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辞:
50年前,江西地矿人一根扁担两只筐,一只筐里装满地质资料,一只筐里坐着个1岁的娃,开启了大湖塘找矿的序幕。然而,困囿于当时的技术和资金,江西地矿人几上几下,最终“出师未捷粮已尽,长使英雄泪沾巾”。
50年后,乘着“三五八”地质找矿突破的东风,一场资本与技术的完美对接,撬开了大湖塘的硬壳,终于找到了“金娃娃”,不仅探明了一个钨金属量超百万吨的超特大型钨矿,而且还伴生出一个大型铜矿、一个大型银矿和一个中型钼矿。
“阳春四月芳菲尽,九岭杜鹃花盛开;诸年找矿难遂愿,今朝突破已梦圆。”五彩缤纷的杜鹃花,催生了大湖塘灿烂明媚的春天,世界最大钨矿的发现,为江西地质找矿突破涂抹了最亮丽风景线。这是地质工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的体现;这是资本与技术完美相结合的结果;这是找矿模式与找矿理论创新的成果;这是整合推进勘查模式在地质找矿突破的成功运用。
如今,九岭地区的杜鹃花开得正红,借助地质找矿的东风,江西地矿人再找一个新的大湖塘,一定为期不远了!
观察透视:
几十年来,江西地矿人陆陆续续在大湖塘地区开展工作,几上几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但这最后的破茧,仅仅用了18个月时间。在这18个月的时间里,在不到3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江西省地矿局赣西北地质大队和九一六大队共开动钻机77台,近千人参加会战,累计完成钻探工作量19万米、槽探2.7万立方米、坑探5800米、基本分析样15万件。在这个过程中,这两个队的技术人员创新思路,将新的找矿理论、找矿模式应用于工作实践中,把从找单一的黑钨矿石英大脉型转移到寻找斑岩型多矿种的白钨矿上来。思路决定出路,“颠倒黑白”的创新思维取得了关键性突破,找到了一个超特大型钨矿。
江西省地矿局局长彭泽洲(中)在大湖塘矿区指导工作
六十年代初,地质人员在大湖塘找矿
专家指导
野外勘查
钻孔编录
钻探施工
密林中搬运钻机
山洪突袭矿区
帐篷中用餐
晨雾渐渐浓了,像是浮动着的轻纱在山间飘荡。远处的山近处的河若有若无。说它有吧,看不到山的轮廓和河的宛转;说它没有吧,迷雾缥缈的地方,又隐隐显出九岭山的陡峻和修水河的委蜿。山水之间变幻多姿,仿佛是海市蜃楼。随着天色越来越亮,浓雾像棉团似的从山脚滚滚而来,爬过山岗,越过树林,向山顶席卷而去……浓雾过后,断崖下出现一群身影,是早起去割松脂的山民?还是赶前去收捕猎夹子的猎人?疑惑间,队伍近了,原来是从赣南黄婆地转战赣西北的一支地质队向这里走来。他们需要跋涉两天两夜才能到达武宁大湖塘。同时,他们要在大湖塘安营扎寨。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小队长黄恩邦和他的爱人,黄恩邦挑着的箩筐里,一头装满地质资料,另一头坐着他刚满1岁的孩子。此时,是1958年。
大湖塘的前身今世
武宁大湖塘,位于赣北海拔最高的九岭山脉中部,处在九江市武宁、修水与宜春市靖安交界处,区内最高山峰海拔1794米,平均海拔1480米。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江西地矿人在开展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 10万的水系沉积物调查中,发现大湖塘地区大规模的铜、钨、钼、锡综合异常。在对异常区进行检查时,他们又发现了黑钨矿石英脉,表明大湖塘是很有希望的找矿远景区。于是,富有寻找黑钨矿经验的224地质队奉命前往大湖塘。就这样,江西地矿人和大湖塘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1962年,由224地质队组建的江西省地质局赣西北地质大队通过初查,发现罗丝塘、昆山等小型钨矿床(点),重点评价了蓑衣洞大脉型黑钨矿床,提交地质初查报告储量6419吨。当时,按照大矿交国家、小矿给地方的政策,赣西北地质大队将大湖塘钨矿无偿地移交给地方组建了武宁县钨矿。
