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汀乐谈——约翰·施特劳斯的奇迹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海汀 发布时间:2016-01-18

新年第一天,从北京时间18时开始,我将自己的时间交给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虽然新年的钟声没有驱散北京的雾霾,但从维也纳传来的音乐之声,却为人们送上了独特的新年祝福和希望。

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一场音乐会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样受到关注。无论发生了什么,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经典”都会如期上演。

“75岁”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注定要铸就新的高峰。面带微笑的拉脱维亚指挥家马里斯·杨松斯将新年的气氛完全融入到了音乐当中。无论是开场《联合国进行曲》中的恢弘管乐,还是《维也纳的少女》圆舞曲中竖琴与口哨的绝妙搭配,或是《快乐歌手》法兰西波尔卡中疑似从天堂里传来的天籁童音,以及《叹息》加洛普中男人们的无奈低吟,都会让你真正的感到,音乐之美沁入骨髓。当《蓝色多瑙河》起奏便被观众的掌声打断时,杨松斯用德语向全世界的观众和听众送上新年的祝福。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响起,整场音乐会在乐队与观众的热烈互动中结束。人们从圆舞曲、波尔卡、进行曲那热烈的节奏和抒情的旋律中,体味到生活的活力。

这里有一个问题:在这一年一度的经典当中担任主角的,为什么不是巴顿,不是莫扎特,不是贝多芬,不是“维也纳三杰”中的任何一位,却是以约翰·施特劳斯(这里指小约翰·施特劳斯。下同)为代表的施特劳斯家族?

这自然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诞生、演变不无关系,但75年未曾改变,却不能不说是个神话。

不同于莫扎特给人以天然无饰的纯净音乐,约翰·施特劳斯的舞曲让人想到的是狂欢、舞会、盛宴,表达的是一种群体的无节制的欢乐,让人感觉奢华,甚至颓废。这种太过大众化,太过世俗的音乐铸就的辉煌能否持久使人生疑,但一个多世纪过去,后人对约翰·施特劳斯的着迷一点也不亚于和他同时代的人。我们没有看到其音乐大厦的坍塌,却发现它在不断的加固。

贝多芬们创作了不朽的作品,却也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人们喜爱古典音乐,但却觉得它高高在上。贝多芬用一把筛子把广大听众进行了筛选,被筛掉的大众的意识里已烙上印记:那古典音乐是不属于我的,是属于那些优越群体的,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他的殿堂。但当人们蓦然回首时,才发现还有位叫约翰·施特劳斯的,他的曲子也是古典的,但这些曲子不像是只给那些上等圈子的。当我们不遗余力的在大众中推广古典音乐的时候,当我们担心古典音乐要销声匿迹的时候,我们惊奇的发现,约翰·施特劳斯的那些圆舞曲、波尔卡根本不在此列。不单是在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响起,你的心便随之起舞了,愉快自然会趋散心头的阴霾。即使这些曲子让你联想到贵族,联想到瑰丽的长裙,联想到华美的舞步,但谁又能阻挡得了在田野,在家舍,在市井的广场,那些乡夫市妇们随着施特劳斯而翩翩起舞呢?

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鱼与熊掌能够兼得,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在维也纳那个音乐的圣都,有那么多神一样的大师堪做楷模,约翰·施特劳斯却选择了另外的一条音乐之路。他选择了流行,只是这种流行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变为古典。他甚至对与其同时代的音乐家与作品毫无兴趣,他只专注于自己,只做自己的音乐。这一点倒是有点像莫扎特,不同的是,莫扎特是心里装着上帝而心无旁骛,施特劳斯却是心里装着世俗的大众而不顾其他。殊不知,这上帝与大众原本就是一体的,是一回事。

这就是我找到的答案。

外一篇

是谁破了惯例

在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最受瞩目和期待的,是两首加演曲目——《蓝色多瑙河》和《拉德茨基进行曲》。而实际上,这两首才是真正的必演曲。

以《拉德茨基进行曲》作为最后一曲,这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惯例,而在这首亢奋激昂的乐曲演奏过程中,乐团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也是惯例。在曲目的高潮部分,观众们跟着节拍的强弱,和着进行曲鼓掌,场面相当的壮观和美妙。

那么,这个惯例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呢?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新年音乐会是1941年1月1日举行的,当时的指挥是克莱门斯·克劳斯。资料显示,1945年的新年音乐会第一次出现加演,演奏的曲目是《无穷动波尔卡》和《蓝色多瑙河》。1946年的加演曲目中出现了《拉德茨基进行曲》,但在之后的几年都没再演奏过(1947 年甚至没有加演)。

从1950年开始,《拉德茨基进行曲》就几乎一直出现在加演曲目的名单上,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但也有例外,1956年和1957年没有加演,2005年因为悼念印度洋海啸殉难者而取消了这一欢快的曲目。

《拉德茨基进行曲》演奏时鼓掌又是哪一年成为惯例呢?

流行最广的说法是1987年。当时,有“指挥帝王”之称的卡拉扬担任指挥。在最后加演《拉德茨基进行曲》时,有些观众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节奏鼓起了掌。大家知道,在古典音乐会中,正在演奏时是不能鼓掌的,哪怕是在乐章之间也不能。在演奏乐曲中鼓掌一向被视为是对乐团和演奏者的不尊重。卡拉扬更以严肃著称,他听见掌声便转过了身。这时观众已经紧张起来了,担心卡拉扬会发火。但没想到他却以手势示意观众跟随节奏鼓起掌来……之后便成为惯例。有优酷视频为证。

但果真如此吗?

我们首先可以很方便地找出1986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视频。显然,当时的掌声已经存在,而且在马泽尔的指挥下,互动的热烈程度不亚于现在。再往前,还能找到1974年的视频,掌声同样热烈!1974年前的视频就找不到了。

所以说,观众在《拉德茨基进行曲》演奏时鼓掌推测应该是在博斯科夫斯基任指挥期间(1955~1979年)。那么,最有可能当然是1955~1974年中间的某一年了。

那为什么会误传为卡拉扬任指挥的1987年呢?因为1987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录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之前的中国观众无从知晓,便想当然的形成了那样的看法。

卡拉扬确实很神,但是卡拉扬打破不鼓掌的规矩的说法完全是个错谬。这个荣誉还是留给博斯科夫斯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