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百十学脉育矿业英才

——写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校110周年之际

来源:中国矿业报 发布时间:2019-11-08

太行之阳河水东,

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

源深流自远,

物阜民用丰。

山葱葱,

水溶溶,

努力,努力,

行健天同功!

矿学之源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科学精神,坚守教育报国使命,百十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铸就了中国矿业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独特的精神品格。从民国时期的实业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能源报国,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科教兴国,学校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

1909年,焦作路矿学堂诞生,开启了近代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先河。从太行之阳到首都北京,从国家羸弱到民族复兴。110年来,学校始终引领中国能源科教事业的发展。

1931年,学校更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成为近代中国惟一一所私立工学院,并开创了课堂教学、现场实践与工业技术相结合的矿业高等教育体系。

蔡元培先生为学校亲笔题词:“好学力行”,成为学校穿越历史和未来的精神指向。“煤炭是动力之源。”工矿泰斗、学校时任董事长孙越崎的话,激励着一代代矿大人发奋图强。

抗战时期,学校千里西迁,与北洋大学、东北大学等学校的工学院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为中国矿业高等教育保留下珍贵的火种。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搬迁至天津,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科系并入学校,采矿学科精英汇聚于此。

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学校不断开拓进取,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等方面推陈出新,成为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范本,成就了学校发展史上18年的辉煌。

1970年,学校迁至四川办学。改革开放,学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矿大南北两地遥相呼应,共同扛起科教兴煤的大旗。

钱鸣高院士:110年前,焦作路矿学堂引学风之先,培养掌握基础工业先进技术的人才,以改变旧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研究和开发能源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国家能源建设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具有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特色的中国矿业高等教育。

由此,学校也形成了独特的气质与风范,爱国(为国家能源建设服务)和艰苦奋斗一直是矿大人的精神底色。

学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开启了未来发展新征程。

矿业脊梁

学校以“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为己任,紧紧围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产出了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行业之兴,人才为先。学校始终坚持育栋梁之才,求学术之新。全面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十几万高素质人才在祖国各条战线上辛勤耕耘,众多毕业生成长为学术大师、行业精英、管理骨干、创业先锋。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学术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4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双聘院士10名,100多人次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类学术荣誉。

这里走出了全国煤炭系统第一位硕士、博士,走出了13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了几十位部长、省长和省部级领导干部和治校精英,数百位企业领军人物,数千名科技专家和数万名科技人才。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煤炭企业80%的科技领军人物均出自矿大,目前,全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7919人、硕士生6001人、博士生1310人。

南京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研究院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学校大力推行研究型本科教育,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现了大学生创新训练全覆盖。学校平均每4名本科生有1项获奖竞赛作品,每6名本科生发表1篇科研论文,本科生升学率逐年提高。矿业类高校新工科专业中,70%的专业在学校均有设置。2018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彭苏萍院士:矿大(北京)人才培养独具特色,学校以培养能源工业精英为目标,严谨治学,注重实践,推动了能源工业的发展。

学校积极推行创新型研究生教育,共有8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实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与51所国外高校和科研院开展合作,与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实现学历互认。

何满潮院士:学校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发挥科研优势,科教深度融合,提升培养质量。

学校发展,学科为基。学校全力打造引领能源革命的科教体系,以创新驱动开拓能源科技发展新方向。目前,学校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被评为A+类学科,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被评为A-类学科,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数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2017年,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构建了以“煤炭资源安全开采与洁净利用”为核心发展目标的学科体系。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若干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行业之强,创新为要。多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需求,积极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学校已成为行业参与国家、地区、行业的重大科技攻关的主力军。学校以科技创新支撑行业科技发展,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在这里,产生了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砌体梁”与科学开采理论、分形岩石力学理论、煤矿高分辨三维三分量地震探测技术体系、岩体大变形理论、矿井主要水害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等。

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台刨煤机、第一台采掘机器人、第一座重介质选煤车间、第一个干法选煤厂……从这里,实现了煤炭地下气化、水煤浆、煤制油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

武强院士:学校发挥自身优势,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政产学研用相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学校取得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2001年至今,该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59项,完成重要课题1712项;围绕煤矿智能化开采,成立智慧矿山与机器人研究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开展“天地合作”,推动军民融合。

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行业及区域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校理事会为平台大力推进社会服务,校理事会成员单位发展到90家。学校拥有我国首家以能源与安全为特色的科技园——“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和“中国矿业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并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建设与北京市共建能源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北京未来科学城建立“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及北京市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研究中心”,与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南京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研究院”,组成了学校政产学研用相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首都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矿世之光

2017年,学校正式启用沙河新校园。学院路、沙河两校区将扎根中关村和未来科学城,融入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学校未来发展开辟新的天地。

2019年10月1日,学校450名师生参加“美好生活”国庆群众游行方阵,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未来,学校将以建设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为目标,强本拓新,凝心聚力,打造矿业、安全两个学科高峰,打造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七梁八柱”的科研体系,以创新驱动开拓能源资源科技发展新方向,全力打造引领能源革命的科教基地。

沙河校区鸟瞰图

科教兴国,教育报国。学校将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围绕矿山智能开采、煤炭清洁利用、地质精准探测、城市地下工程、公共安全保障,着力打造新矿业、大安全的科教体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推动学校改革与事业发展。我们坚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成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百十载薪火相传,新时代砥砺奋进。辉煌的成就铭刻历史,坚定的目光投向未来,努力将学校发展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矿大人正在用行动书写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