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说起贝多芬最伟大的音乐成就时,我们自然会聚焦在他那登峰造极的九大交响曲上。实际上,贝多芬的“短项”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说,在乐器方面,他长钢琴而短小提琴,一生只写过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还因为当时演出不成功而改为钢琴协奏曲;再比如,他只写过一部歌剧,在音乐品种上显得过于偏重交响曲。但要说起莫扎特,我们却一下子无法说出他在哪个方面更突出。无论是乐器还是音乐类型,莫扎特都是非常均衡的。但这并不是说他在任何方面都是那种表现平平的均衡,正相反,他在各个方面的成就都无与伦比。他给大部分乐器都写过协奏曲(除了小号,据传他不喜欢小号的音色);他在音乐的各个领域中均能应付自如,并在所有音乐类型上均有极品佳作贡献。他被公认为是音乐历史上惟一的全才。
以歌剧为例,有歌剧大师“五巨头”之说:莫扎特、威尔第、瓦格纳、普契尼、理查·施特劳斯。他们5位,是在歌剧演出中始终保证票房和观众的核心人物。“五巨头”鹤立鸡群,而打头的莫扎特尤为突出。
莫扎特从10岁开始创作歌剧,一生共写了21部不同类型的歌剧。其中最有名的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费加罗的婚礼》则是几乎没有争议的公认的佳作。这部歌剧1786年首演,200多年来在世界各地歌剧院的保留剧目中地位极其稳固,即便到现代,上演率也是有增无减。
《费加罗的婚礼》之所以在歌剧艺术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反映歌剧质量的几个主要素质都非常优秀。比如良好的脚本基础,出色的戏剧结构;当然最重要的,是其中顶尖的音乐质量。
《费加罗的婚礼》主要描写了仆人费加罗和心上人苏珊娜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刻画了这对恋人依照自己的聪明才智挫败了阿尔玛维瓦伯爵对苏珊娜的不轨图谋。虽然是喜剧,但剧中却传达着深刻而严肃的人性主题。剧情与结构自不必说,单说这音乐效果就足以让刻剧名留青史。
我在《闲谝歌剧》一文中说过,莫扎特是把音乐放在首位的,歌剧只是他展示自己音乐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一点,在《费加罗的婚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面对众多性格迥然的人物造型和复杂的剧情,莫扎特把自己的音乐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游刃有余地用旋律驾驭着每个人物,每个场景,每段故事,每个细节,可以想象他在创作时那种走笔如飞却有条不紊的气韵和快意。
单是那序曲音乐就让人百听不厌,许多不常听古典音乐的人听了这段旋律也会大呼好听。这段序曲实际上就是一段交响乐,是用奏鸣曲的形式写成的。音乐充满着活力,显示出辉煌的效果,既预示了这部喜剧所特有的轻松而无节制的欢乐,也呈现出音乐本身完整而独立的特点。因此,它可以脱离歌剧而单独演奏,是各种音乐会上深受欢迎的传统曲目之一。另外,这段纯器乐还被选入无数个版本的世界名曲集。
在歌剧里,莫扎特用简练的语言,加上恰当的音乐表达,以歌谣曲的形式,生动地刻画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在看文学作品时,常以“呼之欲出”来夸赞那些对人物性格的精彩描述,而莫扎特却用音乐做到了这一点。他的音乐画像能力之强让人赞叹,他能通过旋律的曲折与音响的暗示,让人物在听觉上“呼之欲出”,让人“过耳不忘”。
谈论歌剧,当然要谈谈咏叹调了。《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咏叹调,如《我不知道爱情是怎么回事》、《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你再不要去做情郎》、《走过来,来到我面前》、《美妙的时刻即将来临》、《求爱神给我安慰》、《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等等,都是恰到好处地出现,又恰如其分地表现。由于情节曲折,结构合理,音乐优美,并不像有些歌剧那样需要以咏叹调来拔高,所以《费加罗的婚礼》中咏叹调每一次出现都不显得突兀和过分。该剧中的中心角色实际上是伯爵夫人,莫扎特给予她婉转优美的《求爱神给我安慰》、《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等咏叹调,把她塑造成成熟、温馨、内省和贞洁的“永恒女性”。莫扎特“伟大的音乐肖像画家”的称谓真是当之无愧。
《费加罗的婚礼》的剧情无比生动,人物栩栩如生,其中音乐则犹如是给整部剧配置的一种魔力。不用看剧,只把音乐单独来听,你会感觉是在欣赏一部精致的交响曲。莫扎特的深邃与伟大,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