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桂北铀矿普查会战的艰苦岁月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张光铁 发布时间:2015-08-19

今年是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同时也是原二机部中南309队(以下简称309队)组织桂北铀矿普查会战50周年。

309队成立于1955年,是我国开展铀矿地质工作最早的两个地区性、正厅级管理机构之一(另一个为新疆519队)。在309队的发展史上,桂北铀矿普查会战犹如一出长戏中非常短小的一幕,但它对缓解当时铀矿勘探紧张的被动局面起过一定作用。桂北铀矿普查会战显示了当年309队领导的魄力和勇气,展现了铀矿地质队伍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政治、技术素质。

笔者作为会战指挥部成员,有幸参加了这场会战。抚今追昔,深感铀矿地质工作60年来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当再次翻阅王俊明同志30年前撰写的《桂北普查会战》(回忆录),笔者不禁拿起笔来,通过文稿的回忆,追述当年参加会战同志们艰苦奋斗的事迹,对于我们发扬老传统、教育年轻一代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调整工作部署,变压力为动力

提起桂北铀矿普查会战,还得从1963年二机部在广州召开的铀矿地质工作会议说起。在这次会议上,时任二机部分管铀矿地质工作的雷荣天副部长根据会前对粤北地区的考察和会议期间与会代表的建议,提出了“以研究矿床和区域成矿规律为中心”及“富、近、浅、易”发展我国铀矿地质事业的指导方针,决定对铀矿地质队伍做一次大调整,把负责西南地区铀矿勘查的209队从云南、四川撤出来,集中到地质、交通条件都比较好的粤北地区。这就意味着,309队要撤出粤北这块最具有成矿远景的铀矿集中区,同时把在广东工作的两支队伍划给209队。消息传来,时任309队队长李风翔和309队与会代表都十分震惊。

在会议即将结束的前一天晚上,出席会议的几位同志和一队队长韩潮等队一级领导,不约而同地来到李风翔队长住处,想找一些话语去安慰他,但却又说不出口。此时,只见李风翔队长脸色凝重,独自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李队长见大家到来,立即停下脚步,严肃地说:“十队在许家洞(郴州铀矿)的勘探工作已接近尾声,三队在湘东南一带又无新的发现,一队在毛荷殿岩体精雕细刻,储量有减无增,八队再从广东撤回湖南往哪里摆?地质形势对我们如此不利,大家要有清醒的认识,怎样才能摆脱这个困境?既然你们来了,不妨坐下来议一议。”

“广西桂北地区的苗儿山、越城岭是我国五大山脉之一,方圆几千平方公里,据说没有进行过详细普查,说不定能找出几个大矿来。如果成功,棋就活了,被动局面就改变过来了。”韩潮队长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韩队长的这一设想虽然当时并未最后确定下来,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景:309队不甘落后,也不能落后,一定要把这股压力变成推动工作的动力。

两年后,韩队长的设想和广西五队胡里渠同志1963年写给大队党组的《桂北回忆录》,却助推了309队领导做出了桂北普查会战的决策。

踏勘桂北选区,长路漫漫话征途

阳春三月,红花遍地,大自然把美丽富饶的江南打扮得分外妖娆。由12人组成的踏勘小组,带着简单的行李,满怀喜悦的心情,踏上了桂北的征途。这12位同志分别是:309大队地质科科长王俊明、综合组组长王定凯、地质技术员王国柱;一队地质技术员张光铁;直属队八小队队长王朝眉,地质技术员张远锡,仪器检修员肖光荣;郑州地质技工学校教育科副科长王大威;广西五队三小队队长胡里渠,地质技术员严乃荣,找矿员苏泉涌、莫佩寿等。小组中年龄最大的35岁,最小的25岁,称得上是一个年轻化的踏勘小组。

百里村是湖南进入广西的一个小站,也是通往广西资源县的必经之处。火车抵达百里村时正下着濛濛细雨,窄小的旅行社里只有几张破烂的单人木床,队员们两个人挤在一张床上,度过了入桂的第一个寒夜。

次日清晨,踏勘组正式向苗儿山、越城岭进发了。金黄色的油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招来了一群群蜜蜂,一对对蝴蝶。和煦的春风,萌发着柳枝上的金线。油榨坪这个坐落在资源和枫木之间的小镇,酷似桂北山区一座乐园。踏勘小组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一边欣赏着那令人欲醉的春光山色,一边紧张地查看老矿点。枫木、金鸡岭、铲子坪……这些老矿点都是一队和广西五队早几年发现的,连同周围的山岭沟谷,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当踏勘组顺着铲子坪一处悬崖陡壁中的羊肠小道下到几个斜井的掌子面上时,看到了一处硕厚的矿层,似波浪般延伸下去,他们的心头激起了一阵阵浪花。

