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虽由国人发现,却因真容深藏而与其失之交臂;虽产于中国,却辗转海外市场,由加拿大人申请命名;虽流浪国外,却有一个很中国的名字——“湖北石”。作为矿物家族中的新秀,“湖北石”从享誉矿物收藏市场的湖北大冶冯家山矿一路走来充满了曲折多变、耐人寻味味的故事。
(一)
湖北大冶冯家山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于酸性花岗岩侵入体与石灰岩的接触带,矿床规模并不算大,其所属的黄石大冶市也只是一个县级市。而大冶及周边地区共同形成了一个同处长江中游的十分重要的大型成矿带,其形成与燕山期岩浆侵入早先的砂岩及石灰岩关系密切。因此,冯家山矿的主要生产任务是以开采硅灰石用作工业原料为主。
但这并没有遮挡住冯家山矿作为矿物晶体诞生地而声名鹊起的光芒。
湖北石
对于矿物收藏界的人士而言,“大冶”“大冶矿”的地位绝对是举足轻重的,尤其是冯家山矿。这里因出产丰富而精美的矿晶标本而盛名于世,除“湖北石”之外,还有红硅钙锰矿、日本律双晶水晶以及紫晶等稀有矿种。红硅钙锰矿和“湖北石”都是碱式的钙锰铁偏硅酸盐,含结晶水。
“湖北石”对于大冶冯家山矿而言意义非凡——这里不仅发现了一种新矿物,而且是目前为止世界惟一的产地。作为一种钙锰铁复合硅酸盐矿物,“湖北石”的晶体呈楔形,最大单晶约5毫米,常丛生在一起,呈扇形或球形晶簇。其典型的特征是呈黄褐色,酷似拉长的刀片状,往往与粉红色红硅钙锰矿或乳白色的水晶共生,伴生矿物还有羟鱼眼石、方解石、黄铁矿及含锰黑柱石,多呈包壳状附着在黄铁矿或黄铜矿表层。
(二)
也许正是如此复杂的矿体条件,使得“湖北石”在发现、采集、送检、命名、流转中多了些一波三折,有遗憾,也有荣耀。
上世纪90年代,时任黄石中山宝玉石材料研究所所长金敬芳认定了冯家山一带有宝,一有空便来这里探寻一番。一天,他看到一种黑色石榴子石晶体。据说,选矿工最怕这种硬石头。而这正是他所期望的宝物。隐隐中,他感觉离自己想知道的答案近了。
1997年7月的一天,金敬芳征得矿方同意,开始第一次下井寻宝。然而数小时过去了,他依然一无所获,连晶洞的影子也没有找到。失望之际,他猛然发现头顶有一个碗口大的矿洞中,而且洞内有明显的反光。顿时,他心跳加快——直觉告诉他,晶体极有可能藏身于此。他用铁丝小心翼翼地一捣,一块桔黄色的板状矿物晶体应声而落。凭经验,金所长感觉到它比方解石硬,心中的那份欣喜更坚定了。翌日,他重返晶洞,又取出了几十块桔黄色的晶体。不是方解石,不是晶体,那它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以及标本,金所长马不停蹄地来到武汉中国地质大学进行鉴定。几经周折,才知道这是一种叫羟鱼眼石的珍稀矿物。
此后,金敬芳返回冯家山继续采集标本,陆续发现了红硅钙锰矿、辉沸石、宝石级方解石、直闪石、绿帘石、萤石、紫色水晶双晶、镜铁矿、片沸石等一大批各类矿晶。
其中,一种看以黑色,在透射强光源下呈棕红色的片状、束状,有时呈球面状的集合体晶体矿物,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特地找来专家进行鉴定,结果为:这种深褐黑色的矿物叫“直闪石”。
(三)
世间的人和事,总是冥冥之中充斥着种种难以言说的错过与巧合。
这种最初被称“直闪石”的矿物随着羟鱼眼石、红硅钙锰矿以及我国特有珍稀矿物晶体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加拿大等海外收藏市场。
这些珍稀的矿物晶体同样引起了国外矿物收藏界的兴趣。加拿大矿物爱好者通过科学研究和分析,从中发现了棕黑色矿物与其它矿物比较有许多不同之处,再经过深入科学检测和分析,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地球上又发现了一种新矿物,当时他们只知道该矿物来自中国的湖北省,便向国际矿物命名委员会申请把这种新矿物命名为“湖北石”。最终,“湖北石”由世界权威的加拿大矿物研究中心鉴定命名。
不久之后,“湖北石”命名的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对此,黄石大冶的收藏者疑问重重,经再三确认后,不禁跺脚痛惜,从发现到经手,再到现有的一定藏品,新矿物“湖北石”命名的荣耀就这样与其一次次擦肩而过了。要知道,新矿物的发现在为矿物增加新成员的同时,对地质学研究有着重大价值。
2003年3月,金敬芳专程赴京,访问了国际矿物学协会以及矿物命名委员会中国代表,证实此事属实。
恍若大梦初醒,他不得不正视事实,其发现的“直闪石”正是加拿大人申报的新矿物“湖北石”,失落之余难免遗憾。
(四)
2017年11月,首届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暨黄石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如期举行。在此次博览会7号馆一楼的湖北铜都矿物奇石馆里,一块“湖北石”静静地躺在那里,显得格外出挑。
2018年底,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办的中国特色矿物精品展上,一块品相极佳的“湖北石”同样备受关注。
据策展人刘光华先生介绍,这块“湖北石”是其在意大利米兰博物馆偶然发现的。当时他就想,一定要把它带回家,但一直为能如愿。
2018年黄石市政府筹备“黄石产”珍稀矿物展时,刘光华先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向意大利米兰博物馆借出“湖北石”,并将其运回黄石参加了展览。此次参展后,刘光华先生越来越觉得这块矿石不能再流落海外。为此,他跟米兰博物馆谈判,下决心分期付款将其买了下来,使这块“湖北石”留在了湖北。
时光荏苒,世事变迁。这些“湖北石”是否是当年金敬芳先生采集送检的那块,人们已不得而知。但清楚的是,目前“湖北石”在国内仍淹没在其它矿物晶体之中,且精品多流失于国外。
有关“湖北石”的故事虽几经波折,但其响亮的中国名字就权当是对过去遗憾的一种弥补与慰藉吧!毕竟,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