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汀乐谈——寄思于曲抒情于乐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海汀 发布时间:2016-07-20

真不知道生活中缺少了音乐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音乐,朋友相聚可能要乏味、沉闷一些;如果没有音乐,常常会有的郁闷心情可能会长久一些;如果没有音乐,节庆假日可能会缺少生气;如果没有音乐,舞会或晚会就没有了主角,不可能存在。

音乐为什么称之为“音乐”,关键在于一个“乐”字。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先秦思想家荀子就在《乐论》中对“乐”给出了“乐(yuè)者,乐(lè)也”的恰当定义。这第一个“乐”字,指音乐,第二个“乐”字,指快乐。以此,可以把音乐简单定义为“给人带来快乐的声音”。这看起来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对快乐的追求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所在。一旦乐声响起,只要让人的心情轻松且惬意,音乐便似乎完成了她的基本使命。

那么,欣赏音乐只是为了快乐吗?显然不是。

人类是有情感的动物,音乐恰恰是反映情感的艺术。《礼记·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而在前面提到的荀子的《乐论》中也写道:“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古代的思想家们简单明了地分析了音乐的声音变化与人心情感之间的联系。可见,音乐是具有沟通情感、抒发情感、分享情感功能的一门艺术。

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喜怒哀乐皆不能免,仅仅从快乐的角度厘定音乐的本质,未免看轻甚至贬低了音乐。确实有很大一部分音乐能够给人类带来欢乐,但这只是音乐的情感表现功能的一部分,绝不是全部。音乐自然而然地顺应了人类情感的变化,其指向触及了人类情感的所有方面。

就说贝多芬吧,有多少音乐是给大家带来快乐呢?他的那些著名的交响曲,《命运》也好,《英雄》也罢,听来让人热血沸腾,它让你感受到一种与命运的共鸣,甚至让你去愤怒,去反抗命运,却唯独缺少了让人心情愉悦。就算其《第九交响曲》以“欢乐颂”为名,表现的也不是欢乐,而是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识及斗争过程。乐曲是以胜利为曲终的,但这种胜利让你感觉的不是快乐,而是悲壮。

实际上,许多音乐就干脆直接表达或加重人类悲伤和痛苦的情感,哀乐便是如此。在古典音乐中,有一个特别的体裁类型“葬礼进行曲”,这是活着的人对逝者所思所想的表现。贝多芬、李斯特、肖邦、马勒等音乐巨匠都写过“葬礼进行曲”。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就是“葬礼进行曲”。这段音乐抒发了悲伤、悼念、宣泄、抗争等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心感受。显然,听这样的曲子不会让你感到快乐,你体验的是哀伤,但你却也体验了生命,你会更加理解人性。

说到以哀伤为主题的音乐,不能不说说肖邦。这位钢琴诗人的作品,几乎都是表达愁苦、凄凉、愤怒、痛苦的心绪,都离不开个“悲”字,但他却让人们感受了最真实的生命的厚重感。他本人一生也似乎和他的音乐一样“不快乐”,但却无愧于“伟大”二字。

当然了,人们在欣赏音乐时,自然要根据自己的意愿有所选择。欢快的音乐、能让人心情愉悦的音乐更受欢迎一些,这是事实。我就更喜欢听节奏明快的给人能带来愉悦感的音乐。比如,在莫扎特和贝多芬之间,我更多选择听莫扎特。我在《聆听莫扎特:沐浴永恒的阳光》一文中说过,莫扎特的音乐是淳朴优美的,是清澈的,是带有青春色彩的,是充满明朗、乐观素质的,欣赏他的音乐就像沐浴永恒的阳光。还有,我不太喜欢听马勒的作品,正如我在《为什么对马勒敬而远之》一文中所写:听马勒,如同在看悲剧。马勒的音乐悲情气氛过于浓郁,他总是一丝不苟的来表现死亡和黑夜的主题,其表现的旋律越是优美,听者的心情越是沉重。

音乐对于人类来说之所以不只是轻飘飘的花絮,正是因为她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音乐家有自己的风格和偏好,对于听者来说,也有自己的欣赏偏好,这无所谓高雅与庸俗。不论喜欢听哪一种类型,音乐让我们感受的都是高于其他艺术形式所能表达的生命的意义。让我们全身心的聆听音乐,融入音乐,来接受这份沉甸甸的礼物吧。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