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8月初,记者一行在新疆矿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志敏、副秘书长邬小磊等人的带领下,从乌鲁木齐乘车往北,“扎”进约480千米,便来到了风景秀美、矿产丰富、少数民族占76%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
经张志敏秘书长介绍得知,自2009年中国矿业联合会倡导创建“绿色矿山”以来,富蕴县委、县政府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富蕴县国土资源局等职能部门的积极引导,大力宣传以资源合理利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矿地和谐”为总体目标,积极推进和指导矿山企业广泛开展“绿色矿山”创建活动。至目前,富蕴县已有7家矿山企业被列入国土资源部第三、第四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名单,且在“矿地和谐”上颇有建树,这在全疆、在全国均为罕见。
如高度关注“绿色矿山”建设、时常深入矿山调研的富蕴县县委书记祁崇江所说:“多年来,我们下大力气抓好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取得了‘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创建‘绿色矿山’的系列成果。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们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使其逐步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今后,我们须更加努力,不辜负党和各族群众的殷切希望,力争在创建‘绿色+和谐’新模式上,发扬光大、再创辉煌!”
在惯性思维中,大凡矿城几乎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无缘,加之旷日持久的矿地矛盾,创建“绿色矿山”和“矿地和谐”并非易事。可在现拥有34家矿山企业、年矿业产值50.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88%)的富蕴县,何以呈现“绿色+和谐”的良好发展态势?一个不过10万人的边陲小县,又有何过人之处呢?
政府引导·矿企强县·“绿色底线”
以“天富蕴藏”、物华天宝而享誉八方,面积为3.37万平方千米的富蕴县,地处新疆东北部阿尔泰山南麓和准噶尔盆地北缘地带,是一个以工矿业、旅游业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边境小县,亦是全国少有的资源大县。
富蕴属于中亚古生带成矿域阿尔泰成矿区,地质构造复杂多样,成矿条件十分优越。富蕴以资源品种全、配套性能好、储量规模大、矿石品位高、伴生组分多和开发条件好而驰名中外。
因资源条件优越,“富蕴特色”较为显著,一是地质程度高,共发现矿产92种、探明储量41种,现拥有矿点、矿化点和矿床418处,包括27处大型矿床、44处中型矿床和近百处小型矿床;二是优势矿产多,白云母、铍等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钾长石、镍、铯、铂、锂等10种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三是矿产开发利用方兴未艾、前景广阔。2013年,全县矿石产量达1418.04万吨,实现矿业年产值50.92亿元。
而富蕴县独树一帜的“绿色矿山”的“全明星阵容”,更让人们刮目相看。这不,7家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和多家矿山的负责同志,近日被富蕴县常务副县长梁汀、国土资源局局长游光原一起请到了县旅游宾馆,请他们一一亮出各具特色的“绿色家底”。
这7家“绿色矿山”是,富蕴县新疆喀拉通克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喀拉通克铜镍矿;新疆有色集团稀有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可可托海一矿;富蕴县宏泰选冶有限责任公司富蕴县巴特巴克布拉克铁矿;新疆金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富蕴县蒙库铁矿10-22号矿;新疆白银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富蕴县索尔库都克铜钼矿;富蕴八钢蒙库铁矿有限责任公司蒙库铁矿;富蕴金山矿冶有限责任公司蒙库铁矿床东矿段铁矿。
