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是个了不得的地方,如今再添上章治萍这位诗人,无锡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瞬时更加向往。近来,在章治萍的微信、微博上读到他的《无锡映像》图配诗系列作品,细细一读,颇为喜欢。无锡不是个简单的地方,历史厚重,一砖一瓦铸历史,一湖一桥成汗青。自泰伯开城,3500年而至于今,古往多少事,能付笑谈中?《史记》、《汉书》、《无锡志》,史家笔法,卷卷周全,能不能把无锡的事说清楚?应当不简单。诗人、摄影家章治萍独辟蹊径,以诗评史,用诗论城,更不简单。
无锡自古就有魅力,能够吸引许多人,泰伯、陶朱公、顾恺之、钱钟书……如今添上一拨一拨影视明星……我们的章治萍,一位在江南水乡出生却在西部雪域成长起来的铮铮汉子,一位习惯于滚打摔爬的地质诗人,他参加工作满30年后退休回来了,从遥远的大巅地来,客居生育他的无锡。他是来奉献的,这不,才二三年,他就为无锡送出了《无锡映像》图配诗长篇系列作品。
这可不是一般的诗歌。这是用地质人的眼睛观察,用地质人的心灵感受,用拿地质锤的妙手写出来的诗歌,所以很特别。诗人章治萍用看得透岩层的眼睛审视着一座太湖边上的明珠城市——一座与西北高原风格迥乎不同的江南名城。他看见了“小上海”的繁华,明清钱庄的林立……他看见了大运河漕运的繁忙,丝绸流通米船往来的络绎……他看到了泰伯开吴的艰难,阖闾夫差拼搏的勇气……他看见了陶朱公的商道,孟光举案齐眉的家仪……他看见了顾恺之《洛神赋》的神韵,也看到了钱钟书《围城》脱困的不易……他还看得见南禅寺、龙光塔的佛光,寄畅园、梅园的奇葩,蠡湖桥、清名桥的清名以及蠡湖泛舟的清俪……诗人把无锡变成了诗,诗句地壳般冷峻,却让我感觉到了岩浆般炽热的情。
我拜读章治萍的诗歌不是一天两天,同作为中国国土资源诗群的诗人,我对他敬仰已久。章治萍在地质诗坛独树一帜,风格特异,这不仅体现在他为国土资源诗坛奔走操劳不遗余力上,更体现在他的诗歌与众不同的风格上。章治萍的诗歌沉郁大气,底蕴厚重,语言凝练,质朴而奇崛,不是一般的高度。这样的风格在他的诗歌中一以贯之,《无锡映像》堪为代表。
人人皆有嗜好,章治萍生性热爱诗歌,自然是高雅的嗜好。章治萍对于诗歌可以用“酷爱”两个字来形容,对于故乡对于诗歌有满腔的挚爱。这在《无锡映像》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请看《石塘桥上》的前面两节:“一方潮湿的天地/在炎炎烈日下/尤显你本色的魅力。但是我更关注的/却是你冷静的美,娴雅的美,在深冬/能够呼吸到自己温暖的季节,看到迷雾/清晰地打眼前散尽,剥出诗的主题/是湿润的肺呼吸着新鲜的语言/然后,再将自己的身躯/装缀成永远的春天。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在不同的日子演绎相同的绿色与温馨/所有她怀里的人,都是她拥有的美。”这些诗句是诗人对于无锡山水的真情流露。流淌的诗行流动着诗人对故乡对历史对先行者的一腔挚爱。故乡的一景一物一砖一瓦一桥一湖一街一巷,诗人都用朱笔刷上暖色。从中可以窥见,诗人无比爱恋这片深情的土地,这片送走他、又迎回他不离不弃的土地,为什么眷恋这里的一切,因为诗人爱得深切。就是带刀带刺的言语,也是逆耳忠言,毫无恶意。
