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汀乐谈——闲话背景音乐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海汀 发布时间:2016-07-27

周末去北京园博园,特意选择从稍冷僻的六号门进入。这个区域绿树成荫,景色优美。顺着林间的石板路而上,就会到达巍峨的永定塔。可能是因为要爬山的缘故,这里的人并不多。而且,正因为人少,林中萦绕的小提琴曲《天空之城》显得格外悦耳悠扬。音乐出自路边草丛之中的不大的“石头”,仔细观察,这“石头”上有网状小窗。原来,这是将音箱伪装成山石,和景色融为一体。这样的形状各异的“石头”沿路布置,以便游客全程都能有音乐相伴。

这种公园中的音乐,已经非常普遍,想必我们已经听得多了。除了公园,在商场、酒店、咖啡厅、酒吧、机场、地铁站台等场所,都常常会有音乐播放。我们把这称之为“背景音乐”。

在这些公共场合及学习、工作场所的背景音乐是作为人的其他活动的陪衬的,它只是起到“伴乐”的作用,你可能并没有听出旋律是什么,甚至都没感觉到音乐的存在,但它确实在空气中传播,并与环境融为了一体,所以也可称之为“环境音乐”。有研究证实,人们在休闲、学习、做家务事甚至工作时,如果有合适的音乐陪伴,会缓解压力、愉悦心情,甚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我妻子是一名会计,每个月月底月初时会很忙,常把账带回家来做。她每次在书房工作时,都会打开音响播放班得瑞的音乐。她自己说,这样不但效率高,而且还算得准确,少犯错。

背景音乐也是需要选择合适的类型的。在公众场合比如公园,需要选择节奏平缓、音量起伏不大、动态范围窄些的抒情的曲子来播放。这是因为公园本身就有环境噪音,曲子动态范围小加之适当的音量,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传播效果,给人以清晰的感觉。舒伯特的《小夜曲》、贝多芬的《致爱丽丝》、韦伯的《回忆》,电影音乐《人鬼情未了》、《轻声细雨》,以及我国民族乐曲《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等,都是非常好的背景音乐。而大部分交响曲是不适合做背景音乐的,这是因为交响曲结构复杂,动态范围过大。试想,在公园里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会是什么效果?音乐时轻时重,轻时几乎听不到,重时轰隆巨响能吓人一跳,显然不合适。

班得瑞的音乐可以称得上是背景音乐之王,唯美、宁静,平易近人且不落俗套,在简单流畅的旋律中加入大自然意向与流行元素,呈现出清新的自然气息,能使人心旷神怡。因此,这样的音乐适用于任何场合,特别是在家庭中,学习或工作时。

但我并不认为任何场所都无时无刻需要背景音乐。比如在人员拥挤的商场或超市中。我家附近的永辉超市每到周末总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两人面对面说话都要稍大些声。这时如果还在喇叭中播放音乐,会更加使环境嘈杂,起不到任何好的效果。

在自己家里,因为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选择,所以背景音乐的类型选择余地就会大很多。而且家里是安静的场所,如果以音质好的音响播放,音乐的细节会完全展现。这里额外说一点,对于家庭来说,要做到任何房间都能听上音乐,过去通常需要在装修时就规划好的。有的讲究的家庭,连厨房、卫生间都布好喇叭线并接上音响。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没有事先规划,也可方便地听音乐。比如在厨房想边做饭边听音乐,如果对音质要求不高,可以直接用手机播放就行了;如果想听高质量的音乐,可以买音质较好的蓝牙音箱或Wifi音箱,剩下的事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轻松搞定。

此外,影视作品、游戏、动画等也是背景音乐最常见的载体。以影视作品为例,其中的背景音乐(配乐)和公众场所及家庭里的背景音乐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影视作品中的配乐通常是为了增强场景效果,会加强观众对于电影的情感响应。比如表现生死离别的影视场景,音乐会加重悲伤的气氛;如果是表现恐怖,则音乐更加让人感觉毛骨悚然。影视艺术是非常重视配乐效果的,高质量的作品中必然有着高质量的配乐。电影奥斯卡奖中专门设有音乐奖项,足见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性。

现代电影的配乐已经完全交响化了(可参阅本报2015年9月19日文化副刊版刊登的《电影配乐交响化的魅力》一文),常常是大型管弦乐团来演奏,比如《碟中谍》系列电影、《007》系列电影等,这与我们公共场合及家庭的背景音乐完全是两码事。当然,也有几乎没有背景音乐的影片。有一天我看了一部非常烧脑的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看第一遍时,大脑完全集中在诡异的场景和人员繁杂凌乱的对话当中,竟没有发现全剧有音乐存在。但为了看懂剧情,在看第二遍、第三遍时,才发现在剧情非常紧张的时段,还是有一些场景外音乐的。仔细听来,甚至不能称之为音乐,只是弦乐或管乐演奏的单音节渐强的旋律,短暂而急促,就像用弓弦在心脏上快速的划了一下,给人以惊悚的感觉。我不得不佩服这个低成本电影的高水准,就连配乐都是短而精的,恰到好处地增强了观众对诡异恐怖气氛的感知。由于旋律与场景融为一体,观众甚至会认为那是场景里客观存在的声音,而不认为有音乐存在。但仔细想来,如果关键处没有那简单的音符,紧张气氛恐怕要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