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今年85岁。从70岁开始,一年有一半以上时间,随我住在城里。开始是帮我看孩子,母亲经常把农村那些老掉牙的“瞎话”、歌谣,说给孩子听,教给孩子唱,有时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似乎回到了小时候。
母亲姓颜,名世凤,凤凰的凤。小时候,正值兵荒马乱,没有上学。仅跟着其民国初期上过几天女子小学的我姥娘认识了几个字,比如人口手、上中下、大小多少来去等,后来背过《劝人方》、《名贤集》,以及《木兰辞》等。母亲聪慧,按父亲的说法,要是从小上学,早就成大学教授了。
我小的时候,正值文革后期,学校停课闹革命,整天打打闹闹、虚度光阴。印象中,母亲坐在炕头,一边摇着纺车,一边给我们讲她祖先颜回的故事。故事我还依稀记得,颜家穷,颜回小时候放学,先去要饭,吃饱了,又去上学。有一次要饭回来,看到院子里有一块金子,上写“天赐颜回一锭金”,他拿起来,说了一句“外财不富薄名人”,就随手扔出了院外,孔圣人很稀罕他。当时,批林批孔,评水浒批宋江,反击右倾翻案风,对母亲讲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我是既爱听,又胆战,生怕别人知道了招来祸端。多年以后,我从书上看到了孔子夸赞颜回的话,“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后来,母亲把这个故事又讲给了我的女儿。“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富薄命人”和我教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起成为女儿从小背诵的古诗句之一。“外财?啥是外财?”等到女儿上学,一次回家问起,母亲竟抢着回答:“外财,就是歪财,不是正道来的财富,不能要,就像颜回。”我扑哧一笑,无言以对。
9年前的母亲节,妻子给母亲买了一对金耳环。那时,父亲因病去世时间不长,她再次回到城里。没想到这对金耳环母亲只戴了短短几天,就在大马路上被一个中年妇女骗走了一只。骗子说和我妻子是同事,到过我家,看到老太太耳环好看,想拿着让她在附近住院的母亲看看样式,也买一对送给自己的老人。母亲一听,点头应允。自己不会摘,女骗子亲自动手。刚摘下一只,远处来了一骑车人,骗子坐上自行车后座就走了。等母亲回过神来,那只金耳环就再也回不来了。或许怕落埋怨,母亲回家后第一句话竟说:“我的命薄啊,和颜回一样,担不得穿金戴银……”
那年,我从网上买了一本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近80岁的母亲戴着老花镜,愣是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读了一遍,对地主被枪毙后变驴、变牛、变猪、变猴的故事深信不疑,常讲给我们听,还说怎么光变这些四条腿的,变个鸟,哪怕变个鸡也好,可以飞起来呀。小说中有一对龙凤胎名金龙、宝凤,母亲说,她就是这个凤,凤凰的“凤”,只是“凤”字原来里面是个鸟字。接着母亲又突然想起,早年在生产队,一次会计把她记工证上的名字写成了刮风的“风”,她不愿意,会计用钢笔当众补上了一横,才算完事。她解释说,“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不能“大风吹倒梧桐树”……
母亲看书看累了,就去看电视,记得当时正在热播一部电视剧叫《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一次,母亲指着电视说,这人的名字咋这么怪,咋还叫“白烧鸡”啊!我们凑过去一看,原来是“白晓鸥”,立时笑喷。山东秀才念半边,现在想想,真不知道,她老人家是怎样把《生死疲劳》看完的。
年前,老母亲不慎右腿受伤,做了手术,现在正在老家疗养。我春节给她带回的几本小说,不知道看完了没有?这个母亲节,是否该给她送本字典回去?我突然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