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海汀乐谈》栏目的开篇文章《音乐的力量》中分析认为,音乐所特有的传播优势使其在诸多艺术形式中更胜一筹。对此,有读者来信提出不同的看法。他称,自己虽爱听音乐,但却是画家。他认为只有绘画可称得上是高贵的艺术,因为画作的价值在那儿摆着呢。他还说,绘画每一次都是创作,但做音乐却大都在演奏或演唱别人的作品……云云。
这位画家的观点本不值一驳,但我正好想写一篇关于音乐艺术独特个性的文章,也就顺便对此君的论述做出回复。
音乐与绘画本谈不上有什么“竞争”和“争执”,只是基督教曾经以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为宗教传播服务,最终却在不经意间给两者分出“胜负”。
在中世纪,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教会为了将更多的人变为基督教徒可谓用尽苦心。神甫们感觉单靠宣讲似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于是就想到了艺术。他们请画家或雕刻家把圣经里的故事画(刻)在教堂的墙上,以及人们的日常用品上;同时,他们也请来音乐家想用音乐的形式把圣经的故事推而言之,于是,原来受到严格限制的教堂音乐便被重新创作,并传播向普通大众。音乐家们在民间获得了大量的灵感,使他们创作起来得心应手。这时,神甫们很快发现,在宣传教义上,音乐的影响力远远大于绘画。
房龙先生在《音乐的历史》一书中,对这一段历史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他甚至在一个章节中用了“音乐的胜利”为标题。
对于音乐的胜出是不难理解的。画家画在教堂等公共场所的画作是极其有限的,而且,成品后几乎成为永久,人们难免产生视觉疲劳。除此之外,正如那位画家所言,“绘画可称得上是高贵的艺术”,那么画作天生就是奢侈品。知名画家的作品,一诞生便附带上高昂的价格。艺术一旦成为收藏品,看起来是确定了其高贵的身价,但也注定了其被束之高阁的命运。
比起绘画来,音乐在大众中传播的方便性是显而易见的。现代的电子设备以及网络,更是将这种方便性推到了极致。你可以正儿八经地听,也可以漫不经心地听,还可以在读书、学习、闲聊、做家务时不经意地听,更可以将音乐“带”在身上随时听。这是音乐所独有的优势。
而且,音乐一旦传播,就是大众的共有财产,并且音乐的完全开放性可以让任何人参与。一个农夫也好,一个工人也罢,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喜爱的曲子记在心里,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随口哼唱。这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
我在《音乐的力量》中说过,每个人都自带着一件天然的无与伦比的乐器,这就是自己的嗓子。小时候在农村,在地里干活时农民也会即兴来那么一段,有时是戏,有时是民歌。队里的“车把式”赶着马车奔行于旷野,一边扬鞭,一边也会来几嗓子。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乐感,那是天生的,不必要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就可以自乐。这正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至于这位画家所称的“绘画每一次都是创作,但做音乐却大都在演奏或演唱别人的作品”,真让人哑然失笑。似乎演唱者、演奏者、指挥者都不是创作者,那算什么?算模仿者?显然,这位画家先生弄错了概念。
音乐有一个独有的特性,就是音乐的原作概念是没那么清晰的。或者可以极端一点说,音乐是没有原作的!如果这听起来不合情理,那么可以再换一种说法,就是一部演奏或演唱出的音乐,是有好多创作者的集合体。作曲家写了曲子,当然是创作,但这只能是乐谱创作,还算不上是音乐。音乐是在空气中传播出的音响,而不是躺在纸面上的符号。从乐谱到成为音响(演出),还有好几道坎儿要过。对于大型音乐(如交响乐)来说,要有编曲者(不同于原作曲者)、指挥者,以及由演奏者组成的乐队。对于歌唱音乐来说,也要有编曲者、配乐演奏者、歌唱者。
一幅画的作者一般只是一人,而一个实现了音响的音乐作品,创作者一般有很多人。这就产生了除了作曲家以外的音乐艺术家:演奏家、歌唱家、指挥家等。而且,这些音乐家与作曲家一样备受尊重,有些表演名家的声望甚至远远超过作曲家。
记得上期《中国好歌曲》的舞台上出现了一名50岁左右的“老人”柳重言。别说是普通观众了,就连刘欢、杨坤、蔡健雅、周华健四位导师竟也不知他是何人。但他却是许多超红歌曲的曲作者,演唱者不乏陈亦迅、王菲等天王天后级歌星。即便圈内人称其为大腕们的御用曲作者,且王菲一曲《红豆》让大江南北无数歌迷为之倾倒,但又有几人记得《红豆》的曲作者柳重言呢?
作曲家写下谱子后,他心中想像的音响效果和演奏者或演唱者表演出的效果可能完全是两回事。演奏者、演唱者、指挥等不同,则最终形成音响后的效果会不同,甚至会大相径庭。一首歌,可以由任何人来唱,形成的效果千差万别,自不必说;而对古典音乐来说,作曲者早已作古,后来的演奏者千千万万,每个人的演奏都是一次再创作,都会有不同的风格和效果。比如,演奏大型乐曲如交响曲,指挥家起到了音乐风格的决定性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古典音乐爱好者常会说,你喜欢听谁的贝多芬?是卡拉扬的贝多芬,还是伯恩斯坦的贝多芬?或者是小泽征尔的贝多芬?据说巴赫的原稿除了光秃秃的音符之外什么也没有,可以说把一切演奏的技法、力度、速度、连断都交给演奏者自己来完成。所以,每一个演奏者都会演奏出不同的巴赫。钢琴怪杰古尔德以演奏巴赫的钢琴变奏曲著称,谁又能知九泉之下的巴赫是否喜欢古尔德的神经质的演奏风格?但是,正是巴赫在乐谱中的简单明了没有限制,才给了演奏家极大的创造空间,才造就了古尔德的成功。
最后可以小结一下:作曲家一般只是写出一种旋律,一种通过演奏或演唱后能辨识的曲调。如果以作曲家所创作的曲谱为起点,下来发生的一切则是发散状的,会围绕原曲产生无数的音乐作品;每一次改编,每一次演奏、演唱、演出都是一个不同的创作过程,听众也会获得非常丰富的不同的感受。这正是音乐的无穷无尽的魅力所在。想必那位画家先生,也是好听音乐之人,也感觉到了其中之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