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开始接触地质……一眨眼,我工作已有25年,但至今无怨无悔。”首届“金罗盘奖”获得者刘东宏说起往事,嘴角带着幸福的微笑。
“我就喜欢挑战性的工作!”
1991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地质矿产勘探系的刘东宏,被分配到湖南省湘南地质勘察院,先后作为作业组长、技术负责和项目负责,参加及主持了1:5万区调,矿产地质普查、详查及勘探,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评价,矿产远景调查和科研等工作,共获得湖南省地矿局地质勘查集体成果奖两项、原地矿部区调找矿集体成果奖两项和中国地调局集体设计优秀奖三项;个人荣获“地矿部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三等奖”、“湖南省政府找矿成果一等奖”和“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一项。
“每一项工作都充满着艰辛和挑战。”刘东宏在2000年至2005年期间,参与主持国土资源大调查重点项目“湖南千里山-骑田岭锡铅锌矿评价”项目,担任芙蓉矿田奇古岭锡矿区项目负责,兼管安源、洪水江等锡矿区外围地质工作。在骑田岭岩体中,他们发现并评价了不同类型的锡矿体50多个,提交的资源量达到了超大型锡矿床规模。该项目找矿成果得到了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领导和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2002年国土资源部将此成果作为向党“十六大”献礼的成果之一。这推动了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等省份的锡矿资源调查工作,使“南岭地区锡多金属矿评价”项目成为我国中东部最大、最重要的项目。
“责任心强,富于挑战,敢于创新。”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总工程师对刘东宏评价极高。2005年初,时任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院院长的汪礼明向自己原单位——湖南省湘南地质勘察院求人才。推荐的人选中个个都在问年薪待遇、家属的工作安排等,惟独刘东宏开口第一句:“贵院工作挑战性大吗?”
“非常大。”汪礼明答。
“我就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刘东宏脱口而出,并且很欣喜地加入到了这个“挑战性大”的队伍里。
近年来,刘东宏撰写的《芙蓉矿田锡矿化强度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找矿意义》、《湘南骑田岭锡矿成矿规律探讨》、《广东石菉矿区铜钼矿床特征及接替资源前景分析》、《广东省韶关市瑶岭钨矿接替资源前景分析》、《非洲马达加斯加共和国Soalala铁矿特征》和《湖南白腊水锡矿区围岩蚀变作用特征》等学术论文,先后在《中国地质》、《矿床地质》和《地质通报》等重要地学刊物上发表,引起了中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
十年青春献给了粤西
刘东宏来到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院后,被安排负责粤西片区的项目工作;2007年,38岁的他负责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首个危机矿山找矿项目“广东省阳春-石菉铜钼矿区接替资源勘查”;2010年,41岁的他负责该局首个矿产远景调查项目“广东阳春地区矿产远景调查”;2011年,42岁的他作为项目监理参与该局首个老矿山密集区战略性勘查项目“广东省阳春市石菉-锡山矿山密集区深部铜锡钨(铅锌)矿战略性勘查”;2012年,43岁的他负责编制该局首个国家级整装勘查区项目《广东阳春铜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实施方案》;2014年,45岁的他成为全国首届金罗盘获奖者。听闻获奖的消息,他说:“我把10年青春献给了粤西。”
2006年初,刘东宏主持该局重点项目“广东省阳春市合水龙仔铜金多金属矿普查”。接手项目半年后,他们工作成绩得到了肯定,在第二年成功申请到广东省财政专项勘查基金。2006年10月,汪礼明把当时在野外工作的刘东宏召回单位,让他接手“阳春-石菉铜钼矿区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的立项申请。这是国土资源部危机矿山办开展的第二批项目。因资料不多,刘东宏感觉任务有些繁重,人手不足,他便以一当十,左肩“合水”,右肩“石菉”,以积极的心态全力应付。
2007年春节期间,广州红棉簇簇,艳阳高照,刘东宏却依然在埋头工作。爱人告诉他“来了亲戚”,他都无暇接待。当年4月,他一个人完成项目的立项申请、总体设计、钻孔专项设计等工作,成功申请到项目总经费1365万元,是该局首个危机矿山项目。2014年,项目顺利通过了野外验收和报告终审,报告总结出深部寻找大型钨矿床的新方向和新思路。刘东宏对阳春盆地资源情况有了更深的认识,2010年,他主持完成了“广东阳春地区矿产远景调查”项目立项申报工作,该项目是该局首个矿调项目,标志着该局重新回到承担国家公益性地勘项目的大家族。2013年阳春矿调项目野外工作通过检查,被评为优秀,获得92分的好成绩,提交了6个以上的较好找矿靶区。
马不停蹄立功勋。2011年刘东宏作为项目监理,参与了“广东省阳春市石菉-锡山矿山密集区深部铜锡钨(铅锌)矿战略性勘查”大型项目的立项申请、设计编写及野外工作实施,并给出了技术指导。该项目是该局首个老矿山项目。