“胡高参,这个矿点在这样高的陡壁上,下面资江水又那么湍急,你快说说,当年你们是怎么找到它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队里的人喜欢这样称呼曾在这里工作过的老找矿员胡里渠同志。

“还不是靠两件法宝。”胡里渠漫不经心地回答道。

“罗盘、地质锤、放大镜是地质队员的三件宝,你怎么少了一件?”有人这样反问他。他笑了起来,更把大伙弄得莫名其妙。“看来你胡高参还真有几样秘密武器没有亮出来。”随行人员都希望他把心里话说出来。

“我哪里有什么秘密武器。我只是认为作为一名找矿员,除了应努力学习找矿的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热爱铀矿地质事业,对工作有高度责任心。这个事业心和责任心,反映在每天的实际工作中,反映在每条测线上,真正做到一丝不苟,让组织放心,让后人信得过。其次,每到一个地方工作要有信心,有了信心就可以克服困难,再陡的悬崖陡壁也可以爬上去。当年,我们就是靠这两件法宝,在这濒临资江的陡壁上没有‘悬崖勒马’,而是解下绑腿系在腰上,下到陡壁间反复听测,终于找到了这个矿点(注:该矿点后经十队勘探,已探明为大型铀矿床)。”话语诚挚、真切,我们从胡里渠身上看到了铀矿地质队伍的职工从心灵深处迸发出的火光。这束火光,在桂北会战期间,越聚越大,成为会战取得成功的精神力量;这束火光,激励了踏勘组的每一位同志,在20多天的踏勘中认真细致地观察每一个矿点。

在方圆几千平方公里的桂北地区,选好普查地区,是普查会战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像桂北成矿条件这么好的地区,早几年就有其他单位派人来调查过,但最后的结论都因“老岩体、干构造、没油水”而给否定了。他们把这一片耀眼的成矿区,说得惨淡无光,黯然失色,以至于这里的一批铀矿床沉睡了多年而未被发现。

精心筹备,精准发力

1965年4月24日,一队四小队54人,连同一队派来参加指挥部工作的人员共55人,以及直属队八小队54人,郑州地质技工学校4个班的学生共计166人、教职员工34人,大队机关和实验室派出的14人,加上广西五队、七队帮助工作的4人共327人,按照踏勘时商定的计划,全部到位。指挥部的王俊明、王定楷、王国柱、张光铁、贾德裕、王大威6位同志,各自挑着行李铺盖,沿着山间小路,来回穿梭于各小队之间检查帮助工作。指挥部的联络地点就设在资源县邮电局楼上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

4月26日,指挥部在资源县城召开首次工作会议。会议围绕普查会战的目的展开热烈讨论。“师出有名,为谁而战”,不解决这个问题,工作起来就没有力量。经过讨论,队员们一致认为普查会战的目的是为了查清苗儿山、越城岭两个花岗岩体的成矿地质条件,找出异常点带,圈定成矿远景地区;是为缓和勘探基地紧张,加速我国铀矿地质事业发展。思想统一了,认识提高了,尽管参战队伍来自四面八方,但目标都是一样的,这是桂北会战能够取得成功的力量所在。

为了避免在工作上出现偏差,会议还就工作原则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要处理好找矿与培训、点与面、找矿与填图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必须把工作落脚点放在“找”字上;初战阶段,地质员应集中全力指导找矿员找点带,顺便进行地质调查;当找到一些好点带时,地质员则要集中精力查清点带规模,控制矿化的地质因素,总结找矿规律,提高找矿员的业务水平,指导好下一步找矿工作;在处理点与面的关系上,必须贯彻“从面上找点带,通过点带定区域”的原则,要求初战阶段,首先必须拉开队伍,在面上广泛开展侦察活动;当找到异常点带时,必须乘胜追击;当发现异常点带较多而与完成普查面积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追索点带,落实点带,不允许不顾客观实际,单纯追求完成多少普查面积。

由于目标明确,工作上几个关系处理恰当,会战自始至终进展顺利。

旗开得胜,掀起会战高潮

一队四小队是到达桂北工作区最早的单位,他们首先在二云母花岗岩中发现了十几个大于1000伽玛的异常高点,几条受硅化断裂带控制的异常带都有一定规模,还见到了大量紫色萤石和铀的次生矿物。随后,直属队八小队在车田、胡家田也发现了异常点带,分别产于炭质页岩断裂带和硅化断裂带中,见到了赤铁矿化、紫色萤石和铀的次生矿物。

