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则生明养心有主,温而能断临事无疑。”(二味书屋)
启功先生所书行楷八言楹联,位于党校掠燕湖西侧二味书屋。该联的意思是说,人在处事时一定要平心静气,保持理性。也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周密思考,不骄不躁,才能大彻大悟,大智大慧。同时,心灵需要有精神食粮的滋补,只有不断修炼,凝神静气地思考问题,方能心安理得,身心健康,快乐安详,掌握自我。另一方面,对于突发事件,抱以温和、平静的心态,以不变应万变,以无我超越自我,临危不惧,临险不乱,从容不迫,才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妥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启功(1912~2005),北京市人,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泠印社社长。
启功先生曾潜心研究传统书法艺术,临习大量碑帖,不知疲倦地耕耘,形成了俊朗、清秀、端雅的“启体”风格。启功先生所书楹联二百余幅,包括四言联,五言联以至多言联。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书法界评论道:“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启功先生之诗书画,人称“三绝”。书法精妙,世所共见。
启功先生不仅是书法家,也是文学大师,写过很多寓意深刻的“打油诗”。老人生前曾写下一首诙谐、精炼的《自撰墓志铭》曰:“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且陋。身与名,一齐臭。”
据报道,2014年教师节,习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时,曾在展板前仔细观看过不少首次公布于众的精品书画真迹,启功先生的《自撰墓志铭》也在其中。习总书记观看了启功的《自撰墓志铭》并全文念了出来,一边念一边笑。也就是在北师大,习总书记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静则生明养心有主,温而能断临事无疑”一联的原作者应是清末曹广桢赠予其友维墉仁的楷书八字联。时联款识有“维墉仁道兄雅属即正,蔚叟曹广桢”字样,并附钤印:“曹(朱)广桢(白文)、蔚叟六十后所书(白文)”。
曹广桢何许人也?字蔚叟。湖南长沙人,光绪十一年,中举;光绪十八年(1892年)登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升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不久改任军机处领班章京。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吉林学政。工书,善诗文。维墉仁的生平不详。
“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符号,是中华民族自然作息、躬耕田畴、苦读寒窗积淀而成的做人品质和审美追求。《管子》中有“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之说,认为保持内心虚静,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荀子》也载:“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意谓要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礼记》中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思想,发展为道德修养方法之一。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无欲故静”,体现的就是“主静”思想。《孙子兵法》讲“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宁静才能致远。
对此,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也撰有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说的是,古今圣贤都具大气度,遇重大事件时,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对裕如。
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怎么进步,大到治国理政,小到立身做人,都需要静观变幻,始终做到精神镇静、头脑冷静、心态平静,力戒浮躁、急躁、焦躁,培育静气、大气。需要把静气当成一种境界去追求、一种情操去修炼、一种品质去磨砺。静气才会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行,内化于心、外化于事,始终做到不为诱惑所动、猝变所惊、名利所累、俗事所扰,以无私无欲、至大至刚涵养浩然之气,进而使静气成为我们立身做人、为官做事的强大人格力量。
静气需有宽广的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平难平之愤、解难解之愁。当然,静气需要诗书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越是博学的人,越是视野开阔、头脑冷静、静水深流。静气还要靠正气来支撑,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听雨轩)
这副楹联见于党校燕园西南侧的听雨轩。应是出自明代洪应明录入《菜根谭》中的一副对联。洪应明系明代学者,早年热衷于功名,晚年入道,精通儒、佛、道,用对联体总结出一本《菜根谭》。后陈继儒(陈眉公)在其《幽窗小记》亦有收录。此联现今广为流传。楹联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得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慌失据;视升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不耿耿于怀。
这副楹联的境界在于:花开花落,岁月轮回,看庭前,一个“闲”字,尽是洒脱;云卷云舒,万物变幻,随天外,一个“漫”字,尽显豁达。一副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对人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对色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很有一番“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秋冬”的潇洒,颇具魏晋人物旷达风流的特性,与范仲淹先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今社会,不少人都在抱怨活得很累。精神的空虚,思想的浮躁,金钱的追逐,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美色的诱惑,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自甘沉沦,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
有人说,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怎么办呢?这副楹联道出了应有的态度。那就是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说句实在话,对于一般人而言,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世界多彩,红尘多姿,名利诱人欲望,权力叫人生威,一旦失去,怎能无动于衷,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哪有那么多人穷尽一生追名逐色,不择手段争权夺利?
