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老师是指教学生知识的人,尊称传授文化、科学和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狭义的老师则专指教师,即专门传教学生知识的人。可见,“老师”的外延比“教师”的外延大。生活中我们除称教师为“老师”外,还可以尊称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有经验、技艺高或学问深的人为“老师”。
把“老师”两字分解来看,“师”没有问题。我国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说的:“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意思就是说,“师”这个字,就是人们对那些“教人们懂得道理的人”的称呼。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解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那么“老”呢?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中国历来推崇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而老子尤其注重德行的修养,所以这个“老”字就代表了“德”。二是年老资深。“老”是古时对公卿大夫的尊称。《礼记·王制》:“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左传 ·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请帅王赋。”这里的“老”均为上公、大夫。三是尊辞或敬辞。
“老”字还有另外的含义。比如,我国有很多专门培养教师的学校,如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师范大学,按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解释,我们就可以知道当老师要达到什么要求和标准了。说白了,当老师要先正己身,方可施教于人,为人师表。由此不难理解,“老师”中的“老”字,是指品德端正,甚至德高望重。顺理成章,这“老师”就是指品德高尚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了。
由于“师”是传授知识的,而“教”又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到后来,人们就习惯地把“老”和“师”并称,作为学生对教师的尊称。逐渐地,不再管年龄的大小,一概称教师为老师了。“老”字在这里带有了尊敬的味道。应该注意的是,“老师”的“老”不同于“老张”、“老李”、“老二”等作为助词的“老”,而是“老”与“师”两个尊称的合称。
但“老师”这个词并不是唐朝以后才出现的。先秦时期就有师傅、师长、先生等称谓。但教师的称谓,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的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系教国子的官员。“师”原来是商、周军队的组织单位。西周的统治者为培养善战的贵族弟子,开办了“国学”,由高级军官“师氏”任教。
我国古代也尊称教师为“西席”、“西宾”。汉明帝刘庄为太子时,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坐次以靠西墙(西边),面向东方为尊。汉明帝给桓荣安排坐西南面东的坐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从此,“西席”便成了对教师的尊称,也称“西宾”。
除此之外,古代也将老师尊称为“师长”、“山长”等。如《韩非子·五蠹》:“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为变。”山长源于《荆相近事》。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主,受业者众多,尊称蒋维东为“山长”。此后,山中书院中的主讲教师亦称为“山长”。久而久之,“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老师”一词到底由何而来?我国汉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一书里的“孟子荀卿列传”中说:“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这个老师是指年辈最高学者。到了金代,已把教学生的人都称为“老师”了,如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中说:“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到了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考官即主试的座主和学官也称“老师”;清朝末期办学堂,称教师为“教习”;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因为教师同其他官员一样依照法令任免,所以又把教师称为“教员”,即从事教学工作的官员的意思。
明清以来,教师也被称为“先生”。直至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
说到“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这里的“先生”与“弟子”相对称,就是父兄的意思。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用法。《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以后,又把“年长”这个条件放宽了,只要是尊敬对方,就可以称对方为先生。再后来,除了教师之外,人们把所有主要依靠脑力贡献社会维持生计的人也都称为先生,当然一般还总是指有学问的人。如,称医生为郎中先生,称会计为帐房先生,称说书艺人为说书先生,称画师为画画先生,称堪舆者为阴阳先生(风水先生),称算命者为算命先生,如此等等。但与之相对照的主要依靠体力维持生计的人或手工业者,则没有这样的称呼,对他们的职业一般称“匠”,如木匠、铁匠、泥瓦匠(泥水匠)、铜匠、银匠、石匠等等,面称则为师傅。
到了清末,西方的称呼传入我国。Mister X 是英语对于一般男人X 的普通称呼,人们把Mister翻译成先生,于是,中国人也就有了张先生、王先生等对于普通人的称呼。
到了近代社会,以秋瑾为代表的先知先觉的女性冲破牢笼,勇敢地参加了反对满清政府的斗争。一些女性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学习文化,学习科学,参加政治斗争,参加经济建设,参加文化教育活动。有些人还得到了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她们的学问、智慧、勇气、道德文章,她们对于社会的贡献,比起男子来毫不逊色,她们得到了人们的尊崇,人们也把“先生”这个称呼赋予了她们。像何香凝、宋庆龄这样的政治家,杨荫榆、冰心、杨绛这样的教育家、文学家,吴健雄、何泽慧、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等等,人们都尊称她们为先生。这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很正常的称呼,与英语Mister、Mistress或Miss之类的称呼并没有关系。
一首诗中所说:“师者,三尺讲台万丈空,桃花源里自耕农。磨剑十年图破壁,开怀一笑坐春风。桃李报我山河丽,我付桃李一片情。不为浮华遮望眼,愿作春泥化落红。”老师,是人类文化的火种得以世代相传的功臣。所以在我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中,一直保留着尊师重道的传统。“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我国古代将“师”与“君、父”并称为“三尊”,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