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矿业集团袁庄矿综采预备区的前身是个“手工采煤”40多年的炮采区。如今,袁庄矿综采预备区仅用2年多时间就成为了淮北矿业一支综采“安拆”的劲旅。该队伍不仅满足本矿的综采安装、拆除需要,并且外出“打工”挣钱,为煤炭“寒冬”中的企业挣得了“一桶金”,实现了由“手工”到“机械”的嬗变。
苦学长本领
2011年底,上马综采搁浅40多年的袁庄矿最终克服了矿井设计的“先天不足”,圆了“综采梦”,告别了有炮采无综采的历史。
有综采就要有综采“按拆”队伍。综采上马后,该矿急需成立一支综采“安拆”队伍。“远水解不了近渴。”刚开始,该矿综采面“安拆”只能“花钱”请外援。这种“受制于人”的日子在该矿延续了半年多。
为尽快改变现状,2012年6月,该矿成立了自己的综采“安拆”队伍——综采预备区。成立之初,该队伍可谓是一支“杂牌军”。当时,综采预备区为120人,其中8名干过综采“安拆”,其余全都是原先采煤一区(炮采)的职工。
成立易,实战难。该支队伍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技术、钻业务”热潮。在理论学习上,由于队伍的师徒比例悬殊,他们便采取了“一带多”和每周“上大课”方式,由安装工、支架工、维修工和电工等工种的师傅进行授课,并每周组织一次考试,对考试及格和不及格的员工分别给予增加工分和扣减工分的奖罚。这一办法非常奏效,徒弟们的考试及格率迅速攀升。在实践操作上,他们采取“手把手”传授的方式,师傅教得认真,徒弟学得勤奋。同时,他们抓住每一次外援队伍来矿进行综采面“安拆”的机会,虚心讨教。
那段时间,综采预备区干部职工刻苦学习的情景随处可见。支架工杨永爱动脑筋,在地面用筷子当替代物模拟移架演练。有着电工基础的青年职工张伟把下班时间当“课堂”,刻苦钻研综采电工技术,3个月就“入了门”。
通过刻苦钻研,一支从“稚嫩”到“成熟”的综采“安拆”队伍逐步形成。
实战提技能
综采“安拆”队伍成立4个月就正式“上岗”,开始了艰难的实战之旅。
因受地质条件的影响,该矿综采工作面倾角平均达30多度,最大倾角为40度以上,综采工作面“安拆”倾角在淮北矿业较为少见。
由于矿井设计仅满足于炮采条件,该矿井下巷道拐弯比较多,加上实践经验不足等因素,在安装第一个626综采工作面中,综采“安拆”队伍在斜巷运送支架中出现了翻车事故,所幸没有人员受伤。为此,他们认真吸取教训,制作出了综采安装、拆除“流程图”和“风险预控卡”,对综采工作面的安装,拆除中的每一个环节、过程都进行“排兵布阵”和安全防控,并总结出防止脱、落、倒、滑、挤的“五字诀”。
“有了‘流程图’、‘风险预控卡’和‘五字诀’,我们干起活来也不手忙脚乱了,安全系数也提高了。”综采预备区区长曹吉胜说。
2013年9月,该矿首个629大倾角综采工作面成功安装,并杜绝了碰手碰脚的微轻伤事故。
该工作面最大坡度为40多度,最小坡度也有27度,平均坡度30多度,属淮北矿业“高难综采安装面”。为安全“拿下”这一工程,综采预备区把“慢工出细活、细活保安全”落到实处,稳扎稳打。针对工作面坡度大、安装过程支架下滑翻滚的情况,他们采取了“上下双固定”的办法,做到“安装一架、固定一架、到位一架”,避免了支架下滑翻滚事故的发生。同时,他们采取工作面有人就不运送支架、运送支架就撤人的“空城计”办法,等支架运到工作面后再进人调整,实现了“无人则安”。
截至2014年11月中旬,该矿已完成626、6210、629等11个综采工作面的安装拆除任务,并实现了“零工伤”。
外出拓业务
2013年6月,这支仅成立1年的综采“安拆”队伍不仅满足了自需,而且实现了“走出去”,先后到双龙公司、孙疃矿、桃园矿等兄弟矿井“打工”挣钱,为企业挣得了500多万元。
该队伍第一次“走出去”,是到双龙公司拆除一个工作面和安装一个工作面。这两个工作面不仅高度不够,而且顶板破碎、杂物多。该队伍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结束“安拆”任务,艰难地挣得了“第一桶金”,体会到了“打工”的不易。紧接着,2013年12月,他们又用1个月的时间,为孙疃矿安装了一个综采工作面。今年6月,他们又到桃园矿拆除了一个综采工作面。
在“打工”过程中,该队伍不仅突出抓安全、抓效益,并且注重打造施工“品牌”。他们遵章守纪、严格要求、规范操作,把防止脱、落、倒、滑、挤的“五字诀”落到实处,3次外出“打工”都保质保量且安全地完成了任务。尤其是在孙疃矿安装大倾角工作面时,他们仅用了28天时间就安装了106架支架,连轻微伤都没有发生,并提前14天完成了安装任务。
“我们在外不仅挣了钱,还受到人家赞扬,为矿上增添了光彩!”综采预备区党支部负责人徐永颇感自豪地说。□
组装综采支架
安装综采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