时隔20年后的1984年,赣西北地质大队又重上大湖塘。通过继续工作,他们在大湖塘地区发现了多种类型的钨矿,控制储量达4.5万吨。此后,至2009年中期的又20年间,赣西北地质大队先后在大湖塘的东陡崖等地对石英岩型钨矿体进行普查,发现了蚀变花岗岩型钨矿。这一发现,让江西地矿人异常振奋。很快,他们以石英脉带、爆破角砾岩筒、岩体接触带为目标,制定了后续找矿工作计划。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发现的钨矿品位较低,又适逢国家计划调整,特别是勘查资金的不足,弹尽粮绝的江西地矿人只好又一次撤了下来。
资本与技术的完美对接
江西地矿人从大湖塘地区撤离下山实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尽管探明的大脉型钨资源已接近大型,并在茅公洞、新安里、昆山和石门寺等地分别发现了隐爆角砾岩型、大脉型和云英岩型等矿床类型钨锡矿体,找矿远景十分可观,但由于当时国家勘查资金投入不足,他们只好作罢。
不过,在故事的另一端,大湖塘采矿权人却心急如焚:开采了50年的大湖塘钨矿捉襟见肘,一是品位下降,二是大脉带消失……为了延续大湖塘钨矿的开采,大湖塘采矿权人先后走访了江西省内的多个地质队,他一方面听取地质专家对大湖塘地区找矿前景的中肯分析;另一方面多方筹资,准备对大湖塘钨矿进行商业勘探。通过汇总专家们的意见,大湖塘采矿权人终于决定投资1亿元,以大规模实物工作量开始新一轮勘查。
经过权衡再三,大湖塘采矿权人最终委托江西地矿局赣西北队和九一六大队共同承担武宁大湖塘资源储量核实(详查)工作。大湖塘采矿权人计划采取滚动式投入,在找矿过程中边发现、边认识、边投入,首期投资1亿元,项目最后实际投入勘查资金近2亿余元。
就这样,一个是手握巨资而急需资源的矿山企业,一个是掌握先进勘查技术的地质队伍,一场资本与技术的完美合作就此在大湖塘展开。
也就在此时,我国地质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国土资源部围绕中央明确要求和国家需求,提出高举“地质找矿新机制和358目标两面旗帜”,组织开展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江西省地矿局积极贯彻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制定“地质勘查立局、矿业开发富局、科技创新兴局、人才集聚强局、改善民生稳局”的发展战略,提出“找矿贡献大、服务社会好、综合实力强、产业结构优、职工富裕文明、队伍和谐稳定”的六大目标,以彭泽洲为首的新领导班子全力支持九一六大队和赣西北大队开展大湖塘地区新一轮找矿工作。好雨逢时节。大湖塘大会战就在这全国地勘事业蓬勃发展的春天里打响。
“颠倒黑白”关键是创新
长期以来,大湖塘地区找矿主攻方向都是石英大脉型黑钨矿,一直没有重大突破。大湖塘钨矿的路在何方?
根据前人留下的地质资料显示,曾经在进行岩矿鉴定的过程中,发现了有白钨矿存在,但并没有探索其工业意义。
这一次,九一六大队和赣西北大队在详查设计方案里创新思路,将新的找矿理论、找矿模式应用于工作实践中,不断对矿区的成矿地质条件、成矿作用进行深入探索,对新的矿床类型和矿化种类进行仔细分析。通过地表勘查、工程揭露、样品化验和综合分析研究,他们把原来找矿思路从找单一的黑钨矿石英大脉型转移到寻找斑岩型多矿种的白钨矿上来。思路决定出路,“颠倒黑白”的创新思维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为了尽快拿出详查设计方案,两个地质队的技术人员过年也只休息了两三天。元宵节那天,技术负责人就带着设计方案去北京参加会审。由叶天竺、张德全等国内优秀地质学家担任的评审专家对这两个队的详查设计方案的创新理念予以认可。他们认为,大湖塘的创新理念,颠覆了九岭地区很多成矿理论的传统认识;在找矿方向上,改变了大湖塘地区以往专注黑钨矿的历史;在矿床类型方面,蚀变花岗岩型和热液隐爆角砾岩型钨多金属矿体,尤其是赋存于外接触带细脉浸染型的白钨矿是九岭地区新的找矿方向。
设计方案顺利通过评审,九一六大队和赣西北大队分兵挺进,分别承担了大湖塘矿集区北区石门寺和南区狮尾洞项目。两队联手找矿,形成犄角之势,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找矿突破攻坚战!