在当下,还有没有淡泊明志及医治贪婪,真正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宝剑或良方?有!首先,要志存高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更要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与信念,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定力,克己奉公,大公无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心中若无私欲,怎会患得患失?其次,要敬畏权力和责任。要时刻想到,不管自己的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要自己始终牢记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如果没有人民提供的机会和平台,个人本事再大也没有用武之地。要始终对权力心存敬畏,谦虚谨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秉公用权、为民用权。权力与责任是紧密相连的,权力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使命、意味着服务。同时要在“敬畏、慎独、慎微、自省”四个方面下功夫,不碰高压线,守得住底线,心有所止,行不越轨,洁身自爱,廉洁奉公。再次,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从书中吸取营养与智慧,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道德修养与党性修养,化作为“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不竭动力。最后,要看淡个人的成败得失、晋降沉浮。在舞台上,就要尽心竭尽力演好自己的角色,不在舞台上,就安安静静地当好观众。“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只要为人民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了,只要自己努力过,曾经奋斗过,就可以心安理得。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著名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在其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一席话充分体现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水清鱼读月,林静鸟谈天。”(留筠馆)
此联见于党校掠燕湖畔鉴水平云茶楼后的留筠馆,即“学员茶社”。
楹联出处,一说是出自台北阳明山楹联,作者是陈定山先生。陈定山名蘧,字小蝶,1927年生,浙江杭州人。陈定山先生尤富文翰,解音律,诗文、词曲、书画、戏曲、小说,无一不精通,著作甚富,对楹联艺术也有较深的造诣。陈定山先生也是一个爱国人士,关心民族存亡,热心从事过抗日事业,任过上海市商会执行委员兼抗敌后援会副主任,曾被日军逮捕入狱,直至日寇投降后,方获释出狱,并由重庆迁往台北。
台北北部的阳明山原名草山,位于七星山之南,纱帽山东北,磺溪上游。附近青山翠谷,原野开朗,遍植花木。春季花开,众芳争妍,游人如织。辟有阳明公园,中山楼、阳明山庄等胜景,是台北的著名风景区。
陈定山先生通过上述楹联,将阳明山清幽雅致的迷人景色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副楹联采用了楹联中衬托和比拟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将阳明山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互相衬托,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作了形象而又生动的比拟。如上联的“水清鱼读月”,以“水”之“清”作参照来突出“鱼”之“读月”,把阳明山清澈的泉水、湖水描绘得一清见底,清澈得鱼在月明之夜欣赏月亮的微妙情景也看得清清楚楚。“鱼读月”本是动景,和“水清”相互衬托,巧妙结合,又反过来加深了对水的清澈程度的渲染。下联的“花静鸟谈天”,同样是以“花”之“静”作参照来突出“鸟”之“谈天”。二者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将一个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环境描绘得幽静异常,连鸟在花丛中“谈天”也听得清清楚楚。这里的“鸟谈天”,不仅是对花海中的鸟鸣声作了形象的比拟,而且对繁花似锦的幽静景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这种有静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艺术技巧,使楹联充满着诗情画意,给人一种环境优美、清幽深邃、世外桃源的感觉,产生出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这副楹联还采用了“藏字”的艺术技巧。所谓藏字,就是作者把要表达的意思用字藏入联内,让人细心体会,慢慢思索,是一种构思精巧的艺术手法。这副对联,作者在上联中藏了一个“清”字,下联中藏着一个“静”字,连起来就是“清静”二字,这里既对阳明山环境清幽优美的特点起了画龙点睛突出主题的作用,又表达了作者对清静舒逸生活的向往,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妙趣横生。这副楹联,不仅文词优美,寓意深刻,对仗精工,平仄入律,而且在一副只短短十个字的名胜风景联中,同时运用衬托、比拟、藏字三种不同的艺术技巧,这在楹联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另有一说是出自苏州上方山石湖风景区的余庄(一称渔庄)。余庄是清末刺绣名家沈寿及其丈夫、书法家余觉的旧宅。据说,此联是余觉据诗僧八指头陀敬安诗中的“水清鱼嚼月,山静鸟眠云”一句修改数字而成。
上方山石湖千顷一碧,诸峰映带,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隐居林泉的好去处。北宋词人贺铸、南宋诗人范成大等,都在这里筑有宅院,并都为之留有优美的辞章。余庄临湖而筑,合住宅、庭院于一体,可纵览全湖之胜,有屋十余楹,石岸八九丈,长廊六七条,方亭三四座,并有场圃两片,用以莳花植竹,与旖旎的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因而,拟人化地将“嚼月”改成“读月”;“眠云”改成“谈天”,不但鲜明地衬托了这里的幽静、清丽和妩媚,而且蕴涵了浓厚的书卷气和历史文化氛围。
党校留筠馆雕梁画栋、古香古色,竹林摇曳,树木葱郁,山石错落,书香飘逸,而馆外则是一池湖水,垂柳依依,水清倒影。学习之余,在这清新优雅的氛围之间,或学习马列原著,探寻中国特色的渊源;或翻阅国学经典,体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精髓;或挥毫泼墨,尽显文章之焕彩;或吟诗作赋,领略风雅颂的真谛;或品茗论道,享受紧张之余的难得清闲。经过熏修,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解除疲劳、健脑强身,还可以提高文化层次、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进而树立“立功、立言、立德”的人生志向,从而懂得为人民担当的重要。所以,将上述名联引为馆联,与这里的意境十分吻合,足见匠心。正所谓“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象无形,大道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