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之地,是古生代沉积上迭置的中生代沉积地带,地质构造以天环向斜、东部斜坡为主要构造单元。通过地质勘探发现,地层除志留系及下石炭系外,中元古代至第三纪各时代地层发育较为齐全。侏罗系和三迭系是主要含油岩系。古生界地层分布广而稳定,又有三迭系区域性盖层保护,也是油气生成的主要层系。这一系列的地质特征无不说明陇东的地下世界富含着石油宝藏。
在我国很早以前的著作中,都提到此地有天然气或石油的记载,如《易经·革卦》、《山海经》、《汉书》、《梦溪笔谈》等。早在1905年,清朝政府在陕北创办了延长石油官厂,钻探延一井,获得1~1.5吨的原油日产量。随后,美国人先后两次来到中国,可惜他们的地质调查队在陕西、山西、甘肃等地敲打了数年,仍然一无所获。20世纪上半叶乃至中叶,整个陕甘宁盆地和盆地南部的陇东,在国内外一些界内人士的眼里微乎其微,不值一提。
据《中国石油报》报道,上世纪40年代,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不断地把探寻石油的目光投在西部,谢家荣、潘钟祥等著名地质学家也多次著书,探讨西北地区的石油资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多次征求地质学家意见和查看资料的基础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了陕甘宁盆地大规模开展石油勘探的决策。
1950年4月,原燃料工业部确定了把勘探工作重点放在西北的工作方针。随后,从上海、兰州、四川等地抽调22名勘探人员及钻探器材,组建了勘探大队,在陕甘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和重力粗查,查清了这一带中生界地层分布。
1955年,西安石油地质调查处成立,并于1957年开展了甘肃东部地区(即陇东)的面积详查和局部构造细测。地质队员爬山越岭,穿沟涉水,发现了胡家湾、曹渠子、元城镇、张家洼、杜家阳区、洪德城、唐台子和胡宗台8个构造;并在环县以南的曹渠子钻了第一口基准井,获得了三迭系油砂,又在环县洞沟沙井子浅探井中找到了白垩系油砂。
1969年10月,原燃料化学工业部决定筹备组织陕甘宁石油会战。12月初,在陇东原庆阳县城成立了30余人的陇东勘探筹备组。筹备组编制了《陕甘宁盆地1970年和“四五”期间石油勘探会战初步方案》,规划了宁夏、陕西和甘肃陇东三个重点探区。在《方案》的指导下,在陇东地区横切天环向斜,打区域探井,解剖天环向斜,钻探两侧含油气情况。
1970年2月,从玉门局机关抽调出约三分之二的干部到陇东办公,并按能独立作战的探区规模组织5台大钻、5台中钻、150台各型车辆,以及相配套的机修、油建以及水电讯等专业职工到陇东地区投入勘探会战。
初上陇东,勘探工作进行得并不很顺利,接连打了几口井只见到了一点油星星。可筹备处的几位领导仍然十分坚持,经过一天天地勘探、定井位,迅速部署了庆2、庆3、庆7井等又一批探井的开钻。不久,捷报频传:位于华池县城关的庆3井,于8月7日首先在侏罗系地层获得日产27.2吨的油流,成为陇东地区第一口出油井;9月2日,华池县山庄所钻的华参2井也出了油,日产油18.3吨;庆阳县马岭的庆1井延安组于9月26日喷油,日产油36.3吨。消息传开,整个陇原都为之振奋。这口在马岭地区具有工业价值的第一口出油井,被长庆人确定为马岭油田的发现井、长庆油田的功勋井。
陇东勘探的喜讯传到来后,原燃化部又从物探局、从新疆石油勘探局抽调了一批地震队和钻井队参加陇东石油勘探,加上原先这一地区工作的地质部第三普查大队,到1970年9月,会战职工已达到19100人。
良好的勘探前景,促使陇东地区的石油勘探迅速发展。庆2井、长7井和长10井也见到含油显示。接着,吴旗、庆阳及华池山庄也传来喜讯,由此形成了庆(阳)华(池)吴(旗)7000平方千米的找油有利地区。到1971年5月,陇东地区已有6口井连续出油,成了陇东油田开发的“先驱井”。
由于石油会战的指挥部最初设在一个名叫长庆桥的小镇,油田因此以“长庆”得名,又暗含了对大庆油田的延续与期望。
2010年,长庆油田产油气当量3500万吨,成为我国第二大油田。2012年,长庆油田全年累计生产原油2261万吨,生产天然气286亿立方米,折合油气当量首次超过4500万吨,成为中国内陆第一大油气田,为实现建设“西部大庆”的战略目标打牢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