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读后感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张维宸 发布时间:2015-07-20

一年前,我从北京图书大厦购入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七版,上、下册,共844页),并断断续续地读完。下册读得比上册认真,因为从这里我进一步读懂了西方的侵略史,尤其是“第31章中国和日本”,虽然只有十数页,但我却读了3遍。

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承载着世界文明的精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始终传承着“以农业而不是商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而不是商人和政治家统治。这一明显的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直至“1514年,当葡萄牙人出现在东南海岸附近的海面上时,中国人首次开始同西方的直接交往。继葡萄牙人之后是荷兰人和英国人,他们也是由海路到达中国;而在北面则出现了俄国人,他们是从陆路到达黑龙江流域的”。

这种封建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尤其是汉朝以来一直以儒家思想统治着的社会文明,饱含着更多的是一种懦弱和悲戚,如同刚从大山里走出的没有见过多少外人的孩子一样,本身对“舶来品”还不怎么感兴趣。而经历了工业化大革命的欧洲列强,亟待将其工业产品销往这个懦弱和悲戚又与“闭关锁国”的政策相捆绑的东方人口大国。在与这个东方“神秘大国”进行贸易过程中,欧洲列强始终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大量的黄金和白银流向中国,为了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英国人不惜采取卑劣的手段向中国大量输出鸦片,以改变贸易逆差局面,以至于后来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引发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第一次是1939~1842年清王朝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清王朝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清王朝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清王朝遭受到了耻辱性的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虽然我们也曾抗争,但由于“中国人的毫无希望的军事劣势”,中国与列强的力量差距实在悬殊。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这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不断蒙羞。“1842年,北京政府宣布投降,接受了《南京条约》,这是后来蚕食中国大部分主权的长长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南京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为了得到更多的特权,1856年,英国再次炮轰广东,法国也加入到了这次战争中,清朝再次折腰于欧洲列强。“欧洲列强趁中国衰弱之际,吞并了传统上承认北京宗主权的边远地区。”“西方国家还将中国作了适当的划分。它们建立了‘势力范围’,在这些势力范围内,列强的政治和经济最高权力得到承认。”而“中国遭受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日本的手下。日本人和中国人大不相同,他们已有能力使西方技术适应他们的需要,有能力建立一支有效的军事力量。在达到其他东方国家当时所不能达到的水平之后,日本这时便迫使朝鲜接受一些内容不十分明确的要求,而中国也声称对朝鲜拥有宗主权。两支军队发生冲突,1894年8月,中日双方正式宣战。中国军队又轻而易举地被日军击溃,1895年4月,北京被迫接受了《马关条约》。条约的条款要求中国赔款,承认朝鲜独立,割让一些领土给日本”。

自1840年以后,传统制度的自信心开始瓦解。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军事的失败及由此导致的赔款和国内动荡的政局,造成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全面溃败。“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中国自此进入自我怀疑的迷乱状态中。“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虽然经过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所进行的改革,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中国并没有找到走出迷乱的“良药”。即使后来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依然没有救中国脱离苦海。直至有了中国共产党,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重新振作起来,在中国共产党这一强大的“巨能钙”的补充下,脊梁终于挺了起来。

读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我仿佛听到了列强的枪炮声,仿佛看到了千疮百孔、遍地哀鸣的祖国和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这是一部用生命和鲜血阐释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国家,我们的发展整整领先了世界近两千年,然而却遭受了3次灾难性的战争。虽然《全球通史》没有进行更多的解释,但用事实说明了这种必然性。它也不是要告诉我们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会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也不在更晚的一个世纪里发生。

抗日战争并非是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因为我们并未获得完全的独立与解放,中国没有完全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在雅尔塔会议上,中国再次被当作“战败国”而被瓜分,本该当时归还中国的钓鱼岛,却没有真正归还。我们一直使用具有诗意的“一衣带水”这样词语来形容中日关系,而当中日建交43年之时,原本按照惯例该营造的“友好”气氛已然失去支点,历史为现实情绪增加了“助燃剂”。

战争是残酷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需要更多的是自省,赢得别人的敬畏,需要经常缅怀历史、认清历史、正视历史。赢得敬畏更需要的是实力,尤其是国家的综合国力。俄罗斯总统普京说:“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历史不仅留下了伤痕,更已展示出我们落后的原因和如何获得尊重的道路。落后就要挨打,这不仅是历史,而且是现实,还是未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通史》也是一部中国的“醒世箴言”,是一部值得每一位中国人都去读的新的“资治通鉴”。

历史的声音还在回荡,强国之梦的寻找从来没有画上句号。只有牢记历史,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中,让兴国之魂、强国之梦融入现代化进程。

珍惜今天,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