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为何烧得那么美?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程辛 发布时间:2015-02-02

唐三彩是一种流行于唐代的多彩釉陶制品,因其釉色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故被称为“唐三彩”。它因质美、色美、触美、音美,而在陶瓷艺术中被人们所钟爱。唐三彩主要体现在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上,凝结着中原文化的深厚内涵,形象地记录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与聪颖的技能以及精美的创造。那么,唐三彩为什么能烧得那么美呢?

造型:讲究形态美

唐三彩久负盛名,其一源于其造型美。而这则归根于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如轮制、模制、雕塑及黏结等技法的成熟运用,使其加快了创新步伐;又因唐三彩继承了深邃洞达、极态尽妍的汉文化,融会贯通了豪迈奔放、达观质朴的异域文化,形成了橘黄典重、雄浑灿烂的大唐文化。

唐三彩常见的造型有人物形象造型、动物造型和器物造型三大类。就人物造型而言,有少女、贵妇、文官、武士、侍女等。单就侍女的造型来说,人物的表情有着千差万别。如侍女的形体有胖瘦、立坐之分。其姿态行走,有梳妆、演奏、跳舞之别;就表情看,有喜怒哀伤忧愁之态;共性方面,她们的态度是谦虚而卑微的,因为她们是侍奉主人生活与娱乐的。

从唐三彩女俑的造型看,一般为釉色厚重、面颊丰满、体态丰腴,而肥硕艳媚成为一代美人的标志。因此,三彩女俑都被塑造为“丰颊腴体”的胖俑。大唐盛世,实行了比较开朗和开放政策,这种开放之风也在妇女生活中体现出来。如有的妇女偏爱戎装,有的喜好男装,有的喜爱胡装,虽然爱好不同,但都喜爱娇艳而华丽的服饰。

从唐三彩的动物造型看,马与骆驼居多,马是艺匠最熟悉并塑造最为成功的对象之一。它的特点是头瘦臀圆、膘肥体壮、骨肉分明、线条流畅。或饮颈长啸,或低头啃草,或扬蹄奔跑,或驰骋疆场,其中尤以雄健奋髦 、矫健似龙的骏马最为出色,可谓唐三彩的珍品。

唐三彩器物的造型质量要求也很高,如碗、盘、瓶、壶,个个玲珑剔透、晶莹可爱。

色彩:搭配好釉彩是核心美

唐三彩,其色彩之美至关重要。三彩釉陶的最大特色在哪?就在于其高度发挥低温铅釉的性能,运用黄、绿、白、褐、蓝等多色铅釉,做成复杂华丽的装饰。

由于唐三彩的彩釉流动性大,不同颜色的彩釉处于一种互相掺杂、相互融合的状态中,玉石便产生了“异色兮纵横,奇光兮灿烂”的奇异现象,这种多色彩釉混合的现象,正是唐三彩的奥妙之处,入窑一色,出窑万千,这种窑变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的画面。

由此可见,使用釉彩是唐三彩色彩之美的关键,而搭配好釉彩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此,只有将釉彩搭配得精细而准确,做到浓淡相宜、轻重适度、明暗适中,才能制作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

装饰:贴花纹盘造就美中之美

如果说唐三彩的色彩美主要是指它的釉彩流动所造成的千变万化之美,那么装饰美则是指釉彩美自然流动所造成的美,再加上各种精美图案,以及贴花、刻花等技法而造成的美中之美。

就其装饰美而言,主要有三种:一是图案与彩带装饰。用笔敷各色釉汁画成彩色斜线,由交叉起来的斜线构成网状菱形、方形、三角形图案,或在器物的外壁上划分几个部分,构成不同的图案,有的为竖线,有的为平行线,构成总体规整而又和谐美观的图案。而彩带装饰,是用各种釉彩在器物上画成彩条,经过高温形成条状自上而下的彩带。这种彩带由于器物表面的凹凸与起伏,釉彩的轻、重、浓、淡相互浸润和流淌,由上而下流淌成一条条斑驳淋漓的彩带,形成变幻莫测、自然天成的垂流条纹,绚丽无比。

二是搅胎工艺装饰。何谓搅胎?亦称为纹胎。这是一种技艺要求较高的工艺。具体是先选用白、褐等不同颜色的瓷土,再把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有规则地搅拌在一起,随即将泥料切成薄片,一层一层叠压和泥块,并用模具拉坯成形后入窑烘烧而成。

三是多种工艺综合装饰。即在同一器物上把模印、捏塑、贴花(刻花、印花、划花)彩绘等工艺结合运用,形成多姿多彩的三彩艺术。

唐三彩不仅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而且通过神奇的造型、缤纷的色彩、华丽的装饰,充分表现了人和物的精、气、神,给人以神奇、灵动、飘逸,呼之欲出的感觉,使唐三彩的内在美与外在美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和谐统一。 △

唐三彩作品《贵妇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