此时,在苗儿山中段工作的直属队八小队三、四两个组和在枫木工作的地质技校学生还没有任何进展。指挥部王俊明、贾德裕决定亲自去那里看看。当他们到达驻地时,只见一位找矿员领着他们爬上了竹梯,弯下身子,小心翼翼地钻进了一间小屋。那间小屋黑黢黢的,一股臭气迎面扑来。全组15个人挤在这牛棚里,条件非常艰苦。 “五一”那天,他们迎着濛濛细雨,越过了一座座山,一道道溪,终于在密密麻麻的荆棘丛中找到了异常点带。

驻在枫木的技校师生,几天前在862高地也发现了几块滚石异常,强度大于1000伽玛,还见有大量次生铀矿,但还没有找到含矿基岩。5月10日清晨,当大家来到862高地时,滚石异常的正面是座大陡壁,约五六十米高。“矿层可能就在陡壁上,谁来主攻?”“我们去。”教育科长王大威的话音刚落,参战的3个小组争抢主攻陡壁的呼声雷鸣般地在山谷里回荡着,20多台仪器迅速排开了阵势,向山顶上冲击。小同学们在老师的协助指导下,攀住小树,抓着草根,手持仪器,终于在陡壁的半山腰处发现了高强度的异常点带。

6月3日是端午节,雨后的青山显得格外翠绿,此时城乡居民正沉醉在欢乐的节日里。他们也许没有想到,在祖国的南方,在苗儿山的中北部,还有这么一支铀矿地质队伍,为寻找铀资源竟忘记了传统节日。就在这一天,一队四小队在烟竹地区展开了一场异常点带的“追击战”。随着一阵阵爆破声,硝烟弥漫着天空,当“萤石生辉光灿灿,甲鳞(铜铀云母、钙铀云母等次生铀矿)绿橙黄”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仪器指针在7秒钟内指向三档(大于1000伽玛)。这是一个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啊!在短短的两天内,他们顺藤摸瓜,跟踪追击,终于发现了一大批高强度的异常,把张家的七号带由原来的50米延长到1250米,在烟竹地区落实了5条异常带。

攻克老山,娃娃写下英雄篇

参加会战的人员一多半是郑州地质技校学生,他们大都只有十七八岁,又多半是在郑州、开封、洛阳几个城市长大的,从来没有见过山,可是在工作中,他们却表现得十分顽强、勇敢。

老山是苗儿山主峰,海拔2034米,地图上叫老三界,是红军长征时经过的地方。当地群众把“老三界”叫做老山。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陡峻,气候多变,多少年来很少有人进去过。茨坪生产队长举了好几个例子说明进老山的人很少活着回来。他说,1958年林业调查队的两个人不听劝阻进山冻死了;一个农民进山抓石蛙跌落在东瓜岩摔死了;一个农民进山挖竹笋迷路饿死了……因此,老山成了禁区。

老山地形复杂,荆棘遍布,山腰上长着一丛丛密密麻麻的笔捍竹,再往上就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山上的陡壁一个接一个,一个比一个陡,像金字塔的阶梯直通山顶。

老山气候多变,上山时还是晴天,到了山顶,则浓雾弥漫,分不清方向,有时又乌云滚滚,雷电交加。

老山的“竹叶青”也是很可怕的。它和青草、树叶颜色一样,栖息在竹林或灌木丛的树叶上,一不小心被它咬到了,不是很快死亡就是断指裂肤,变成残废。

直属队八小队五组共有16人,一大半都是地质技校学生,平均年龄21岁,担负普查老山主峰——老三界的任务。

6月12日,队员们上山时天气晴朗,工作也比较顺利,但到了主峰时,天气突变,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倾盆大雨瓢泼而下,他们一个个淋得像“落汤鸡”。当他们从来回线上分头下山时,组长杨世诚和找矿员段继增在曾经摔死过人的东瓜岩迷路了,直到天黑也没有绕出来,只好找一处大石块,背风住下等待天亮。此时,他们的衣服湿漉漉的,肚子空空的,阵阵寒风夹着细雨,两人背靠着背度过一个寒夜。次日,天刚蒙蒙亮,他们用罗盘定位方向,继续寻找下山的路。在老山界,由于长年没人走过,根本就没有路,他们只能从一个陡壁走向另一个陡壁,长满了青苔的石板路,一不小心便摔倒在地。整整一天,他们饿着肚子,壮着胆子,撑着棍子,从山顶走到山下,不知绕过多少陡壁,栽了多少跟斗,还是没有走出这座大山,只好在一块背风的岩石边住下。山下没有山上那么冷,但山中的蚊子多得让人难以忍受。第三天清晨,他们从梦中醒来仿佛听到鸡鸣狗叫声,便不顾一切地往山下冲去,终于在下山路上遇到了寻找他们的同伴,大家紧紧地抱在一起,不禁都落下泪来。

