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新矿集团翟镇煤矿瞄准“三提三减三化”目标,加快“轻型强矿”建设步伐,使矿井的集约安全高效生产尽在掌控之中。
矿长最常去的地方。在矿上若有人问起矿长最常去的地方是哪儿?答案一定是该矿调度指挥中心,“矿长一天最少要来五六次,每次来都会问起‘面上有什么情况?仓里多少存煤?销售情况怎么样’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调度指挥中心值班人员说。融合了“调度指挥、检测监控、人员定位、3G通讯、自动化控制、员工考勤、设备管理、应急救援、视频监控”等子系统的矿井智能化调度信息平台,对井上下关键岗位、大型设备进行科学调度,对瓦斯、粉尘、温度、水位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汇集矿井每天的产量、进尺、煤质、隐患排查、带班下井等内容,构成了完整的综合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与安全监控系统、市场化管理系统、绩效考核系统信息共享,提高了矿井信息化建设水平。其中,3G无线通讯系统实现井下采掘工作面信号全覆盖,管理人员全部配备3G防爆手机。通过通讯系统,能够对井下工作人员进行准确跟踪定位,并可随时查阅人员行走路线,方便了生产指挥与安全管理。
井下最“滋润”的集控操作员。29岁的集控操作员李想所在六采区的工作岗位近日“搬家了”,用他的话说这是从“板房”搬进了“别墅”里,“别墅”内温度适宜、整洁明亮而且安全舒心,滋润得很,真是羡煞旁人。“以前,我们的操作台就建在皮带机头旁边开设的躲避硐室内,皮带机一开动,现场噪音大不说,巷道风流较强,时间久了,对身体也是一个考验。现在好了,感觉自己就在铜墙铁壁中干活。”李想脸上显出得意的神情。原来,随着六采区开采面的不断延伸,加剧了采区运输系统数目的变化,皮带运输机增多,移动式变电站增多,电力电缆、通讯电缆、水管、风管等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就造成了集控操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该矿本着“系统自动化、岗位无人化”的生产理念,将分散在采区内各个地点的自动化集控系统整合安装在避难硐室内。利用采区避难硐室,融合采区供电、排水、运输等,建成了全国第一家采区中控系统,实现岗位无人化。这样一来,李想的工作更加“理想”了。
两个最“较劲”的大学生。在翟镇煤矿一提起集控改造,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运转工区和机电工区的两个大学生自动化班组,而两个班组又各有分工。刘琪任班长的运转工区自动化班组负责从井底到地面原煤系统这一块大型设备的PLC控制系统、自动化控制软件、视频监控等设备的日常维护、故障处理等工作。陈朋任班长的机电工区自动化班组则是负责井下所有采区以及主运巷道控制设备的集控改造及日常维护等工作。虽然不在一个岗位,但是两个班长却在各自的岗位上跟对方“较起了劲”:刘琪带领班组成员将原来的单台控制改为PLC集中控制,改变了原来一条皮带一个岗位工的现状,由一名集控员远程控制,减少了人员的安置,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陈朋带领的机电工区自动化班组则打破了以往一套集控设备只控制一个运输系统的传统,大胆创新,在该矿后一采区成功实现了整个采区只用一套集控设备就能控制全部运输系统,减员12人,节省了人力资源;刘琪带领班组完成对发运储装运系统的全面改造,实现了对23个给煤机、20个闸板和5条皮带的集中控制,配合现场采集的多路画面,仅需一人就可以完成整个装煤过程,减员30多人。陈朋班组在6204面投入生产之前完成了安装工作,也创造了当时一个人控制2个面共计9部皮带的纪录,减少岗位8个,减员24人。由于两个大学生班组长表现出色,目前都得到了提拔重用。他们又开始在新的管理岗位上暗自“较劲”。
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今年45岁的李文是该矿机电工区的职工,他曾在矿后五采区、后一采区、七采区、六采区等地点担任胶带输送机司机,他能从嘈杂的皮带运行声中的任何一点异样判断出有没有问题或故障,像其他从事该工种多年的老工人一样是把好手,在这一岗位上干了15年的他,却于今年6月份被转岗了。接到转岗的通知后,李文和他几个同龄的同事坐不住了,大家都在考虑同一个问题,这个年纪了再要做别的工作实在是勉强得很,怎么办?哥几个连日来脸上总是愁云不散。“采区实施集中控制改造以后,我们一块转岗的工友就有30多个,经过培训我们又重新走上了不同的岗位,现在我成了一名皮带巡查工,工作轻松了,工资反而高了。”这一结果大出李文的预料之外。
翟镇煤矿集约安全高效的生产模式让职工得到了实惠,更为矿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建立自动化系统的远程监控、诊断与维护中心,实现煤矿综合自动化平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系统与信息化的有机融合,从而加速信息化向煤矿生产过程和系统的延伸,加速信息化的整体进程,把翟镇煤矿打造成一个新型智慧化矿井。”该矿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