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界的云雾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肖功勋 发布时间:2014-11-24

井冈山上,最动人的是云雾。五百里峻岭峡谷云气磅礴,雾岚缥缈;人在天上走,水在云中流。伫立山头,看不清山的蔚蓝,瞧不出山的阴绿,山景人声、翠竹碧流被云雾裹藏得朦朦胧胧,却听得见溪水的湍流声从山间林中传来。如果不是因为峥嵘岁月那挥之不去的烽火硝烟,我还真以为是置身于仙界。

我穿过浓雾,登上了神往已久的黄洋界。站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上,如腾云驾雾一般。脚下的峡谷是一望无际的云海,峰峦刺破云层,成为孤浮在云海上的岛屿。山风吹过,云翻雾涌,如万马奔腾,气势雄浑壮阔。因此,老表们亦把这里称作汪洋界。

因为雾气的遮障,双目所及之处,不过十几米远近。大团大团的雾气如涌似潮地翻卷着,似雨非雨的重露,垂挂在大小山峦。山是鲜活的,当年黄洋界上屯兵的营房,静静地掩埋在雾气之中。它与其他民房相比,并无两样,但在那枪林弹雨的岁月中,却肩负着屯兵瞭哨的重任。房外的右前方,是一架迫击炮,傲然地俯瞰着井冈山峦。那暗绿色的炮身没有一丝锈斑,锃明瓦亮,是岁月的磨蚀还是后人的爱抚,使得它如此光鲜明亮?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不朽的诗句,应和着隆隆炮声在身边轰响。我仿佛看到云海中有十万雄兵在冲锋厮杀,升腾的云雾化作漫天的杀气,潺潺的水声化作当年的鼓角争鸣。我听到了红军哨口的那一声炮响,看到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从云层中冉冉升起:彭德怀、陈毅、滕代远、王佐、萧克、袁文才……一代战神披着硝烟,矫健地向我走来。而手握百万雄兵的蒋介石和他的将领们,想用铁血拨开井冈山的云雾,却被云雾迷得晕头转向。他们不明白,这弹丸之地为何如铜墙铁壁?当他们被这群吃红米饭、喝南瓜汤的红军赶到孤岛的时候,蒙在他们心中的那一层迷雾,大概也如同今日弥漫在我眼前的云雾一样,是驱之不散的。只有毛泽东、朱德心里最亮堂,是井冈的云山雾海淹没了蒋家王朝。

那株见证了烽火岁月的大槲树,仍孜孜不倦地向游人讲述着逝去的往事。据说当年的黄洋界寸草不长,只有这棵大槲树长在路上方的山坡上,在井冈云雾的滋润下,格外挺拔茂盛。树干从根部分成二杈,远看似一对姐妹树。当地人把二杈枝干比作“朱毛”,称之为“朱毛树”。

毛泽东站在树下时,目光是深远的。这位“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者”,当年挑粮在树下休息时,指着茫茫云海问战士:“站在这里看得见什么地方?”战士回答:“看得见江西和湖南。”毛泽东豪迈地说:“还可以看见全中国、全世界!”这就是伟人的胸怀,他透过浓密的云雾,看到了玉宇澄清的大好河山。不久,他亲手点燃的星星之火,映红了整个中国。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年的雄关漫道已成了旅游胜地,当年光秃秃的山坡已林木茂盛。“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在林荫山道上漫步,我怎么也感觉不到它的险峻。山路被雾气浸润得湿漉漉的,空气湿润清甜,心灵也被浓翠洗净了,一切都是那样的宁静平和。井冈山人已经远离了战争的硝烟,在如诗如画的风景中静静地享受着和平。他们会永远记住那段如火如荼的岁月,记住那些为井冈山创造了辉煌的先人们。

鸽子在挹翠湖畔自由地飞翔,云海中飘来了山妹仔动人的歌谣:“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歌声悠扬缠绵,在深山空谷中回荡。唱歌的人已不是当年送别红军的心境,但黄洋界的云雾却永远是一道震撼人心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