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工作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很正常,主要还是想家、想孩子……”面对采访,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油气室党支部的成员们都这样说。他们对野外地质工作遇到的困难早已司空见惯,他们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但一说到家庭、父母、孩子,他们的语调瞬间变得轻柔。这些铮铮铁汉,也有柔软的地方,这就是地质工作者的特质——铁骨柔情。
使命必达,捷报频传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油气室党支部成立于2014年11月,虽然成立只有3年时间,却总共承担了3个二级项目,数口页岩气调查井、参数井和水平井的勘探、施工任务。尤其是页岩气地质调查与勘探重大突破的艰巨任务,这是中心重中之重的工作。
使命必达。在油气室党支部的带领下,从宜昌黄花场中奥陶统底界暨大坪阶底界的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俗称“金钉子”的建立到宜昌地区页岩气勘查示范区的建设,油气室逐渐实现了从地层学与古生物学向油气地质调查的转型。
特别是在湖北宜昌取得了重大突破成果。部署实施的鄂宜页1井,在地层形成于约5亿年前的寒武系水井沱组,单井每日获得产量6.02万立方米、无阻气量每日达到12.38万立方米的高产页岩气流,并在形成于约6亿年前震旦系陡山沱组发现页岩气藏。这是迄今世界发现的最古老地层中的页岩气藏,有望建成新的工业气田,其成果为我国南方页岩气的勘探提供了新的依据、基础和资料,2017年,油气室向中心立下了实现宜昌地区鄂宜页1井日产10万立方米页岩气产能和实现页岩气富集、成藏理论创新突破的军令状。
在此之后,他们在长江以北又部署实施了“鄂宜页2井”,目前“鄂宜页2井”正在压裂试气,已于2017年1月开钻,其目标地层是距今4.43亿年前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层。 油气室党支部充分考虑到支部党员的专业特长、个性特点、学历层次和实际工作能力,将工作任务和科技创新目标进行精细分解、精准分工,既要保证实现个人的成果任务,更要确保实现团队的整体目标任务完成。
面对巨大的挑战,油气室党支部全体党员没有退缩,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振奋精神,挑灯夜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互补、学科交叉研究,用不同的专业理论互相验证一个个认识和结论,学术研究氛围浓烈。
机制保障,建强党支部
油气室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湖北省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和中心党委决策部署,时刻牢记“围绕中心、建设队伍”使命,紧紧抓住“组织建设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这个关键,在油气地质调查与勘探实践中探索创新支部工作法,实现了宜昌地区页岩气勘探重大突破,多次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和武汉地调中心党委的表彰。
支部通过狠抓特色党建,创新支部工作法,建立了“六包六保”支部工作法。在湖北宜昌地区开展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与勘探工作过程中,支部把创建“红旗党支部”六项标准作为工作的六项具体目标,积极探索“六包六保”支部工作法,即包思想政治工作保组织队伍建设、包安全生产保制度建设、包主题党日保学用结合、包成果任务保改革创新、包竞进提能保服务效能、包传帮带学保示范带动。近两年来,支部通过践行该工作法,不断加强了理论武装、组织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学用结合、改革创新、服务效能、示范带动等,实现了在各项工作创先争优中走在前、作表率。
加强野外临时党支部“四个一”标准化建设。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常年在野外,且人员分散、不易集中,为将党建工作深入到每名党员,油气室党支部探索建立了两个野外临时党支部。以“统一学习计划、统一制度建设、统一宣传展板、统一检查考核”,创新野外临时党支部建设,真正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每个项目组。中国地质调查局、省直机关工委“两学一做”督导组对油气室支部野外临时党支部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宜昌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野外联合党支部”。把承担该项目委托业务合作单位的党员、在宜昌地区开展页岩气勘探的兄弟单位党员纳入联合党支部,以共同组织学习、参与党组织生活为契机,共商宜昌地区页岩气勘探业务,共谋页岩气勘探开发新突破。
