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朝霞,满怀豪情,我们核地质人胸怀远大的志向,艰苦奋进,无私奉献,追求卓越是我们共同的理想……”这首激情澎湃的中陕核地质之歌,唱出了中陕核地质工作者对地质事业的理想与信念追求。
怀抱着对地质事业的满腔热忱和雄心壮志,中陕核地质调查院有这样一支年轻的区域地质调查队伍,他们踏过美丽神秘的可可西里、登上巍巍险峻的昆仑雪巅、趟过刺骨的雪域冰河、穿越酷暑难当的荒漠戈壁、翻过荆棘密布的秦巴山脉和大兴安岭,他们坚定的脚步从未停歇、崇高的理想从未动摇。他们用青春描绘出一幅幅精准的地质图幅、编写出一册册翔实的地质报告,挖掘出一座座稀有的矿石宝藏,在中国地质填图的空白区留下他们用汗水与泪水交汇的宝贵足迹。
队员踏勘湿地
在2019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遴选的“图幅填图科学家”名单中,这支队伍的带头人祁晓鹏赫然在列。这项殊荣的获得正是对祁晓鹏和他带领的这支区域地质调查队伍所取得成绩的高度褒奖与肯定。
中陕核地调院业务聚焦基础地质、矿产勘查、放射性矿产勘查以及测绘、环境调查等多个“大地质”产业。其中,区域地质调查是中陕核地调院最传统的核心产业,1∶5万区域地质调查是服务于整个地质行业最基础、最广泛的地质工作,是整个地质领域的基础与核心。
2011年~2013年,中陕核地调院首次承担了青海省沱沱河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该项目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常年温度平均在-10摄氏度左右,工作区遍布沼泽,交通极为不便,自然条件异常恶劣,被称为“生命禁区”。面对当时较为薄弱的技术条件和恶劣的生产环境,刚参加工作5年的祁晓鹏主动请缨,他通过疏导技术人员的畏难情绪,坚定他们的工作信心,项目组最终顺利组建。
为了解决技术方法、设备安全保障等问题,他亲自跟着有经验的地质队伍、道路施工队伍去学习实践。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便准确掌握了数字化填图的方法和技术,并手把手地教会了项目组其他人员。面对残酷的工作环境,祁晓鹏和他的团队没有惧怕,而是根据风险隐患缜密地制订出工作人员在出现高原反应、陷车、暴风雪、沼泽等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救援措施及物资补给方案,确保项目组能在安全的条件下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项目组成员在当曲河边合影留念
祁晓鹏告诉记者,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工作,气候变化无常,一会儿艳阳高照,一会儿遮天蔽日,脚下是如陷阱般的沼泽地,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队员首先要克服恐惧心理,因为对前方情况一无所知,也不知走到哪儿是个头,越往里走内心越恐惧,还有各种动物甚至野狼,时不时地从眼前穿过,胆小的人很容易崩溃。
在高原野外工作期间,祁晓鹏白天把山最高、路最险的工作线路留给自己;晚上他组织技术人员学习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休息日他带领车队去附近的牧民家实地了解工区道路情况。面对时常出现的高原反应、年轻人情绪低落等情况,祁晓鹏又像个贴心的大哥主动嘘寒问暖,鼓励大家克服畏难情绪。最终,经过不懈努力,青海省沱沱河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项目组成员测试剖面
之后,祁晓鹏在2013年~2015年再次挑起了东昆仑造山带都兰县尕日当地区4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这副重担。该项目地处东昆仑山东段,整体海拔4100米以上,最高可达5300米,山体切割深,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大多数地区车辆根本无法通行。面对如此境况,他带领人员背着旅行帐篷、食物等生活物资,跋山涉水,以打“游击战”的方式坚持工作。他们既要克服残酷又恶劣的自然条件,又要解决面临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项目区域内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相差极大,大量的地质特征和岩石类型无法得到准确识别,对此,祁晓鹏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向老专家、高校老师虚心请教,同时钻研专业书籍和地质科技文献,在提升自己业务本领的同时不忘言传身教。在他的熏陶下,整个项目组成员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攻克了一道道技术壁垒,克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最终项目于2014年提前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祁晓鹏在工作技术上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他认为一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必须要有极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工作质量坚决不能打折扣,要善于抓住一切细微的地质现象,见微知著地解决地质难题。他严谨的工作态度深刻地影响着整个项目组成员,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成果,首次在工作区发现早古生代(寒武纪-志留纪)蛇绿岩和榴辉岩,为探讨东昆仑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据此,该项目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嘉奖,被评为优秀地质项目,成果报告被陕西省地质学会评为陕西省第九届优秀地质成果二等奖。
2015年下半年,面对技术人员紧缺的情况,刚下高原的祁晓鹏重整行装又出发,负责承担了新疆巴里坤县4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因常年的野外工作和不规律的饮食,他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但他仍然坚守在野外一线。经过两年的辛勤付出,项目组对该地区的地质特征重新进行了划分与厘定,发现1处具有较大潜力和规模的金、铜矿点,为当地的矿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近年来,祁晓鹏先后获得中陕核工业集团公司2011-2013年度先进工作者、地调院优秀员工、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管理者等多项殊荣。在这十多年的地质生涯中,祁晓鹏在陡峭险峻的苏巴什雪山用四肢与峭壁和寒风博弈过;在荒漠无垠的巴里坤戈壁滩上同飞沙和烈日赛跑过……在他的身上,浓缩了中陕核地调院年轻一代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挑战和勇于奋进的担当精神。
通过近20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锻炼,祁晓鹏成为了中国地调局首批图幅填图科学家,同时为中陕核地调院培养出了一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年轻地质工作者,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当先锋,勇创佳绩。自2011年以来,该院已累计完成2万多平方公里的地质调查,发现中型铜矿1处,小型金矿、铜矿及锰矿各1处,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优异的成绩换来了业界同行的肯定与认可。在中陕核地调院,一批批像祁晓鹏一样的年轻核地质人正用火焰般的热情在祖国的山川大地上放飞青春的梦想,在新时代奋进的征程中砥砺前行,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热爱的地质事业中,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地质人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