富蕴县常务副县长梁汀是一位少数民族干部,黑脸膛、黑眸子,爽快人。在此次由诸多家矿山企业参加的“‘绿色矿山’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他颇为自信地说:“别看富蕴地处祖国边陲,但勘查程度较高,矿业开发较早。待下一步完成规划之中的煤化工等新兴环保产业之后,作为矿产丰富的资源大县,作为高度重视‘绿色矿山’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边疆小县,将会呈现出更加美好的‘绿色+和谐’愿景。我们的口号是‘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由此看来,运筹帷幄、站位较高的新兴环保产业,为“富蕴特色”之四。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30年代,富蕴县就开始了矿业开发的“淘金”历程。那时,主要以前苏联为主开采稀有金属矿产。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加大地质勘探和自主开发建设力度,富蕴县稀有金属矿等得以充分开发利用。像驰名中外的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就曾为新中国早期建设、尤其为“两弹一星”研发立下了汗马功劳,富蕴也由此形成了“矿企强县”、“矿业强县”的雏形。
改革开放之后,该县实施“引大扶强”的发展战略,先后引进了福建紫金集团、甘肃白银集团、新疆有色集团等一批国内大矿企和大集团。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引进高起点、重环保、重创新的“绿色引擎”,大为提升了全县矿业开发和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水平,使“矿企强县”、“矿业强县”和可持续发展在一步步变为了现实。
从其拥有的7家“绿色矿山”来看,其中不乏大矿企、大集团的身影。如新疆喀拉通克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为新疆境内第一家集采、选、冶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随着采矿深度的不断延伸,加剧了矿山地压活动,而引发采矿成本持续攀升。该公司针对高品位且极不稳固矿床的安全、环保和高效开采等一系列难题,对采场时空分布规律和采矿充填及通风技术进行研究,先后改造了井下采矿设备、充填方式等。同时,对以往的冶炼废渣、尾矿含铁30%左右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不仅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减少了废渣排放量。如今,该公司矿山开发利用工艺、技术和设备等,均符合国家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淘汰技术目录要求,“三率”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技术经济水平居国内同类矿山的先进行列。
新疆金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也同样如此,自2005年投产以来,对选矿工艺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2009年,该公司响应国家号召,为建设“绿色矿山”积极行动起来,投资1.5亿元,在矿山采场附近新建了一座年处理300万吨低品位矿石的初选厂,在变废为宝、“吃干榨净”、综合利用上,为全县带了一个好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富蕴县在因势利导、加强政策引导上,称得上是敢于担当、大有作为。梁汀常务副县长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坚持立足县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政府与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等职能部门作用,使‘绿色矿山’创建与验收工作落在了实处。为此,即便涉及一些投资规模大、对县域经济贡献突出的骨干企业,只要污染环境,有违生态文明建设的初衷,我们也照样下达限期整改的通知书,必要时采取停产治理整顿等坚决措施!”
如此透明而坚定的政策导向,如此“宁可舍弃GDP,也不舍弃生态文明”的“绿色底线”,如同18亿亩耕地的“红色底线”,为构建“绿色+和谐”新模式起到了振聋发聩、保驾护航的作用。
富蕴县正是通过实施“引大扶强”的战略,不断优化全县矿业投资环境和综合利用水平,并通过必要而明晰的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大矿企和大集团在“绿色矿山”创建与验收中的“绿色引擎”作用,从而建立了新载体与新平台,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良好发展态势。
由此看来,乘势而为、重在引导、提供平台,为富蕴县创建“绿色+和谐”新模式经验之一。
制度建设·规划蓝图·“绿色效应”
座谈会上,记者结识了富蕴县国土资源局的游光原局长,对富蕴县创建“绿色矿山”工作,他坦言道:“开始搞这项工作时,因部分企业对申报‘绿色矿山’的期限有疑虑,而产生了不理解和不配合的现象。好在县委、县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坚持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相结合,使越来越多的矿山企业,变成了‘绿色矿山’的合作者与执行者。如今,全县‘绿色矿山’理念已明显增强,参与创建与验收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我们亦从中感受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感悟到发动矿山、教育矿山、引导矿山,是‘绿色矿山’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前提啊!”