因为深谙,所以热爱。诗人章治萍对于无锡有着深刻的了解,时时激起诗人对无锡由衷的景仰与深情。动人传说、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山水草木、发展变化,诗人铭记于心。一腔激情不吐不快,不入诗不快……于是乎,所有关乎无锡的一切都变成了诗人笔下迤逦的诗行。诗人要用诗来歌唱,歌唱故乡,歌唱这片爱得深情的地方。在《成语里的逝人》、《过清名桥》、《南禅寺的佛光》、《又过苏团桥》、《南下塘印象》等诗中,我看到了诗人眷眷情怀——“轻轻一呦,人们注意她的回眸/却忘却她饱经沧桑的岁月——牢牢地伫立/于此,不论花开花谢,草荣草败/于此,不论彩霞满天还是碧空万里/于此,是眷恋者的最后顾盼/还是陌生客的倥偬一过?”(《充山·鹿回头恋晚》)“由于某一次暮秋的谬误/多走的路,走在了风景的前面/某一次欣赏到的风景,是她没有圈入的部分/那些多余的部分,在我看来/却是你真实的内容/风动城郊的湿地,就像遁于长溪弯畔的少女/展开向往的臂膀,将蓄谋许久的梦想释放/其实她就是城市的一部分,这部分/是市民渴望的环境样板,在爱的眼睛里/它就是那最重要的主题。”(《长广溪·湿地之恋》)诗人对于无锡的爱恋之情或热烈或冷峻或深沉或洒脱,信手拈来词汇,情愫又将词汇完美地串成诗行。
过往无锡的文人诗人并不少,留下来的却不多。诗人章治萍是自愿回归自愿留下来的。这算不算诗人对于无锡的眷恋?越鸟巢南枝,胡马依北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对故乡的眷恋,促成了诗人的回归么?是带有乳香的故土和蕴含诗情的山水吸引了他留下了他么?让他从青藏高原来到无锡“叶落归根”?是什么力量吸引着诗人非要客居在无锡写诗、教棋……是什么力量促使诗人要做一个“巢南枝”的鸟,“思故渊”的鱼,要学陶渊明,做个自由自在的无锡人?答案是无锡的诗意和诗人的诗情么?近些天拜读《无锡映像》,我才看出某些深蕴在诗人深腹处的东西来。首先觉得这组诗歌少了一般诗歌的空泛乏味或浅露低俗,多了纵论古今之大气。又觉得诗人历练丰富、底蕴深厚,其诗歌语言凝练,内容庄重,蕴含深刻,情感真挚浓烈。如《在阖闾城随想》:“在闾江口,我想问一掬大湖之水/你稀汲过多少人的鲜血/又洗涤过/多少辉煌者的尘埃?他们的老蚕/柞成可谓不朽的长丝,缠绕着所有/被征服的鬼,以及被鬼征服的神/一座座不长不短、不小不大的坟冢/使缅怀者停下思索的脚步/那么回首吧/我们回首能够看到他们/他们回首能够看到什么/在闾江村/我步入一阵明媚之风/谛听悲壮的典故,或者残破的轶事/我不清楚他们是否与今天有关/我只知道/我活了下来/我只知道百姓活了下来/千真万确/在百姓埋葬了君王之后。”这首诗,有史有实,言之有物,是很好的咏史诗,史家笔法,写实写虚相得益彰,凝练而深刻,岂是有一般的思想深度吗!而在《大剧院之魅》里,我惊喜地看到了诗歌的形象生动性:“金翅立珠,这是你此时另一番自然的诠释/在特定的时间内,红日赋予你辉煌的一幕/犹如一出出戏剧,总在高潮时烙上经典的主题/无视观众一面万目的理解,只要捕捉到精妙的瞬间/所有的台词便值得传播。那时,不用去品藻背景/是否紧扣情节的需要,一丝光,不少;此时/一团光,不多——这不是蛊惑/是真实的写照。”诗人解释说,俯视整个大剧院,会看到她的顶部由八片巨大“树叶”构筑,犹如冲天高飞的鸟翅,给人一种雄壮的运动之美。巨大的“鸟翅”结合中间的主体部分,以及台阶状的石材基座,她的整体形象又像一只停靠在湖畔的靓丽的大蜻蜓。
是啊,诗人章治萍客居无锡,绝不是想攒取什么,而是想用他的诗行、他的镜头,好好地发现、捕捉、记录无锡的美、无锡的真,好好地感悟过去的人文,好好地品味无锡未来的滋味。
这便真是难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