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雷公山腹地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王康年 吴文刚 发布时间:2016-10-28

前 言

为了全面掌握贵州省旅游资源情况,加快推进全域旅游事业发展,今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这在贵州省尚属首次。在此次旅普工作中,贵州省地矿局承担了全省89个县 (市、 区) 任务中的59个,该局共有17个地勘单位的千余名地质队员参与其中。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它为地勘单位“大地质”业务范围的扩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Day1

9月6日:深山惊现文物

9月6上午9时,队员们从海拔2178.8米的主峰雷公山山顶出发,沿着山脊往下进入茫茫高山原始森林。沿途,低矮的高山杜鹃、玉兰遍地生长,细长的箭竹密布林间,大家沿着陡坡艰难下行。

▲ 年近70岁的雷山县原人大主任杨光祖(右一)指着密林冲沟对面隐约可见的陡壁告诉大家,此深沟名为“千角场”,传说对面悬崖下有一个山洞,是抗清苗族英雄张秀眉、杨大六于1870年退守雷公山时留下的兵器库(二人于1872年在雷山县陶尧村被捕,而后在长沙被处以极刑)。曾有村民在附近挖出一面铜鼓,并发现藏有谷物的洞穴和炭化灰谷若干担。由于此地地势险要,丛林密布,且常有五步蛇、烙铁头蛇等毒蛇出没,因此几十年来再无人敢进入。

▲ 下午1时,终于走到主峰脚下的雀鸟大沟头(海拔1490米),大家早已饥肠辘辘。正准备吃干粮时,眼尖的调查队副队长杨宗文突然惊呼一声:“啊!这是什么?”原来是一颗直径3厘米、长4厘米的黝黑空心圆锥状物。一位当地的向导一眼就认出来,这是古代称银两用的石制称砣。那么,海拔这么高的原始丛林深沟中为何会有石制秤砣呢?队员们充满疑惑。

Day2

9月7日:丛林中的旅普工作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这里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由十余个1800米以上山峰呈北东向展布连接而成,主峰雷公山位于雷山县城东32千米处,海拔2178.8米。

雷公山属于典型的亚热带自然生态系统,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境内拥有丰富的濒危和珍稀保护动物、植物资源。它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森林公园,同时还是苗岭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

为了全面了解雷公山核心地带的旅游资源分布概况,雷山县与承担该县旅游资源大普查项目的贵州省地矿局101地质大队精心组织了一支由28人组成的调查队伍,拟选一条尚未开发和鲜为人知的路线,对雷公山主峰至雷公坪一带高海拔“无人区”开展为期4天的徒步调查工作,探寻雷公山腹地“宝藏”……

9月7日上午8时,经历了第一天的调查工作,此时队员们的腿和脚都开始疼痛起来。但是,大家没有放弃,抖擞抖擞精神,准时从雀鸟苗寨坳上耕作区露营地出发。

▲ 队员们通过资源定位、造型描述、拍照摄像等方式对沿线的地质、古树、生物、水域、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记录,同时在每个点都形成一份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 原始丛林如同童话王国一般——因常年低温,云雾缭绕,空气湿润,丛林中的古树长满了绿色的“毛”,当地人称其为“穿衣树”,这是雷公山的一大奇观。

Day3

9月8日:雷公坪惊现古军事遗址

9月8日上午9时30分,大家到达雷公坪西南约1.5千米、海拔1940米的坳口处,发现一处古军事哨卡遗址。这处遗址的中间有一条宽1.5米的通道,两侧是用岩土堆积成的高约1米、长约5米的堡垒。据当地的向导介绍,这是咸丰、同治年间苗族义军首领张秀眉、杨大六反清抗暴时,在雷公坪驻军营地的西南哨卡,也是他们在受到攻击时向雷公山腹地撤退的必经之路。

▲ 中午12时,队员们到达雷公坪。这是一个占地460亩的山间盆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具有典型断陷盆地特征,平均海拔1850米以上,是一处天然的屯兵宝地。据说,在西汉汉文帝时期,莫虎飞从江西率族人25户迁徙至此开垦耕种。苗族居民相传,这里曾建有一座苗族皇城,住户有上千人。到了咸丰和同治年间(1855年~1873年),苗族反清抗暴首领张秀眉、杨大六屯兵于雷公坪,当年的点将台、花街路、军用井等遗址尚存。

▲ 下午13时30分,从雷公坪往东北方向进入一条平缓的U型冲沟,在前行约600米后,队员们发现一堵长30米、高3米、厚2米的石砌挡墙,墙上布满绿苔。起初大家以为这是当地蓄水建的山塘。随后,细心的队员在石墙上发现很多疑是弹片划过的痕迹,同时还在墙的两侧发现2个椭圆形的哨所。初步认定,这是张秀眉义军雷公坪驻军营地的北门哨卡。

Day4

9月9日:雷公坪再现疑似文物

9月9日上午8时,调查队分两组出山:一组队员往西北方向步行4个小时,到西江千户苗寨;另一组往东南下陡坡,步行2个小时到陡寨苗寨。第二组队员刚走出不到1千米,便又发现雷公坪驻军东门哨卡遗址,坳口两侧还残存有10余米长的用岩土堆砌而成的墙垅。据当地的向导介绍,该工事原长约30米。

在坳口处,队员们发现两块很特别的石头——一块为近长方形,岩性为灰色粉砂质板岩,有人认为这是雷公坪天书的一部分;另一块为圆头三角形,岩性为浅灰色变余砂岩,疑是古代农耕用具。下午返回雀鸟苗寨时,恰逢一位当地村民送来一个锈迹斑斑的铜制灯具,该村民说这是在雀鸟大沟头附近发现的。

雷公山下迷人的苗寨秋色

后记:

此次雷公山腹地旅游资源普查的线路长达百余千米,共挖掘出雷公山圈旅游资源单体90余个,为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苗岭国家地质公园的进一步开发和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

雷公山不仅拥有丰富的珍稀动物、植物资源,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还是多彩、古朴苗族文化和梯田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然而,此次石制称砣、疑是天书和石制农耕用具、古灯具的发现,又为雷公山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这些都等待着队员们继续去考证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