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党建工作说到底是为中心工作服务,抓学习教育只有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与正在做的事情有机衔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油气室支部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实现中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重大发现中,始终把支部建设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积极发挥党支部凝心聚力、加油鼓劲、团结协作的战斗堡垒作用,统一部署,一张蓝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锻造出一流油气地质调查尖兵。
通过以上重要举措,不断推进深化基层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用机制保障建强党支部。
冲锋在前,做好带头人
油气室支部一路走来,支委们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前进的引路人。
支部书记王传尚在工作中一直是冲在最前面,面对艰苦环境乐观豁达,不怕苦、不怕累,与项目组同志一起奋战在一线。2015年宜昌的盛夏,尤其酷热难耐,而在野外更是热得连知了都快扯破了嗓子,白天他和项目组的同志们一起勘查施工、爬坡下井,夜晚就和项目组的同志们一起同宿四人间的上下铺,虽然仿佛是睡在了蒸笼里,却被他戏称为“穿越回到学生时代”。每到晚上尽管工作了一天疲累不堪,但他仍然快乐地和支部的年轻人们一起探讨野外工作和成果认识,可谓心有所向,再累也要追逐自己的梦想。日复一日,就这样,他和项目组的同志们一道为宜昌地区页岩气的重大发现和最终实现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春节期间,适逢鄂宜页1井水平钻进入关键施工期,支部宣传委员刘安第一个主动请缨,为了保障水平钻的施工主动放弃春节休假,随后支部其他党员也纷纷表示为了水平钻的施工坚守钻探一线。油气室主任陈孝红心系井场,密切关注着钻探工程的进展和出现的问题,常常夜不能寐,有时还是凌晨4点就向值班人员询问有关情况。
组织委员张保民是家里的顶梁柱。2017年5月,他的老父亲住院,妻子怀孕,家里还有一个年幼的女儿,但一听到项目进入到关键时刻,人手不足,毅然返回到项目工地。
其实,他们牺牲的远不止这一次与家人团聚的休假,可能连他们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次了,本来就是长期驻在野外项目,再加上节假日的坚守,有时可能要长达一年半载才能回去看看家人,每当看到父母的白头又增添了许多,年幼的孩子对自己略显生疏,甚或是想到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出生,他们常是眼眶泛红,对家人歉疚最多,但每一次又都义无返顾地重新回到岗位,使命呼唤担当。
最危险的一次,2016年7月19日宜昌市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很多地区降水超过了100毫米以上,并伴有雷电大风,有些地区还发生了山洪等地质灾害。这一天项目组也遭遇了前所未及的大暴雨,由于井场就在长江边,地势低,情况更为危急,暴雨很快淹没了井场,整个井场浸泡在洪水中,连井口都看不见了,村里人告诉刘安,只要一听到敲锣声赶紧跑,那是旁边大水库要溃坝的警报,但是还在井场的刘安等人已经被困在了里面。油气室野外临时党支部接到请求救援电话之后,紧急联系了距离项目几十公里之外的另一个小组。李旭兵接到命令后,立刻指挥司机开出越野车,然后带领王建坡、王强一起出发了,这时洪水已经淹没了路面、桥梁,根本看不到道路,稍有不慎,就会偏离道路,滑下山坡,跌入湍急的河流,情况非常危急,但是他们却将自己的安危置之脑后,只想着赶紧去解救,刻不容缓,凭借非常熟悉道路的经验,硬是冒雨摸索前行,终于在晚上7点30分达到了鄂宜页1井项目驻地,与刘安小组胜利会师,然后将刘安小组全体人员安全转移至宜昌市城区。洪水无情人有情,险情就是命令,野外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团队作战精神,每个支部成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
油气室党支部总共有18名党员,每一个党员都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支撑起支部这个坚强的堡垒。他们攻坚克难,冲锋在前,甘于奉献,用生命烙上了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印记,挥写着油气室党支部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