因为有了“颠倒黑白”的思路,两队在勘探施工中都特别关注了白钨矿的赋存。2010年3月中下旬,两队发现石英大脉两侧围岩的三氧化钨含量达到工业品位,技术人员对两侧围岩1米~2米处进行采样分析,化验结果显示钻孔内石英脉及其围岩样品中的三氧化钨含量均达到工业品位。技术人员连夜上山对钻孔内的岩芯进行荧光照射,发现白钨矿化强烈,推断高品位是由白钨矿化所引起的。他们在对围岩进行重新化验后,结果证实围岩中三氧化钨含量确实达到工业品位。同时经过勘查,他们还发现地表出现大量白钨矿矿化。因为白天光线强烈,不利于紫外灯观察,他们只能利用夜间进行野外踏勘检查,才最终确认大湖塘存有巨大的白钨矿储量。
一个世界级的超特大型钨矿由此诞生。
大湖塘实现重大突破的转折点正是由寻找石英脉型黑钨矿到寻找白钨矿体的转变。
只为了圆心中那个梦
在大湖塘找到“金娃娃”,一直都是江西地矿人的梦。为了这个梦,江西地矿局调动了所有的精兵强将,该局局长彭泽洲多次来到矿区,亲自督导和检查。与此同时,江西地矿局在项目现场开展了技能竞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为地质人员振奋精神,鼓舞士气。
九一六大队和赣西北大队也分别组建了项目部。项目部改变以往一个分队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而是充分考虑到专业的配套,基础地质、水工环、测绘、钻探等各方面人员采取兵团作战的方式,集中攻坚,紧密衔接。后来为了工作方便,实验室也都搬到了山上。
超常规的工作意味着地质人员需要超常规的努力和付出。大湖塘矿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施工条件和工作环境之艰苦超乎人们的想像,搬运生产生活物资全都是靠人拉肩扛。即便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地质队员们发扬“三光荣”精神,不畏挫折、顽强苦干,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矿区处于海拔1700米的九岭山上,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雨雾。在这种恶劣的潮湿条件下,特别容易滋生各种虫类,队员们被毒虫叮咬是常事。有一段时间,不少队员被一种怪异的虫子叮上。他们开始还以为是普通的虫子,等到伤口化脓了竟然清晰地看到虫的嘴和爪子后,才知道是被蜱虫咬的。队员们不寒而栗之后又不无幽默地说:“这家伙在我们身上趴了一个礼拜,也算是同甘共苦的‘兄弟’了!”
矿区在高山上,时有山洪暴发。 2010年6月19日,大湖塘北区石门寺项目部所在地发生特大山洪,湍急的水流卷着枯枝倾泻直下,水位急速上涨,地面下陷近5米。转眼间,山谷里的库房塌了,存放于其中的帐篷、钻探材料、采样设备及生活用品眼看着就要被洪水卷走。关键时刻,项目部总指挥和党支部书记詹国年站在洪水中指挥队员们抢救物资,抗洪抢险。在交通、通信都中断的情况下,保证了项目部人员的人身安全,并最大程度地挽回了经济损失,同时迅速恢复了生产。那一次,詹国年带领突击队员在洪水中浸泡了近8个小时,裸露的腿被一种叫“中华白蛉”的毒虫叮咬了82口。如今,这 82个咬痕仍然清晰可见。
占岗乐是钨矿南区狮尾洞项目部经理,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由于技术人员紧张,他主动承担了狮尾洞4个机台和10多条槽探编录任务。他每天翻山越岭,穿梭于各机台和工地,一边进行技术编录,一边了解施工进展情况。
记者曾前往大湖塘矿区施工现场采访,项目部安排车辆把记者送到储料场。上山时,车子在蜿蜒的“之”字形中盘旋上升,一边是近乎直立的陡壁,不时有突出的岩石与车身擦肩而过;另一边则是深山沟壑,由于路面坑洼,时有松动的石块被车轮推下百丈深渊。记者坐在车里,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到达现场后,记者再也不想坐车下山,想要步行下山回到项目部。于是,问机台下山需要多长时间,得到的答复是两个半小时。看见天快黑了,记者只好作罢。即是在这样一条夏天泥泞翻浆、秋冬雪封路阻的简易公路,机台的同志如果能被捎上一趟却觉得分外幸运,因为这样可以节省他们5个小时跋涉在山路上的时间。
占岗乐承担了4个机台和10多条槽探编录任务,想想看,他每天光翻山越岭就要花去多少时间。他除了组织安排项目部的各项工作,协调内外关系外,更多地是与技术人员一道,上机台、下坑道、跑地表,收集一手资料,被人称为“不坐办公桌的经理”。
在矿区,在项目部,像这样恪尽职守、顽强苦干的干部职工还有许多。为了赶在大部队上马之前完成地形和控制点测量,测量人员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他们一天只吃两顿饭,中午为了节省时间,就在山上就水啃馒头和面包。钻孔布在哪里,钻机就打在哪里。为了把钻机设备化整为零,钻探人员抬的抬,扛的扛,在陡峭的山路上艰难行进,一天往返十几趟。在搬运中,有的队员肩膀被磨破了皮,有的脚底磨起了血泡,有的腰被扭伤,但没有一个人当逃兵。