“现如今,通过两届申报和遴选工作,已有7家矿山企业获得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的殊荣。这是富蕴县委和县政府高度重视,各个政府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亦是富蕴县不断加大矿业开发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最好佐证。”游光原局长信心满满地说。
的确,有着“全国文明县”和“全国先进文化县”称号的富蕴县,历来重视“绿色矿业”、“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并要求所有的矿山企业将其视为首要任务来抓。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借“绿色矿山”来构建全县“五位一体”的战略格局,亦成为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而加速了其制度化、科学化建设的步伐。
至目前,富蕴县已将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纳入了《全县生态文明发展规划》,并从2010年开始,与各家矿山企业逐一签订《环境保护责任状》,从而把各家创建“绿色矿山”与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挂起钩来,并将两者的有机结合,视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可以说,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矿山企业齐心协力,此为“富蕴特色”之五。上述五个“富蕴特色”,一并构成了创建“绿色+和谐”新模式的前提条件。
“哪里有矿山,哪里就该有绿洲!”此为富蕴县创建“绿色矿山”的初衷。像记者随后采访的建矿半个多世纪的富蕴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还有其投资3500万元兴建的尾矿治理工程,如同雄踞在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之间的伟岸巨人。像这样由政府或由矿山投资兴建的“绿色矿山”治理工程,在富蕴称得上是比比皆是。
如富蕴八钢蒙库铁矿有限责任公司,系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为实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同步,他们加速构建“绿色矿山”,坚持施行“地要绿起来、树要长起来、路要硬起来、空气要清新起来”的办矿方针。在其46238.72万元的矿山工程建设中,环保设施投资占1852.98万元,如此前卫的4%高起点令人为之惊叹。
蒙库铁矿不仅在兴建环保矿山上舍得花血本,且在“绿色矿山”建设中也舍得花银子。近年来,他们共计投入绿化资金2000余万元,植树18.5万余棵,其中乔木1.5万余棵、灌木17万株。环保治理面积达46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蒙库铁矿十分重视发挥矿山设施的生产、安全、环保和社会的多重功效,在确保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致力于回报社会、造福于民的环保事业。细看蒙库铁矿尾矿库,大坝在逐年升高,环保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再看排土场,按废石堆放速度逐年进行平整、覆土和绿化工作,先是种草固土,再种耐贫瘠、耐干旱、生长快、易成活的优良树种。至目前两者相加,复垦面积达26万平方米。
植树造林以“万”字计,绿化复垦以“万”字计,宏大规模、持之以恒的“蒙库绿洲”工程,在该县同样称得上是比比皆是。如此履行社会责任,率先快速行动,为富蕴县构建“绿色+和谐”新模式的基本做法。
再如,始建于1985年的新疆喀拉通克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老企业思维十分超前,在创建“绿色矿山”中,痛下决心治理各类污染源,仅是治理二氧化硫,就用5年时间、投入资金8500多万元,使这一“顽疾”得以彻底根治。
座谈会上,听着矿山企业纷纷介绍创建“绿色矿山”经验,如春风拂面令人清新。由此引发的“绿色效应”,如此神速、快捷,如此从容、洒脱,正是缘于富蕴县委、县政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高度重视“绿色矿山”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加之近年来不断加大制度化、科学化力度,从而使政府、企业、民众携手打造的“绿色+和谐”新模式渐进佳境。
——成功地将“绿色矿业”纳入全县生态文明发展规划,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开展,扎实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把绿色发展作为矿山企业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结合富蕴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程,将“绿色矿山”视为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严格要求矿山企业自觉参与“绿色矿山”创建活动,并以资源节约、环境优美和“矿地和谐”为目标,指导矿山企业开展生产建设活动。
——彻底改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始积累模式,通过政府部门大张旗鼓地宣传教育,使矿山企业与各族群众认识到,要改变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走一条“绿色+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以想象,该县有了这一群众基础,不仅对创建“绿色矿山”十分有利,而且对实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十分有利。富蕴县的实践证明,唯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将‘绿色矿山’建设视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且一抓到底、落在实处,才能不负富蕴的青山绿水,不负各族百姓的殷切希望!
