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吴海斌先生雕刻的十八罗汉和水浒传一百单八将,记者不禁为之震惊。108颗橄榄核上,108个人物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小小的橄榄核上,写就了大乾坤。
吴海斌
果核,在一般人的眼里,是品尝鲜果后的弃物,可到了微雕师的手中,就会化腐朽为神奇。古代,我国南方的微雕工艺一向有特色。特别在江浙地区,传统手艺一直注重精巧雅致,微中见宏,尺幅之间展示大千世界以及人生种种情趣天地。在各式各样的工艺巧作中,一种用果核雕刻的艺术可谓在中国的艺术长河中独树一帜。
记者结识的雕刻家吴海斌,于1989年出生于福建的海边,小时候家境不太好,兄弟姐妹较多,父母照顾不过来。他一个人玩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拿着一根木头不停地削。“也许这就是宿命吧,小时候喜欢削木头的我,今天也是沉浸其中。每天不停地在橄榄核上雕呀刻的,看到一个个作品被雕刻出来,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吴海斌毕业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师从原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现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佘国富,福州大学雕塑系主任潘尤龙教授、杨绍浩等雕塑大家。
吴海斌的毕业作品《穿山甲》,入选中国大学生优秀作品展并获优秀奖,同时被福州大学收藏;作品《镂空十八罗汉》获2017北京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铜奖;作品《禅·悟》获2017中国·永清第二届核雕技艺大赛优秀奖;作品《写实十八罗汉》获2018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大赛优秀奖;作品《水浒传》获第六届海峡工艺精品奖金奖。
《镂空十八罗汉》
据了解,海峡工艺精品奖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台湾工艺之家协会、海峡两岸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联合主办的工艺奖项,由两岸工艺美术界最高权威性机构共同制定评审规则、组织、评选、颁奖,创新性整合两岸工艺评奖系统,开创了两岸评奖新模式。
在与记者交流的过程中,吴海斌介绍了我国核雕艺术的发展史。明清时期,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制作却搞得生气勃勃,富于创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榄核雕刻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其作品的构思和雕刻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被人称作是“微雕神技,艺术奇葩”。明清两代这种核雕的微雕艺术堪称一绝,当时江浙一带官宦商贾中流行玩赏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珑的核雕艺术品就是当时人们搜罗的热门之一。
从现存世的核雕来看,明代以后到了清乾隆年间才出现了用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的花船和人物等核雕。明代的桃核、杏核雕刻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兽、吉祥物等。小小核雕作为一种垂挂在衣带、纨扇或是绣袋下面的坠物,作为装饰和点缀,一方面也可玩赏。后来至清代中期开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为坠物装饰和点缀了,许多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工艺品专门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里摩挲把玩。
吴海斌作为新一代学院派代表之一,始终学习老一辈的工匠精神,在传承优秀传统技艺的同时,大胆创新,寻求突破,把镂空雕刻融入其中。其代表性作品《镂空十八罗汉》,大胆地把橄榄核雕成镂空,并结合自己对人体结构的了解,进行设计创作,受到广大藏家的喜爱,也打破了人们对核雕的观念,将其从文玩提升到了艺术品的层次。这套作品在2017北京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的400多件作品中获得铜奖,是所有以橄榄核为原料参赛的作品中唯一获奖作品。《水浒传》作品从2015年底开始创作,雕刻的是水泊梁山的108位英雄好汉,每个人物的面目特征各异,表达着人物的性格特点。
雕刻水泊梁山的108位英雄好汉
对于核雕原料橄榄核的选取,吴海斌也有着严格的鉴定标准,原料要选取有一定年份,不软不硬,能够长久保存的,以至于作品不容易开裂。
现在的吴海斌,每天在工作室里的时间都要超过12个小时,除了必要的健身锻炼以及一些家务之外,他更多的时间都赋予了雕刻。“只要每天能够认真、踏实地进行工作,相信技艺总会得到进步和成长。”他说。
在谈及未来的发展之时,吴海斌表示:“我希望自己能继续坚持做精品,不被快餐式(机雕、电脑雕)雕刻影响,做有思想有灵魂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