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与“恺撒”之争——

“巴巴罗萨”和教廷

来源:中国矿业报社 作者:张佳楠 发布时间:2017-04-28

“巴巴罗萨”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意为“红胡子”,他的统治,堪称帝国历史上光辉一页。腓特烈一世被帝国人民视作民族英雄,他推行至高无上的皇权,而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势力强大,腓特烈一世皇权的扩张必然会遇到阻碍,最主要的障碍就是意大利的城市独立精神和罗马教廷。

神圣罗马帝国在腓特烈一世之前也曾发生过政教之争,皇帝亨利四世与教皇格雷戈里七世,也就是“卡诺莎之行”的故事。如今,腓特烈一世执政,强势的皇帝遭遇同样强势的教皇,双方仇恨愈加尖锐。教会认为自身拥有比较纯洁的精神权利,可以通过灵魂指导人们获得永久幸福,有权要求俗人与教士遵从。当时普遍通行的观点是,僧侣通过圣职任命,获得神的尊严,如果受制于世俗社会,为俗人提供任何强迫性的义务,这是有罪的。然而,世俗政权为实现国内和平与稳定,必然不会容忍另外一股势力干扰它的工作,也不允许一半民众脱离它的统治。如此,皇帝与教皇不得不敌对,双方都有义务捍卫本阶层利益。

腓特烈一世可能比任何人都不能忍受教权对皇权的侵蚀,他宣称自己的职务是上帝直接赋予的,他的职务与教皇同样神圣。腓特烈一世第一次进入罗马时,拒绝向罗退尔那样为教皇扶马镫,直到教皇哈德里安四世威胁要撤回加冕时,他才被迫顺从。不久后,双方再次发生争执,教皇写信劝告腓特烈,要求他不要负于母亲——也就是罗马教廷的恩泽。教会已经为他加冕,倘若顺从,将施以更大恩泽。当时教皇所用“恩泽”一词,即是法律意义上的“采邑”(即封土)。后来又发生争执,并逐渐集中到教皇要求完全统治罗马的问题上。腓特烈在答复时诉诸民法,腓特烈写到:“因为通过上帝的授职,我被称为,而且事实上是罗马人的皇帝。如果罗马城的统治权被夺去了的话,那么我将只是在名义上的统治者了。”哈德里安的回答更具挑衅,他将破门律惩罚的威胁与日耳曼人尚未占有帝国时的情况结合起来,“在扎卡里亚教皇欢迎丕平以前,法兰克人是什么呢?在罗马通过神圣的手加冕之前,现在的条顿国王又是什么呢?彼得法座(指教皇,罗马教廷追认彼得为首任教皇)曾赠赐的礼品,也能够撤回。”

哈德里安去世后的教皇选举在神圣罗马帝国引起更大的冲突。腓特烈自认为是基督教世界首脑,提议召集全欧洲主教,举行宗教会议,如查士丁尼与希拉克略一般,会议由他来主持。腓特烈说:“在世界上,上帝只安排了两个权力:天上只有一个上帝,所以这里只有一个教皇和一个皇帝。上帝特别任命罗马帝国作为防止继续分裂的补救方法。”这项计划失败,他支持自己派别所选择的教皇候选人,而对方的教皇候选者——亚历山大三世,理直气壮呼吁全欧洲正直的教士支持他。之后发生的尖锐而长期未决的二十年斗争,表面上是敌对教皇之间的争执,实质上是世俗君主为恢复他控制教士僧众权力的一种努力。

借助伦巴德城市同盟和罗马的帮助,日耳曼征服者的军队被歼灭,亚历山大获得胜利。由于战胜的是腓特烈这样一位雄主,所以这个胜利更具价值。意大利的城邦威尼斯保持着谨慎的中立,很少因同情教皇而卷入战争。通过威尼斯总督塞巴斯蒂安·齐安尼的调解,腓特烈与亚历山大在威尼斯会晤。腓特烈向教皇下跪,教皇亚历山大三世流着欢喜的眼泪将他扶起并给予和解之吻。

这一次政教之争以教会胜利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