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是唐代诗人岑参《逢入京使》里的诗句,是一首写思念家乡的诗。沈得潜评价此诗:“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可见水平之高。诗的意思不难理解:离开家乡长安城已经多日,正奔波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头看看东边的家乡已经越来越远了,思念之情袭上心头,禁不住热泪泉涌,把两只袖子都擦湿了。在路上遇到回京的使者,想写信带回去可又没有纸和笔。顾不上写信了,就托您帮我带个口信回去,跟我家人报个平安吧。想想也是,一个大老爷们离开家乡很长一段时间了,越走越想念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忍不住眼泪汪汪的,那样子肯定让人挺不忍心的。
家乡是什么?家乡是指自己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或者指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的统称。如果要细分的话,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还可称为“老家”或“故乡”。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对于一个具有强烈的家乡情结,或者说几乎视家乡为信仰的民族来说,故乡在每一个游子心目中的分量是可想而知的。故乡,是每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是每一个人心灵的归宿,是每一个人感情的寄托。故乡,是一缕阳光,冷寂时可以寻得温暖;是一个港湾,孤单时可以停泊靠岸。
古代文人骚客描绘或赞美家乡或故乡的诗词可谓俯拾即是,数不胜数。如南朝江总的《薇山亭赋韵》“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还有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薛道衡的《人日思归》,李白的《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刘皂的《旅次朔方》,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等。
现代作家也不乏描绘故乡的经典之作,像鲁迅的《故乡》,写的就是“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二十多年未曾回去的故乡的小说。他写了茴香豆、咸亨酒店、末庄、土谷祠,还有以润土、阿Q为代表的一系列充满乡村气息和时代感的鲜活人物。故乡绍兴特有的风物人情、文化传统给予鲁迅创作以充分的滋养,而文学的魅力不仅使鲁迅的深邃思想为人们所敬重,还使得浙江绍兴一带的风俗、物产广为人知。除此之外,还有沈从文的《边城》、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秦腔》,等等。
有人说,故乡是游子用谷子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随着岁月的流逝,思乡情感愈发浓烈。桑榆暮景之年,游子总是盼望昏鸦返巢,落叶归根;行将就木之际,老人总是希冀寿终正寝、魂归故里。
孔子每次离开鲁国都依依不舍,而庄子虽自诩没有感情,却发出了“旧国旧都,望之畅然”(《庄子杂篇·则阳》)的感叹。
刘邦晚年平叛英布取胜后,顺道回到了他的故乡。他在故乡做了几件事:一是在县衙里设宴多日,招待父老乡亲喝酒叙旧,而且持续好多日子;二是在纵情喝酒欢乐的同时,他将故乡120名小伙子召集起来,创作了一首《大风歌》,教他们一边唱、一边跳。歌曲的歌词是这样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着唱着,刘邦就禁不住流下了热泪。住了十几天以后,刘邦在临走之前动情地说:这个地方是我的故乡,将来不管走到哪个地方,我的灵魂还要回到这里。
无独有偶。刘邦的对手项羽,也对故乡充满了感情。攻占咸阳后,他想带着抢劫的财物回故乡去,便一把火将咸阳宫烧了。当时有人帮他出主意说,关中地方沃野千里,完全可以称王,你何必一定要回到江东之地呢?项羽说了一句话把谋士的话顶了回去:“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外面发达了,如果不回到家乡去,那就像穿着漂亮的绸衫在夜里行走。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故乡的思念和急于在故乡人面前炫耀的心理,直接影响了项羽的决策,而决策的短视,导致了他的惨败。面对四面楚歌,项羽在临死之前叫宠妾虞姬伴舞,也唱了一首名叫《霸王别姬》的歌。只是,这首歌和刘邦的《大风歌》格调、境界大不一样,这是一位陷入穷途末路的英雄,面对自己的故乡时所表现出的悲伤、脆弱与无奈。
