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与寂寞为伍

——记兖矿集团东滩矿3名优秀青年职工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王 建 发布时间:2016-11-11

哪里有热闹就有往哪里凑热闹的年轻人,然而笔者采访的这群年轻人却独爱“寂寞”。这群年轻人聚集到兖矿集团东滩矿,有着不一样的经历,却有着相同的追求,那就是扎根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谢春雷:静下心来做好一件事

谢春雷

谢春雷于2000年技校毕业,先干了9年井下掘进工作,之后被调到地测科,“煤矿的工作都单调,但时间长了,干着干着就对这行有了感情。”

2010年,他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代表东滩矿参加公司第五届技能大赛,但由于经验不足,心怀期待的他却最终空手而归。

从此,谢春雷静下心来钻研技术。原本不喜欢冷清的他,一头扎进偏僻的办公室,开始埋头苦学。

为参加三年一届的职工岗位技能比武,在办公室里,谢春雷做了一套又一套模拟测试题,家中,妻子包揽了所有家务,为他腾出时间学习。为了备战,原本打算带孩子旅游的计划也“泡汤”。孩子做作业,他在客厅背题,“一道题要记许多遍,可还是记不熟,因为学习到太晚,好几次在客厅睡着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3月,兖矿集团举办第七届职工岗位技能大赛,谢春雷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虽未能夺冠,但发挥了正常水平,自己很满意。”

2014年10月,随着煤炭市场的“寒风”日益凛冽,煤炭资源逐年减少,东滩矿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谢春雷成为首批帮扶贵州五轮山煤矿的一员。

除了跟同事们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外,下班后的谢春雷总是把自己关在宿舍里,研究水文观测,测量放线、工作面素描等业务。愿意接受每次挑战的谢春雷表示,“自己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心一意地学手艺。只有静下心来做好一件事,对钟爱的事物热诚、专注、坚持,才能有收获。”

丁军:经历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丁军

刚过而立之年的丁军对类似“最新、突破”这样的词格外敏感,他说:“我很少唉声叹气,总是向前看。”

“永远向前看,美好前程就会向你看。”先后拿过矿“十大杰出青年”、“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综采维修电工专业第14名”、“山东省省管企业第三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综采维修电工专业优秀选手”等十多项荣誉的丁军对笔者说。

2007年入矿的丁军,是综采一区检修生产一班电气维修包机组长。

刚开始投身800米井下时,面对几百台大功率、现代化的设备,面对环环相连、热火朝天的煤炭开采场面,面对工友们不停穿梭、紧张有序的操作,丁军感到惊奇又有点发懵,也真正知道了自己在技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仅仅是皮毛。

“别人行我也一定行。”丁军从掌握基础知识做起,查资料、学理论、练技能,跟着师傅在干中学、学中干。他把小青年热衷于逛商店、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尤其是当现场出现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处理时,他设法跟在技术人员和师傅身后盯着看,不懂就问。

参加工作不到3年,他便熟练掌握了综采电气维修、操作技术,成为综采维修电工从学徒到单独顶岗作业最快的年轻人,取得了“综采维修电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资格证书,“SL750型电牵引采煤机电控系统改造”、“BRW500/31.5型大流量乳化液泵站的研制与应用”等获矿科技成果奖。

提起丁军,工长魏秀标竖起了大拇指:“作为他的师傅,我只获得矿、公司级的技术比武名次,而他却在全国比赛中拿奖,有这样的徒弟,我脸上有光。”

曹旷达:做工作靠本分也靠匠心

曹旷达

有些职业越来越吃香,有些行当却每况愈下。大家都说煤企形势下行,矿工们积极性受挫。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苦,老想去做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却看不透积少成多的道理。目前,矿井各专业都缺乏能守住寂寞的专业人才。

曹旷达在运转工区主副井提升、主扇风机、排水等大型固定设备的维修领域工作了20年,虽然他自称自己是个“学徒”,但手艺要比很多人都强。

刚参加工作,曹旷达仔细琢磨师傅们的动作要领并细心领会。学徒期满,曹旷达能独立工作了,正赶上东滩矿四大运转设备到了一个使用周期,设备开始老化,故障不断。

“每次听说哪儿有故障需要处理时,我总是很兴奋,就像战士盼着上战场一样。”为了解决故障,曹旷达经常在现场一待就是一天,回家后还要看图纸,找说明,查资料,虽然辛苦,但很快乐。他说,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领导和同事的夸赞是自己工作的动力。

接连考取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获得优秀技能人才、技能大师、十佳工班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后的曹旷达更加闲不住,“我们单位十年前就购买了激光对中仪,取代了百分表对中方法,去年又购买了设备综合检测系统、动平衡分析系统,所以我还要像新工人一样不断学习摸索。”

“工种不分贵贱,但凭一颗匠心。”曹旷达认为,“这就需要我们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