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好想家。”这几乎是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可是近年来总有些人把回“家”的心撒在路上,不慌不忙的回家,一路走来,一路欣赏,把“年”做成一架“桥”,使他们通过这座年“桥”把闭塞里的梦想变成现实,享受人生另一种“年味”。
我的同学A在太原大学毕业到乌鲁木齐工作,春节人没回家,电话却早早地打家里,说“小年”定到家。结果,一家人和一大堆同学们等到了年三十才见他人影儿。
去哪了?
绕弯儿了……
A同学说,他这些年一直都忙于学习和工作,身在童年梦想中的地方,却没机会好好欣赏它们的美景,趁过年有假,就顺便到处溜溜看了。
A同学为一路看美景,竟然放弃了已买好的火车票,骑上自己的摩托车千里走单骑。因为新疆有大雪,他就没敢奢望去天山,而是围着乌鲁木齐周边的郊外转了一大圈,钻到郊外一个大枣园里,讨人家新疆枣农一碗大枣汤喝,而后就一路向东冰天雪地的驰过来。结果,在西安他又不走了,他看了兵马俑,又看大雁塔,最终又在一个同伴的引导下,来到了自己梦寐中的华山。结果又因为雪,华山不开放,所以遗憾中,又回头一路向东朝壶口瀑布奔去了……
就这样,他把回家的大部分时间都消费在了路上的风景中。当同学A兴奋地跟我们叙述这次回家的莫大“受益”的时候,我们几乎都感到很不理解。一个人回家的心,怎么能够消费在一路陌生的风景中呢?难道他回家的心里没有亲情?
可是后来,当我们逐渐在报端读到他一篇篇富有文化气息和感情色彩的文章时,就豁然明白了他一路风景中的年味。
记得,他那篇描写黄河壶口瀑布的文章里有这样几句话:“……很小的时候,妈妈曾给我说,我是妈妈和爸爸从黄河里捞出来的,黄河才是我的妈妈……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黄河不仅只是我的妈妈,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妈妈……她是位苦难而又伟大的妈妈,虽然隆冬和百尺跌崖横在她的面前,然而她仍义无反顾地一泻千里奔向大海……妈妈心中有个家国梦……”
同学B,工作在云南。而他去年过年却打电话提前让母亲和妻子儿子先到昆明去。在昆明过了“小年”,同学B就开车往家赶,一路曲里拐弯的“不思家”,带一家人去看洱海、石林、凤凰、大理……一路风景直到年三十晚八点才赶回到家。
回到家,一家人吃完团圆饺子,就放鞭炮,看完春晚又去回看他一路拍摄的“彩云之南”。把个老母亲乐呵的一整夜都难入眠。第二天老母亲见人都说,咱这地球可是真大啊,那外头的世事可真是好啊……要不是儿子,我这辈子咋能看见那么多好……人啊,想想这吃好穿好真不算好,这能看看外面那才真好……
在母亲的话里,儿子和邻里们都听出了一个味儿——那就是说儿子带她过这个路上年真的感情好!
其实,现在人就已经是天天能吃肉、穿新衣,像过年了。年既是一个节令的符号,又是中华民族的好“愿景”。既然回家路上有好“愿景”,我们何不享受一下路上的“年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