为了完成工作量,队员们在山上不知淋了多少次雨雪,吹了多少场寒风,也决不漏掉一条地质剖面,不少采一个基本分析样品。为了抢时间争进度,项目部人员往往几个月才回一次家,甚至请假还是以小时计算。为了尽快找到埋藏在地下深处沉睡亿年的钨矿,他们放弃了节假日,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
然而,当家中老小生病没有人送医院时,当快要高考的孩子没有父亲照顾时,当排队拿起卫星电话暂时无法接通时,当未婚妻独自装修新房又不得以拖延婚期时,再坚强的汉子也会忍不住哽咽。为了不让对方担心,他们总是说,“放心吧”,“我很好”……之后便匆匆挂断电话。
再找一个大湖塘不是梦
圆梦大湖塘,圆的是地矿人为祖国找矿立功的梦,圆的是江西地矿人的“中国梦”。
几十年来,几代江西地矿人陆陆续续在大湖塘地区开展工作,几上几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没有几十年来的积累,就不会有今天的突破。但这最后的破茧,仅仅用了18个月时间。
在这18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以前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不仅探明了一个钨金属量106万吨的超特大型钨矿,同时还伴生出一个大型铜矿、一个大型银矿和一个中型钼矿;在这18个月的时间里,在不到3平方千米的范围内,两个队共开动钻机77台,近千人参加会战,共完成钻探工作量19万米、槽探2.7万立方米、坑探5800米、基本分析样15万件;探明储量超过江西省现有钨保有储量总和,改变了江西“南钨北铜”的资源格局。
大湖塘钨矿的勘查,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了资本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大投入,大会战,大突破,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江西速度”。
大湖塘钨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受到国土资源部、江西省和省地矿局领导的高度重视。
江西省地矿局局长彭泽洲多次深入矿区,面对面地指导大湖塘地区找矿工作。他强调,要加强九岭地区综合地质研究,通过科技攻关取得更好的找矿成果。
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司长刘连和一行对大湖塘钨矿进行考察后表示,在大湖塘地区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是资源整合、整装勘查的一个成功典范,敢投入、时间短、成果好、影响大,有必要总结推广经验,树立典型,推动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闻后赞叹道:“这才叫找矿突破!”
江西省多位领导到大湖塘钨矿进行过考察。他们对不到两年的时间勘探出世界最大的钨多金属矿床,其时间之短、见效之快、成绩之显著给予了高度评价。江西省省长鹿心社这样总结大湖塘找矿突破经验——“基础先行,整合推进,优选队伍,集中投入,创新思路,合作共赢”。
阳春四月,走进大湖塘,杜鹃花在开往矿区的山路边,一枝枝一簇簇,悄然绽放在春天里,如红绸舞动,似朝霞燃烧,把大湖塘的春天绘成一幅壮丽的画卷。“会战九岭捷报传,深秋旷野歌舞欢。多年论证难遂愿,一朝突破已梦圆。”五彩缤纷的杜鹃花,必将催生出一个又一个灿烂明媚的春天。九岭矿集区的找矿神话并未结束,大湖塘矿区及外围找矿前景美好,江西地矿人在这里进行了新的找矿部署并将以此为新的起点,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再找一个大湖塘钨矿一定不是梦想。
编辑辣评:
为了在大湖塘找到“金娃娃”,江西地矿人奋斗了几十年。如今,他们不仅改变了江西“南钨北铜”的资源格局,而且还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江西速度”。我们常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江西地矿人在找矿过程中与风雨为伴,与高山对话,几番烈日炽烤,几许秋雨飘打,才创造出了这么惊天的伟业。也正因为他们这种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韧劲,才最终促使他们登上玉汝于成的光辉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