其实,当发现小杨、小段没有如期返回后,从小组到小队,从区委到县委,从会战指挥部到309大队机关,人们都在焦急地寻找。两水区委杨书记还给民兵和附近生产队长下达了命令,立即组织人员进山搜寻,不管是死是活,一定要把丢失的两个地质队员找回来。14名职工爬了一天山,淋着雨,打着火把,拿着手电,来回寻找着、呼叫着,直到两个丢失的同志安全归来,他们的心里才平静下来。

小杨、小段回到驻地后,呈现在同伴面前的是满身被荆棘、岩块刺破的伤痕,被蚊虫叮咬留下的斑斑血点,看到饿得发慌的眼神和浮肿的脸蛋,大家心里都替他俩难过起来。两水苗乡干部和群众也赶来问长问短,并投以敬佩的眼光。这只是当年地质队员为我国核工业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它如实地反映了当年参加桂北铀矿普查会战300多名新老职工的精神风貌,也是309大队建队60年成长的一个缩影。

落实远景区,果断做出决策

1965年6月8日,指挥部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总结两个月来的工作成果。

6月9日,指挥部成员回长沙汇报会战成果,引起了领导的重视。

6月24日~25日,指挥部根据大队党组的指示和前两个月的工作情况,召开了第三次工作会议,做出了“集中力量,查清梅(溪)瓜(里)地区成矿远景”的决定。会后,各单位代表日夜兼程赶回驻地。

6月底,指挥部成员和大队岩矿室赶来协助工作的同志搭上两艘小木船,沿着资江直下梅溪。资江上游水流湍急,江中不时遇到石礁,为了安全,大家都脱下了登山鞋和工作服,做好万一翻船的准备。7月1日,大部队在白竹与四小队的同志汇合,一起在女子塘地区开展工作。

女子塘地区灌木丛生,浮土很厚,先前只发现一条大硅化带和一个300伽码的异常点。为了查清这方圆只有 0.15平方公里的山头,他们充分发挥了地质锤、锄头、镰刀的作用,把山坡上的灌木丛砍了个精光。岩矿专家们凭着地质锤和锄头,在构造裂隙中发现了沥青铀矿。仅用7天时间,他们就在这个小小的山头上发现了10条异常带和19个大于1000伽玛的高点。

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大部队在苗儿山中南部共落实了两片成矿远景区:一片以水头-双滑江-沙子江为中心,面积64平方公里,发现异常带46条,异常高点43处,其中编号为21545的异常带连续反应长度达2600米,在这条主带的上下盘还分布有次一级异常带23条;另一片以烟竹-福竹-白竹为中心,面积56平方公里,发现异常带30条,异常高点67处。两片远景区一东一西,相距15公里。两者之间,即为瓜里,伏土很厚,但水文异常很多,在190平方公里范围内,找到了425个放射性水文异常点。

7月15日~22日,309队在资源县城召开了普查工作现场会。参加会议的有各队队长、地质科长、普查小队队长、地质组长和找矿员代表近百人。李风翔队长亲自主持会议。会战指挥部成员和各参战单位代表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309队党组对桂北地区的铀矿普查勘探工作立即作出了部署:一是直属队扩建7个普查、揭露小队,职工总数由原来的200多人增至600多人;二是组建直属二队(后改为311队);三是将十队(后改为310队)从许家洞(勘探郴州铀矿金银寨矿区)调到资源。苗绍宗同志亲自指挥的这支在金银寨勘探了10年的庞大队伍,以最快速度向资源进发。李华元同志率领的104工区只花了7天时间就全部撤离完毕。9月中旬,十队主力到达广西全州。至此,原二机部中南309队组织的桂北铀矿普查会战,从1965年4月24日开始历时99天,参战职工300多人,圆满地完成了大队党组下达的任务,发现并落实2片成矿远景区,为此后的详查勘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桂北铀矿普查会战取得的地质成果,在整个铀矿地质工作中,只是一个短短的序幕,它只是为后来开展的详查勘探工作提供线索。更艰巨、更复杂的工作还是310大队、311大队的各级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付出的,他们常年奋战在桂北山区,进行了详查、勘探,把当年“点带如麻,锦龙交织”的张家和三竹(烟竹、福竹、白竹)的成矿远景区,把“芳草丛生没人顶,枯藤死树满沟横”的一水(水头)二江(沙子江、双江)成矿远景区,把胡里渠同志当年几副绑腿系在腰部在资江悬崖峭壁上发现的铲子坪矿点等等演变成一个个具有工业价值的铀矿床,探明的工业储量相当于3个大型铀矿床。

桂北铀矿普查会战取得的精神成果,同样也是十分宝贵的,它激励了我们一代人,为发展我国的核工业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1995年,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首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李觉将军(左三)等来福建检查军工史编写工作时与作者(左二)在泉州开元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