2013年,阳春密集区项目通过工作,提交1处矿产地, 3个找矿靶区。2012年至今,刘东宏主导编制的《广东阳春铜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实施方案》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的审批,使阳春铜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成为第二批国家级整装勘查区之一,该项目工作成果突出,获得武汉地调中心和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领导的肯定。随后两年,他担任整装勘查区内科研项目负责人,继续战斗在生产一线,主持了“广东阳春铜多金属整装勘查区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及“广东阳春铜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关键基础地质研究”两个科研项目。
2013年,刘东宏担任副院长以来,分管国家财政矿产勘查项目生产和立项工作。在与技术人员的一起努力下,每年开展申报国家及地方财政各类地质勘查项目10个以上,年度工作经费均超过千万元,他们承担及指导开展的多个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广东省财政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他还带领大家在阳春盆地圈定了42个磁异常、19个水系沉积物测量综合异常,划分了6处找矿远景区和18处找矿靶区,其中经工程验证的阳春新屋金矿区、庙山铜矿区和尧垌铜矿区均揭露了厚大富矿体,规模有望达中大型,预期可实现提交新发现矿产地多处的目标。
刘东宏带领团队,将阳春盆地一系列项目上升到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项目的高度,通过10年的艰苦奋斗,将阳春盆地从一个难以突破的多金属成矿带变成了如今找矿成果突出、形势喜人的整装勘查区。
为国内企业把关号脉
汪礼明回忆道:“那几年国家号召企业到国外找项目,我们收获颇丰。”2008年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院作为广东省外经贸审批、省内首家有资质出境勘查地质的单位,实现了零的突破。
“其实在国外找矿日子不好过。”该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曾国光说。他们跑的都是贫穷落后的小国,交通设施极度落后,遥远偏僻的矿点往往三天三夜都无法到达,途中搭帐篷、推汽车更是家常便饭。
一次,曾国光率队到刚果金矿区赶工作进度。途中,遇到约有100米宽的河流,需要一人先渡河探水路。
“我去。”刘东宏一个箭步跨上了临时捆绑的竹筏子。曾国光暗喜道:这小子干工作有股冲劲,有潜力。看到安全到达彼岸的刘东宏,曾国光立马指挥向导找来有油桶当浮力竹排,将价值50余万的分析仪器设备和帐篷等生活必需品一一搬上竹排,一群人浩浩荡荡向对岸驶去。
“不好,竹杆撑不到底了。”驶到河心时,船工对翻译大声嚷嚷起来。原来,上游突降暴雨,河水暴涨,竹排突然失去控制,被咆哮的激流冲向相距不到两千米的大海。
心有余悸的刘东宏回忆道,看到竹排像匹缰脱的野马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奔去时,他的汗水、眼泪全都出来了,只能拿着绳子顺着河岸边追边喊。幸亏在离大海1千米处,河床遇到拐弯,竹排被漩涡挡住去路,被刘东宏及时抛来绳子,将竹排缓缓地拉到了安全地带。当天晚上10点多钟,大家才终于脱险。
据了解,近年来,刘东宏作为该院委派的技术专家,先后考察了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数十多个国家的矿床(点),出具评估报告数十份,累计服务费用近千万元。
耐心做好传帮带
刘东宏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该院陆续进了不少地质科研院校毕业的应届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虽然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地质传统中“踏破铁鞋行千里,叩敲大地绘新图”的艰苦创业精神,使新生代地质人迅速成长和崭露头角,涌现出一批能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人和技术骨干。
这些年轻人的成长,与刘东宏的悉心培养密不可分。当年,有个年轻人对跋山涉水的野外作业不习惯。一次,在考察矿点途中,遇到一条小溪挡住了去路,年轻人找了个干净地方坐下来,要把鞋子脱掉。“野外哪能不湿身。”生性豪爽乐观的刘东宏,一把拉起他,鞋也不脱就往溪中淌去。2010年,该院与业主签订了马达加斯加锆矿预查合同书,他又委派这个年轻人为项目负责人,带队去该国工作,使他能够全方面得到锻炼。这个年轻人叫林玮鹏,后来成长为队里的技术骨干。
“培养一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是一项艰难漫长的巨大工程。”今年已经46岁的刘东宏深有体会地说,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只有不遗余力地做好传、帮、带,才能让年青人在思想认识、基本技能、综合素质上全面成长,才能使地质行业后继有人,良性发展,为祖国多找矿、找好矿、出大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