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怀不乱
传说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柳下惠夜宿城门,一个年轻的女子因为赶不上进城,要求与柳下惠同宿。柳下惠担心冻坏了她,便解开衣服将她裹在怀里,就这样坐了一夜,却没有发生任何越轨的行为(见《荀子·大略》和《诗·小雅·巷伯》毛传)。从此柳下惠便成了为人称颂的正人君子,“坐怀不乱”也成了形容男子作风正派,不为女色所动的成语。现在有人不了解这个典故的出处及其特定的含义,只看到“不乱”,便置“坐怀”于不顾,断章取义,不恰当地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例如:
1.面对金钱坐怀不乱、敢于舍我,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真正的人民公仆!
2.热点知识的储备对申论备考意义重大……准备充足的热点知识能让你在作答时坐怀不乱、胸有成竹。
3.组织部长……遇到突发情况不仅要冷静,要临危不惧、坐怀不乱,还要……多谋善断、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魄力。
例1说在金钱的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已经超出了这条成语的使用范围,但是金钱与女色对一般人都有难以抗拒的诱惑,连类而及,还勉强说得过去。例2说准备充分便能在考场上沉着冷静、应付自如,例3说领导干部遇到突发情况要临危不惧、从容应对,都与“坐怀”了不相涉,显然都不能使用“坐怀不乱”。
沐猴而冠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进入咸阳后,有人劝他就在此地建都,项羽看到秦宫室已被他烧得残破不堪,执意不从。“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讽刺项羽就像沐猴(猕猴)戴上帽子,尽管装成人样,却办不成人事。后遂用“沐猴而冠”比喻表面上装得像个人物,徒有其表而无其实。常用来讽刺无德无才而窃取高位的小人。例如《晋书·张载传》:“至如轩冕黻班之士,苟不能匡化辅政,佐时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荣求利,厚自封之资,丰私家之积,此沐猴而冠耳。”韦君宜《洗礼》二:“这晚,两个人在一起只是怒骂这些想当官想疯了的‘头头’们,那一个个馋样子简直是沐猴而冠。”有人不明典故,任意曲解,随处乱用。例如:
1.人并不是只要有钱就行了。良知,人性,公德,文明,爱心等等不可或缺。否则将无异于沐猴而冠的衣冠禽兽。
2.文化人要自觉,不要别人送你什么“高帽子”,你就欣然接受,乐呵呵地戴在头顶上。告诉你,那叫“沐猴而冠”,只能留下笑柄。
3.正面报道,也要有一说一……如果米不够水来凑,沐猴而冠,不但起不到鼓舞人心的作用,还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把“沐猴而冠”等同于“衣冠禽兽”、“戴高帽子”,已属误用,而说“正面报道”不能“沐猴而冠”,便不知所云了。
此外,像把“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误解为菜圃果园、田间地头,把“举案齐眉”(形容妻子敬重丈夫,泛指夫妻互敬互爱)同“并驾齐驱”、“齐头并进”混为一谈,把“首鼠两端”(形容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或摇摆不定)等同于“言行不一”……还可以举出不少。对这些源于典故的成语,一定要弄清典故,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切不可不求甚解,贸然使用。(赵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