北

自祁连山下,戈壁滩上出现由温州姑娘组成的第一支新中国测量队后,分配到新疆、青海、内蒙等地的地质姑娘也纷纷效仿,相继成立女子测量队。如在新疆准葛尔大沙漠成立以刘金梅、江文艺、陈花妹、林素娥等温州姑娘组成的女子测量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有叶美松、常薇、沈筱华、梅爱娥等10位温州媛子组成的女子水准测量队的足迹;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也活跃着刘翠菊、叶素芬、林伟兰、吴圆珠等温州女同胞的身影,她们巾帼不让须眉,与男青年一样挑大梁、战风霜、绘宏图,温州姑娘谱写了一首首动人心弦的“石油之歌”。

如今,两鬓染霜的叶素芬老人仍清晰地记忆起当年作为首批测量队员,进入柴达木盆地的情景。测量队的车子在1000余公里的荒漠上奔驰,始终未见人影,唯有黄羊、野驴、野骆驼时隐时现,车子在沙浆、盐碱地里开开停停,当车轮陷入大沙坑时,她只好下车,与男同胞一道搬石头,砍红柳,拔草填坑,还要双手用力推车……经过22个日日夜夜,才到达地质队的大本营,那是真正的未开垦的处女地,除了地质队员,没有左邻右舍。

叶素芬还谈起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次大风沙掩埋了地质队员的脚印与路标,送粮送水的驼队找不到她们的宿营地,断水断粮已经两天了。大家在滴水未进,粒米未沾的情况下,突然看见远处有一大群野骆驼在奔跑。“有野骆驼的地方,就会有水源”,大家异常兴奋,就一股劲地往那里跑去,可跑了一整天,却不见骆驼身影与水源,原来这是荒漠上常出现的海市蜃楼!天黑了,大家累倒在沙丘上,和衣睡了一宿,第二天醒来,又去找大本营,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吉人自有天助,当她们翻过一道沙梁,竟发现蘑菇状的大帐篷,揉揉眼,不是幻境!于是,高呼:“乌拉,我们得救了!”紧紧腰带,从沙梁上连滚带爬,扑向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