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有色米拉多铜矿:安第斯山脉飘扬中国红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夏富青 发布时间:2017-10-20

在巍峨的安第斯山脉、美丽的“赤道之国”厄瓜多尔,一座大型现代化铜矿正拔地而起,她就是位于厄瓜多尔南部萨莫拉省的米拉多铜矿。这座由中国投资、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施工、中国运营的铜矿,是由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公司(以下简称铜陵有色)和中铁建集团公司共同携手建造,并同时开创出安徽省海外最大的单个投资项目和厄瓜多尔第一座大型固体矿山开发项目的新纪元。

厄瓜多尔上演“中国速度”

米拉多项目由中铁建铜冠投资公司建设(铜陵有色与中国铁建集团公司双方出资比例为7∶3),一期工程总投资为18.9亿美元,设计采选生产规模年处理矿石量2000万吨,日采选6万吨矿石,达产达标后年产铜精矿35.4万吨,铜金属量9.6万吨,服务年限30年。中铁建铜冠投资公司在厄瓜多尔共有四个铜矿床,资源总量共约1100万吨铜金属量,并有较大的资源扩展潜力,目前在建的米拉多矿床正是这四个铜矿床之一。

记者走进米拉多铜矿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映入眼帘:山上,高耸的山峦被拦腰削平,偌大的排土场鳞次栉比,数百台卡车在新开的山道上来回作业,工地上到处彩旗招展,人声鼎沸;山下,一座巨大的选矿厂房已腾空而起,十分气派壮观,厂房内外堆满了陆续运抵的选矿设备,师傅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安装设备;在矿山变电所,技术人员在紧张地调试着高压配电装置,在铜达伊米尾矿库,导流隧洞正向纵深推进……

“米拉多铜矿自去年8月份以来,各项工程进展在全面提速。现在四个重要子项目已全面开工,截洪沟、排土场、采矿场、选矿正在快速推进,这里每天都在发生着新变化。”专程赴米拉多铜矿督导工程进展工作的铜陵有色集团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胡新付说到项目最新进展,面露微笑。

“我们现在每天有170多台设备在山上作业,晴好天气一天能剥离3万立方米,现在每月能完成45万立方米剥离量,而且每月还能按10%速度递增。”中铁建十九局米拉多项目部经理肖玉强说。

据悉,露天剥离工作自从去年10月份开工以来,现已进入快车道。截至今年8月10日,已经完成了1号、2号、4号和备用排土场土石坝的施工;首期排土场清表、导流沟、渗流层、坡脚坝、沉淀池等基础设施已经结束。

选矿生产线全面开工。磨矿车间土建、厂房建设和设备基础工程已全部结束,现转入到设备安装准备阶段,明年下半年磨矿车间就将进入单体试车。浮选车间前期工作也已全面结束,今年8月1日,立磨机开始安装,待与球磨系统同步安装结束后,转入联动试车。选矿车间维修间、化验楼即将完工,近期交付使用。

全力以赴建好“总统工程”

米拉多铜矿存在雨水多、山势高、土层厚的三大现实难题,给米拉多铜矿建设者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米拉多铜矿这里一年365天,有300天在下雨,有时一天下好几场大雨。山势坡度在60度左右,采矿场土层最厚有60米,大量的土料堆积,对排土场的渗流层、拦挡坝要求更高。”铜陵有色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中铁建铜冠投资公司总经理胡建东告诉记者。

建在采矿场上方的截洪沟和导流渠工程,由于山峰险峻、工程量大,被员工称为“天堑”。“经过一年多苦战,现在总算将‘硬骨头’啃得差不多了。”中铁建十四局米拉多项目经理李庆收介绍。

“这个项目直接关系集团公司未来发展。集团公司派我们来这里工作,我们的责任大啊!早一天建成投产,就早一天受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会勇敢面对,攻坚克难。我们现在就是要咬定一个目标,瞄准一个方向,目标就是要全力推进米拉多铜矿建设项目,方向就是要确保2018年年底建成,2019年第二季度试生产。”胡建东的目光中透着坚毅。

在国外南征北战十余载的铜陵有色铜冠矿建公司,这次遇到降雨量大、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米拉多铜矿,也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该公司主要担负着米拉多铜矿废石胶带隧道井巷工程、铜达伊米尾矿库初期坝施工导流工程和矿石转载巷道工程,隧洞开拓总长度达4千米。

“今年来,铜达伊米河发生过7次洪水,导流洞出口的路桥3个月时间就被雨水冲毁7次。在目前开工的五个隧洞巷道中,没有哪个巷道未曾垮落过。”铜冠矿建公司米拉多项目部负责人漳立永说。对此,他们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和工艺,由之前6米的断面施工缩短为现在的3米,拱架由以前100厘米间距改为现在50厘米。并在掘进后立即进行喷浆,确保隧洞岩石稳固。对于大巷道施工,实行台阶作业法,两次分层施工,确保了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

就在记者结束专程采访时,从山上的采矿剥离现场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米拉多铜矿有好几处提前见到铜矿了!

中厄两国虽然远隔重洋山高路远,但是“一带一路”倡议促使厄瓜多尔成为中国在南美的“丝路驿站”,促进了米拉多铜矿工程成为厄瓜多尔的“总统工程”。米拉多铜矿是铜陵有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外矿山工程,他们攻坚克难,全力以赴,书写着中厄两国矿业国际产能合作的崭新篇章。□

远渡重洋攻克隧洞巷道难题