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4点希望: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二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三是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四是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一句话,就是要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这是党和人民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基本遵循。
行业新闻工作者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要具备新闻工作者的所有基本素质外,还要熟练掌握与所在行业有关的法规、政策、专业知识等,成为行家里手。那么,具体地说,怎么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行业新闻工作者呢?笔者坦陈己见,就教于这方面的专家与同行。
一、真心热爱行业新闻宣传工作
爱因斯坦曾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这句名言道出了热爱对做好一项事业的重要性。事实上,热爱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只有热爱,对事业充满成功的渴望,才能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热爱,即便是遭遇困难、挫折,也能屡败屡战、任劳任怨、不计艰险、不计功利,一往无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同样,采写新闻要注入感情、激清,对于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记者、编辑、通讯员来说,态度和热情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前提依然是热爱。只有热爱,我们才可能克服新闻采访中的重重困难,捕捉到新闻线索,收集到丰富的新闻素材;只有热爱,我们才可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忍受孤独寂寞之苦,找到灵感,产生写作的激情,写出令读者喜闻乐见的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否则,没有高度的热情,就挖掘不到新鲜、感人的素材,甚至明知有一大堆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也不会去主动采写。因此,爱岗敬业是新形势下基层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首要基本素质。
需要提出的是,长久以来,新闻工作者被视为时代变迁的记录者、社会公义的承担者、社会的良心,甚至冠以“无冕之王”的称呼。但近年来,由于新媒体的冲击,从业者本身的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工作难度加大、工作环境恶化、经济收入下滑及“自我认同”的贬值与“社会认同”的错位等等,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光芒正在式微。同时,在基层,一些部门或单位的领导,对新闻宣传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认为新闻宣传工作做得再好也看不到实际效益,可有可无。基层通讯员在单位往往身兼数职,新闻写作基本上都是挤占自己的业余时间,而新闻宣传工作又是件苦差事,有时为了写一篇稿件深夜伏案,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可是辛辛苦苦写出的稿件投出去却有可能石沉大海,劳而无功,基层通讯员就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热爱显得尤为重要与珍贵。换句话说,只有从内心深处培养对新闻写作的兴趣,真正热爱新闻宣传工作,并将其视为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才能担起新闻宣传工作的重任。
二、精准定位自身的角色
新闻工作者是新闻宣传、引导舆论与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素有“政策主张传播者、时代风云记录者、社会进步推动者、公平正义守望者”之称,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职业光荣、使命神圣、受人尊重,容易出名,特别是在“无冕之王”等光环下,容易产生自豪感、成就感与骄傲情绪。因此,从业者不能失忆,不能沾沾自喜,而要有自知之明,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我是谁”。正如有关专家所言,作为一个新闻工作的从业人员,要准确把握自身的定位。具体地说,要努力扮演好三个角色——
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扮演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角色。新闻工作者是先进文化的建设者,与其他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只有分工不同,没有立场上的差异;只有服务内容不同,没有服务目标的差异。要牢固树立建设者的主体意识,与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一道,创造历史、发展文化、传播文明,营造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舆论氛围和思想基础。要以建设者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既要认清社会进步的本质和主流,又要正视社会转型期存在的问题,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问题的解决。
要有强烈的使命意识,扮演好历史记录者的角色。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历史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新闻工作者从事着记录历史的工作。如果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所采写的这些故事、这些情节、这些人物是真实无误的,那么就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反之,记录下来的“历史”就是残缺的、虚幻的甚至是虚假的。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经常想到“记录历史”这四个字,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对后代负责,为后人留下可资镜鉴的信史。
要有强烈的精品意识,扮演好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好的新闻作品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凝聚精神力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凡是精品力作、凡是传世佳作,都是深入生活、深入实践的产物,只有扎根在基层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丰厚土壤中,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的新闻素材,才能书写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新闻作品。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真正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立场、贯彻群众路线,积极参与“走、转、改”活动,发掘新闻“富矿”。
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邓小平同志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更是提出了明确要求,那就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党和人民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喉舌,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对于新闻宣传工作来说,政治上可靠是最基本的要求。
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等直接关系党的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效果。因此,从业者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政治导向、政治要求体现到工作中去。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着眼于服务大局,提高引导力。舆论引导是新闻宣传的核心和灵魂,要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要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行的奋斗和取得的成就,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释放正能量。只有这样,新闻宣传才能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发展呐喊助威,为改革解疑释惑,为开放造势鼓劲。通过舆论引导,进一步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努力在全行业营造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干事业的浓厚氛围。
着眼于以人为本,提高吸引力。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党的声音传播到每个角落,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保证广大员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持续开展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即“走转改”活动,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尽职尽责地反映他们的呼声、建议,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注重创新载体,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报道,更好地发挥典型的辐射带动效应。要从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集中力量,突出主题,真正成为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道理能深入浅出阐释清楚,走到哪里能很快同群众打成一片,讲的话群众喜欢听,写的文章群众喜欢看,这样才能主动,才能得心应手。否则,习惯于跑会议、拿材料,喜欢盯着上层、跑机关,说着官话套话,不善于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严重脱离群众、不接地气,写出的文章语言无味、千人一面、毫无生机的官样文章、八股文章,是不可能让党的政策走入群众心坎的。
着眼于增强素质,提高战斗力。在当今社会,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加快推进,新闻宣传工作的责任越来越重,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市场的浮躁,金钱的诱惑,权力的冲撞,使得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处在一个充满诱惑的社会。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受经济利益驱使,出现了有偿新闻、有偿不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等有悖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现象;更有甚者,一些新闻记者忘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成了金钱的俘虏。
因此,从业人员要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战斗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政治过硬、素质较高、业务精良、作风正派的新闻宣传工作者。一是要强化理论学习。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努力在学深学透、融会贯通、把握实质上下功夫,在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上做文章,在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中求实效。二是要强化思想教育。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真学习习近平新闻宣传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形成敬业奉献、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严谨细致、勇于创新的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