“家”之所在,根之所在。无论“家”有多么简陋清贫,那是人灵魂归宿之所在。古人如此,今人又何尝不是呢?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故乡。6月26日天刚放亮,许多人还在睡梦之中,毛泽东带上值班的一名警卫人员,踩着没膝深的杂草,从山坡爬上山梁,来到他父母亲墓前停住。后来赶来的人递给毛泽东一个松枝编的简易花圈,毛泽东毕恭毕敬地把它放在父母亲墓前,随后给父母亲深深地鞠了3个躬,然后站起来,沉思良久。数分钟后,他对着父母亲的墓小声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下次再来看你们。”当天晚上,毛泽东在和罗瑞卿等交谈时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亲情都不能忘记。”
6月27日晚上,毛泽东在韶山松山一号宴请家乡亲属、烈士家属和地下党员。席间他特意为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教师毛禹珠敬酒。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夜晚,韶山冲万籁俱寂。毛泽东坐在住所,思绪万千,随即他诗兴顿发,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篇《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作为一代伟人,他为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但家乡依旧令他魂牵梦萦,韶山依然是他心中永远的依恋。
当今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家乡情结可以从“中国式的春运”窥见一斑。众所周知,“春运”是无数远离家乡的求学或者打工的中国人回家过年的时候。在大城市里独自打拼的农民工不顾买票的艰难和旅途劳顿,一定要踏上回乡之路,从而掀起一年一度的全球最大规模的周期性人口迁徙潮。
于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一幕——每年一到“又是一年回家时”,在冬天的寒风中,在火车站、汽车站或码头的售票口前,排队买票的队伍一直穿过广场,弯弯曲曲延伸到人行道上。那一张张焦急等待的面孔,那些穿着军大衣的男人和背着孩子在茫然地等待的妇女——买不到票,黯然神伤;买到票,则欢天喜地。但不管买火车票、汽车票多么困难,不管飞机票如何昂贵,不管自己驾车是怎样艰辛,不管火车上、汽车上、飞机上、一路上多么拥挤、肮脏和不容易,总之不管路途遥远、天气寒冷、昼夜兼程、身心疲惫,人们依然会天南海北地携着大包小裹踏上回家的征程。为的是赶回故乡、赶回家里,与亲人团聚,一起吃上那顿年夜饭。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中国人的这种家乡情结,不仅是春节要赶回家过年,其它一些节日也是尽量要赶回家的。比如,清明节、七月半要回家扫墓祭祖,端午节回家吃粽子、划龙舟,中秋节回家团聚赏月吃饼,重阳节回家与友人亲戚一同登高……只是年关情形最热闹、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罢了。
当人们离开故土,离开亲人,甚至远赴异国他乡时,尤其是在节假日的时候,更是会让他们倍感飘零,因此更是深深的体会到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原来是可以咬噬心灵的。因此节假日是上帝对人们劳累一年的犒劳和奖赏,是人们合家团聚的快乐时刻。其实,对于游子来说,不管他们节假日能不能回家,也不管他们离开故乡、亲人有多久,不管离故乡、亲人有多远,他们的心都会和故乡家人的心紧紧团聚在一起,怀着对亲人的祈祷、祝福与期盼。只是,节假日尤其是春节给了他们一个时间上的刻度,让人们可以短暂的修整和将息,更给了一个在刻度上肆意泛滥他们对家人思念的理由。
我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旅居西班牙的台湾老人,从10岁时就离开台湾,跟随父亲到欧洲闯荡,当年因为爷爷奶奶还活着,所以他每年回去探望。爷爷过世以后,他父亲就把奶奶接来西班牙,直到最后他奶奶病故。现在老人已经年近花甲,在西班牙生活的日子远远超过他在台湾生活的时间,但是老人却坚持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才是他的故乡,而且他非常思念记忆当中家乡的一切。为了留住那一份回忆,为了让那一份回忆不改变颜色和味道,老人非常看重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他都要按照中国传统方式去过,尤其是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老人更是会隆重对待。
古往今来,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中国人对于故乡的那份感情,深入骨髓,刻在心里,是别的什么情感都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