由此看来,发动群众、规划蓝图、多重效应,此为富蕴县创建“绿色+和谐”模式的经验之二。
富民为本·企业帮扶·“矿地和谐”
作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新疆矿联似乎更有发言权。在采访路上,张志敏秘书长手指远处一片片青翠的矿区景色,满怀憧憬地说:“将‘绿色矿山’、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既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之意,亦体现了对原生态的珍惜之情,且在民族团结、‘矿地和谐’上,富蕴县也走在了全疆前列。”
当记者一行走进新疆白银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富蕴县索尔库都克铜钼矿时,却被大门内外的强烈反差“吓”了一跳。大门外,戈壁荒滩灰色茫茫;大门内,绿色盈盈、生机勃勃,白色厂房整洁如新,尤其在矿部草坪上,竟有骆驼、花牛和山羊在悠闲吃草,一头毛茸茸的小牛,还紧盯着镜头大胆迈步呢!
原来,是周边牧民特意申请在此放牧的。作为民族团结的剪影,亦是富蕴县“绿色效应”之一哟!
新疆白银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地处边境农牧区,在制定清晰的“绿色矿山”目标——“资源集约化、开采科学化、生产环保化、管理规范化、社区和谐化”的前提下,共完成绿化1000多亩、复垦24000多平方米的任务,并立志帮扶乡镇牧民,打造“矿地和谐”的样板企业。如出资整村改造,建设“白银村”;与当地有关部门结成“帮扶对子”,组建“维稳应急分队”及“安全救助应急分队”,投身于救助大雪封堵牧民和牛羊群转场以及消防救助;提供大量石材和管材,用于河道防洪和乡镇建设,热心资助公路照明等多项公益性事业等。
同样,视“绿色+和谐”为目标的新疆金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先后捐助1700万元,用于帮助当地经济发展和各项公益事业。包括新农村建设(含农牧民定居工程)、助学、扶贫帮困、公共设施建设和抗灾救灾捐赠等。
和外省企业不同的是,金宝公司现有534名员工,其中少数民族员工有110人,共有汉、哈、维、回、满、苗、土家、蒙8个民族。为了各族员工和谐共处、亲如一家,该公司视民族团结、“矿地和谐”为头等大事。建矿8年来,坚持“用工属地化”原则,先后录用当地员工397人(占总数74%),并带动当地就业1500余人。
与之相配套的还有金宝公司的“四个优先”政策,即优先招聘阿勒泰地区的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待业青年和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所委培的150名技校生均为当地生源,不少人为当地农牧民的后代。金宝公司还根据地域用工特点和少数民族素质状况,制定出内容详尽的用工培训计划,借以提高其技能和收入,让党的民族与富民政策真正落在实处。
由此看来,一手抓“绿色矿山”,一手促“矿地和谐”,将转模式、调结构、推改革、惠民生视为终极目标,此为富蕴构建“绿色+和谐”新模式经验之三。
并非尾声
晨曦中,站在富蕴县城中那奔腾至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边,望着那绿透心脾的河水,那青山、蓝天和白云,不由得放飞想像力,这里将呈现的“绿色+和谐”新模式及发展态势,不就像额尔齐斯河一样奔流到海、永不回头嘛!
这正应了那句老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生万物。”富蕴,有了这等新模式和良好发展态势,叫天,留存了蓝得让人颤抖的天;叫云,保持了柔得让人迷幻的云;叫山,坚守了青得让人沉醉的山!在此观水、赏山、读天、戏云,自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享受,一种因势利导的美妙享受。可以坚信,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环境优美的“美丽富蕴”,将会定格在“美丽中国”版图上!
富蕴,大美!富蕴,大美无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卡德尔汗·米拉斯汗调研富蕴县可可托海工矿业转型区
富蕴县县委书记祁崇江(右二)指导蒙库铁矿创建“绿色矿山”
新疆矿联秘书长张志敏(右四)调研富蕴“绿色矿山”创建工作
矿山兴建新牧村,矿地和谐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