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仅要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更要与生态环境建设相辅相成。作为矿业大省,河北省矿产种类较多,资源储量丰富,矿产地分布相对集中。截至2018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30种,部分矿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身处京津冀生态建设主战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直接关系到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成效,成为当地自然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近年来,河北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围绕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打赢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矿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优化矿产勘查结构,大力开展清洁能源矿产勘查,重点突出清洁能源和新兴矿种开发利用,打响了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严管严控的攻坚战。
1.党政部门统筹 建立长效机制
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美丽河北的重要保障。
河北省委、省政府于2018年1月出台了《关于改革和完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的意见》,对进一步规范河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8年5月,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级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多举措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关停违法违规矿山,同时将矿产开发项目的立项核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批、矿业权许可、安全生产许可等审批权一律依法调整至省级主管部门审批,全省各级自然资源、财政、公安、环保等部门,完善举措、履责尽责,确保严控矿产资源开发工作取得实效。
2019年6月,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控十条措施》,从矿产资源开发各阶段提出了明确的管控措施,进一步加强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加强监管的同时,河北省积极引导各地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调整矿业结构,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并且全面推进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矿山企业,在全省打开了矿产开发利用新局面。
规划先行是河北管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按照省、市、县三级制定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完善的规划对优化全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制定规划时,河北省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护作为头等大事与资源开发利用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利用规划作用,控制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压减过剩产能行业配套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并对重点开采区以及限制开采区和禁止开采区合理划定。
2.严格审批审核 做到源头把控
把好“批”的关口,是河北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控的关键。
近年来,河北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内、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和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两侧各1000米范围内新增固体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同时,严格控制张家口和承德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燕山-太行山生态涵养区、国家公益林等重点林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固体矿产资源开发。目前,河北省对石膏矿、平原区煤炭等项目实行停批措施,对产能过剩矿产、露天矿产、达不到工业品位的铁矿等开发项目采取暂停新批并对已有矿区暂停扩大生产范围的审批,推动资源开发利用向着生态、环境、资源友好型发展。
三河市石灰岩矿区治理现场
设立严密“关卡”,严防违法违规采矿行为发生。从立项核准备案,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矿业权许可、安全生产许可等审批工作,均由省级主管部门亲自上阵,层层把关、谨慎入微。固体矿种探矿权、采矿权出让和已设固体矿种探矿权划定矿区范围则直接由省政府批准。为了加强对矿业权的监督,防止擅自转让采矿权,河北省严格限制协议出让矿业权,全面推进矿业权竞争性出让,除国家规定的特殊情形外,所有矿业权一律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
河北省建立矿产开发综合评估论证制度,把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作为矿产地开发的首要条件之一。在项目的萌芽阶段,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和干部群众代表,具体就资源利用效益、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影响、水资源利用与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成本等事项,对拟出让的矿产地进行评估论证,对于未通过论证评估的矿产地一律不准开发,进一步加强了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的保护。
3.全力治理修复 重塑矿山新貌
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矿山环境问题,通过持续开展专项行动,河北对矿山环境整治由点到面,整治范围越来越广,整治力度越来越大。
2015年底,河北共有4330处(面积20326公顷)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迹地。 2016-2018年,全省共投入治理资金9.48亿元,修复绿化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迹地624处(面积3133公顷),矿山环境得到有效改善。2019年-2025年,河北将对剩余的3706处(面积17193公顷)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迹地进行综合治理,全面完成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的治理工作。
武安市燕山西部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场
秦皇岛市栖云山生态修复工程
在治理过程中,河北坚持生态优先,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整治”的原则,不断探索和总结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方法,归纳整理出了矿山复绿、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空间再用、休闲公园、文化造景、边采边治、矿山公园等8种矿山环境治理模式,初步形成了矿山环境治理技术方法体系,为全省的矿山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先后完成了以武安市燕山西部铁矿、隆尧县尧山石灰岩矿、廊坊市三河东部矿区等为代表的矿山环境治理项目,探索创新了客土喷播、飘台绿化、植生草毯等多项关键治理技术方法。
河北省着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先后编制了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出台了《河北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方案》,指导促进生产矿山改造升级,借助政策支持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资金投入保障,建成了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的绿色矿山。
目前,河北已有60家矿山申报国家绿色矿山,预计到2020年,全省50%的大中型固体矿山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4.加大监管力度 打击违法违规
河北将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环境保护等工作列为重点督查事项,采取不定期明察暗访、突击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及时发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第一时间保护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不受破坏。
依法严厉打击无采矿许可证采矿、超越矿区范围采矿、不按照开发利用方案采矿及以矿山环境修复治理、矿山安全隐患治理、煤田灭火、土地开发整理等为名非法采矿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关闭被列入煤炭去产能计划的煤矿,以及限期整改仍达不到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环保、安全标准的矿山,全面打响了生态环境保卫战。
为了确保监管工作高效运行,河北进一步明确了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实施监管的内容、程序、时限和要求,并且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对矿山企业落实行业标准、生态环境保护、“三废”排放、安全生产、水资源利用与水土保持等实施全面监管,做到不漏掉一个死角,不放过一条隐患。
河北全面提高矿山企业综合利用水平,减轻环境、生态、资源负担,强力要求新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不得采用限制类和淘汰类技术,限期改造已采用限制类技术的企业,从而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将“三率”不达标的矿山企业列入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异常名录,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整治。与此同时,推动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尽快实现矿产选冶炼、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攻关,并且加大尾矿综合利用力度,控制增量、减少存量,促进矿产资源节约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